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福建·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
潮起“海丝” 福如“泉”涌——福建泉州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侧记
发布日期:2024-01-02

      隆冬时节,八闽之南的泉州湾依然惠风和畅、温润心扉。

      遥想千年前,风起大海,宋元中国的东南沿海“窗口”泉州一跃为全球海洋商贸中心。自那时始,这个古老而新生的东方大国枕山襟海,复以其宏阔博大拥抱世界。

      九日山上,祈风石刻坚定如磐。有人追风去,远赴重洋,“爱拼敢赢”的中华儿女纵横四海;有人逐浪来,繁荣商贸,创造“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之盛景……南来北往,乘风破浪。

      自晋代“八姓入闽”之后,以泉州为代表的“海隅偏番”登上历史舞台,中原地区的名士贤达、平民百姓,欧亚大陆的胡贾番商、僧俗信众,纷至沓来,形成了一个多族群、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世界性社区”。更有马可·波罗等西方旅行家旅居于此,将对繁盛泉州的喜爱诉诸笔端,声名远播。

      刺桐、温陵、鲤城、光明之城,这些美称都是人们心中的泉州。它气候温暖、舒适宜居;它文风昌盛、儒商并重;它多元开放、兼收并蓄;它良港众多、梯航万国……时至今日,犹尚如是。

      “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阮泉州、一起赢”(“阮”,闽南语“我们”之意)到“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泉州不仅属于“阮”,更作为全人类共有共享的世界性遗产,定格下中华文明走向海洋的“高光时刻”,凸显出其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福如泉涌”,如今这个在泉州随处可见的标语十分贴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泉州连续22年GDP总量居福建省第一,的确是一座喷薄着无穷活力的国际化都市。尤其“世遗之城”的加持,让它进一步聚了人气、聚起人心,申遗成功“热效应”不断显现。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全球跨区域跨文化的经贸、人文往来不断延展,泉州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动人故事精彩“连载”,古今相继。887万泉州人,加之950万泉州籍华侨华人,再加上200万异地泉商,始终流动融居、合作共赢,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成其浩瀚。

      沐浴冬日暖阳。在泉州,我们沉浸于这些或遥远或近旁的美妙故事中,畅想一树刺桐如何漂洋过海,接受这片沃土滋养,绽放出绚丽无比的红花;品尝一口当地的润饼菜,回味浑圆面饼裹住的八方滋味、包罗万象;聆听一曲《百鸟归巢》,感悟南音融通中原古乐、闽南腔调的丝丝入扣,回响千年……

1703836960568234.jpg

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李小林/摄


交融造博物

      与诸多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整个泉州就是一座大型博物馆,珍贵的人文遗存类型之多、年代之久,可谓洋洋大观、交相辉映。

      走进泉州,可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交馆”)开始,“一站式”了解全市22个世界遗产点。

      跟随动画模拟的涌动潮水,步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主展厅,眼前的《刺桐梦华图》徐徐铺展,栩栩如生。电子显示屏细腻还原了彼时摩肩接踵、商贸极盛的刺桐港,俨然一幅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瞬间令人心生向往。

      “史前时期闽越人已在泉州地区繁衍生息,唐代刺桐港开埠,到宋元之际跃居为‘东方第一大港’,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纷纷来此经商或定居,他们的后代就成了地道的泉州人……”对于这座港口城市当年的繁荣景象,讲解员吴秋雯一天讲上几十遍也乐此不疲。

      近两年,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以下简称“泉州市民宗局”)和海交馆大力协作,不断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示范试点项目,用当地丰富厚重的历史文物讲述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故事,呈现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发展历程,深受观众喜爱。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为此海交馆特设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随后,当我们在城内外寻访那些风格各异的宗教建筑遗存,便顿悟了古时泉州何以“半城烟火半城仙”——

      开元寺的飞天乐伎斗拱、狮身人面石刻、纹饰多样的异型立柱,展现中外宗教融合之道;涂门街上,千年清净寺与通淮关岳庙相邻而处;清源山中,老君岩传递“道法自然”;小小草庵里,竟有世界仅存的摩尼光佛造像……和实生物,我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在泉州得到充分且生动的体现。

      城北重农,城南事商,城中兴文化。俯瞰泉州古城,泉州人将“C位”留给了府文庙及其学宫。

      翘角红砖、泮池石桥,这个集宋、元、明、清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建筑群,是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的完美结合,见证着儒家学说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兴盛。当年,理学家朱熹等历代大儒遍访泉州,勃兴民间书院,授徒讲学,给这里留下了知文重教、“海滨邹鲁”的宝贵精神财富。

      而今,每逢周末或节庆,府文庙棂星门遗址化身百姓大舞台,熙熙攘攘,好戏连台。中央电视台还曾将春节联欢晚会的泉州分会场设置于此,海峡两岸难忘今宵。

      今年中秋佳节,泉州古城游人如织。“刺桐博物之城”特色风情馆——闽疆文化馆、闽藏文化馆、闽宁桐悦文化馆正式开馆,集中展示新疆、西藏、宁夏三地的风土人情,展销民族地区名优特产,给“网红”泉州又增添了不少人气。

      “我们充分发挥世遗泉州核心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活化利用古城空间,通过这些场馆进一步构建与民族地区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讲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故事。”鲤城区委负责人表示。

      年底,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泉州举办,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52个文化团体纷纷带来精彩演出,一批“世界海丝多元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精品线路被开发,泉州城里再次人流如潮、弦歌不绝。

      以节会友,以节促融。“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携手中外艺术家创作艺术精品,为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增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应有贡献。

      古往今来,泉州这座“宝藏之城”始终以文化人、温情常在。当年,安溪茶、青阳铁、德化瓷、永春香、刺桐缎从德济门鱼贯而出,福船运送着财富,也传承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宏大历史背景下,泉州的“博物”源自各方交流往来、汇聚融通,也由此孕育出了多元包容的“海丝文化”。


“国潮”正弄潮

      “远看是纱,近看是瓷!”今年10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白——德化白瓷展”人潮涌动,短视频点击量破千万,“瓷中之玉”频频出圈。其实,北京冬奥会期间“一墩难求”的吉祥物冰墩墩陶瓷款就出自德化。而早在近千年前,这项“东方艺术”的代表作已经沿着闽南商道翻山越洋,销往世界。

1703836960648488.jpg

“福籽同心爱中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陶瓷艺术作品展 龙慧蕊/摄

      此番在泉州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德化县陶瓷国际艺术城等地,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德化白瓷的魅力。2023年9月,泉州市民宗局推出“福籽同心爱中华”泉州展,将122件精美的民族团结题材白瓷作品奉献给观众。

      “白瓷是泉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这些主题鲜明、意涵丰富的艺术作品生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泉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许颖颖介绍说,“福文化 润疆行”德化瓷艺术展走进了新疆昌吉市,深受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喜爱。

      国粹为国潮,国产亦是国潮。

      岂止是德化白瓷,人们耳熟能详的“国民品牌”,如安踏、恒安、达利、盼盼、九牧、特步等,都是扎根泉州的本土企业。这座地地道道的“国潮之城”,有着“中国造”的十足底气,是名副其实的时代“弄潮儿”。

      从历史上看,泉州在宋元之际成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极大带动了人口的迁徙流动。从西晋末年区区4000人的偏远闽地,到唐初3万余户的泉州府,再到北宋时50多万人口的刺桐城,中华民族大航海时代盛大启航,泉州实现了“城”与“市”的完美融合。彼时,“有街无处不经商”的刺桐城,与5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涵盖180种原材料和商品,早早地尝到了“买全球、卖全球”的甜头。

      “对历史最好的传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福建第一镇”陈埭镇为代表,诞生了“晋江经验”的泉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民营经济的潜力、活力持续迸发,进而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晋江宇踏(荣恒)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策荣,是陈埭镇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企业家。如今,他的公司有8个民族的近千名员工,其中300多人是新疆籍少数民族。

      为了让各族员工尽快融入当地,林策荣在公司开设民族团结企业文化馆,还开办了每日普通话培训班。近两年,公司更是为员工举办集体婚礼,安排春节不返乡的各族员工一起过除夕、“跳火群”(闽南地区年节习俗)等,成就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61岁的林策荣拿出当年创业时的干劲来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我希望各族员工都把公司、把晋江当成自己的家,一家人齐心协力再拼出一番事业新天地!”

      这也是让晋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天凯颇为欣慰的工作成果。“我们全市户籍人口123万,外来人口却超过115万。如何让前来就业、创业的人们真正留下来、过得好,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近年来,晋江市打造了全省首个民族团结进步服务中心“晋榴之家”,为市民提供均等化优质服务。同时,全面放开流动人口落户限制,实行“无房也落户”“先落户后管理”等政策,成效显著。

      “国潮之城”充满浓浓人情味,更展现发展大格局,使得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愈发紧密。

      今年5月,西藏福建泉州商会成立庆典大会在拉萨举行。至此,全国异地泉州籍商会组织达到288个。新时代“泉商”积极响应“民营企业进边疆”活动,着力在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作用,新疆昌吉、西藏拉萨等地的“泉”字号企业释放出强劲活力。

      前不久,泉州市又实施了“青雁计划”,并承办全省首次“青雁计划”新疆新生代企业家培训班,邀请新疆民营企业界和福建省内新疆籍大学生代表走进泉州,参观考察本地企业开拓创新情况,学习借鉴新时代“晋江经验”。


真情寄故乡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余光中先生的诗被人们反复吟诵,这位泉州籍诗人的乡愁深深滋养着泉州,“乡愁”也成为了这座城市永恒的主题之一。

      自西晋至北宋末年,随着中原士族数次南迁,中原文化、古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闽南充分互动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且底蕴厚重的泉州地方文化,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泉州的寻常巷陌,还清晰可见“汾阳衍派”“颖水传芳”等楹联,以示其不忘祖源。彼时,“衣冠南渡”的晋人沿江而居,晋江、洛阳江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水系发达的地方,必定桥多。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贯穿整个泉州繁盛的商贸时代,造福海港各族百姓。时光如梭,历史进入新的时期,相伴着那些古桥,后渚大桥、晋江大桥、泉州湾大桥等现代化桥梁相继建成……当我们乘车穿越一座座崭新的跨海、跨江大桥,再度感受桥连百村千户、百川奔流归海,仿佛依然有“乡愁”在流动。

      如此新旧交替的场景,在泉州无时无处不在。

      中山路沿街的廊柱式连排骑楼既新式又不失古朴,蔚为壮观。隐于其间的市侨批馆,留存下百年前华侨下南洋的奋斗史。无论天晴下雨,邻里街坊总会围坐在一起喝喝茶、“话话仙”(闽南语,意为聊天),悠长的廊道就这样连起泉州人的记忆,也让人更加亲密无间。

      泉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仅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三国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就超过430万人,在晋江更有“十户人家九户侨”之说。以“侨”为“桥”,当今海外泉州人通过旅行观光、寻根问祖、文化活动、商贸合作等方式不断强化同祖国故土的交流往来。人同根、文同脉、业同创,永远割舍不断的是四海一家、血脉相连的绵绵情谊。

      从改革开放至今,泉州市累计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捐资额达150亿元,几乎占全省接受捐赠总额的一半,涉及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助力中华文化传播等多方面,成为建设家乡的重要力量。

      “我们只要有时间就会回泉州来走亲访友,这些年城市、乡村的变化都非常大,但这种亲切感是永远不会变的。”年近古稀的马来西亚华侨林美姱普通话说得很流畅,她的话道出了万千海外泉州人的共同心声。时隔7年,这次她跟随旅行团又踏上了熟悉的回家路。

      在马来西亚,林美姱就爱听南音,这次回泉州,她又特地到南音艺苑听了一场。乡音难改,乡情难却。南音融合并保留了中原与闽南的古音古乐,被誉为中国音乐史“活化石”。“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当年随着泉州人的远航,南音传播到我国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天南海北的“弦友”们共同传承发展南音,寄托着最动听的乡愁。

1703836960788170.jpg

福建泉州市丰泽区源淮社区的老年南音社团 龙慧蕊/摄

      而对于埃及商人亨利来说,泉州就是他梦中的家园。8年前,他追随祖辈的足迹来到这里创业。如今,亨利成立了自己的外贸服饰公司,爱上了冲泡工夫茶,还积极参与所在街道的志愿活动,被邻居们叫作“洋雷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机遇让我梦想成真,美丽的泉州让我宾至如归!”在泉州,像亨利这样能说会道的外国人不在少数,有的还受邀担任了“海丝泉州推荐官”,成为他们“第二故乡”的“代言人”,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颇受欢迎。


守正亦创新

      在泉州的城市和乡村,本刊记者采访过出姓的蒙古族、粘姓的满族、雷姓的畲族,还有丁、郭等姓氏的阿拉伯后裔和“土生土长”的古锡兰国(今斯里兰卡)皇室后裔……无论哪个民族,不管来自何方,大家始终互相尊重、包容、欣赏,“融在一起,亲如一家”。

      截至2022年末,泉州市城镇化率超过70%,辖内共有1个民族乡和48个民族村(社区),31.2万少数民族人口,56个民族成份俱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泉州要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离不开守正与创新。

      在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郑和堤、接官亭等遗存见证了各族群众的安居乐业。75岁的乡贤郭献忠领我们参观古街上的郭氏家庙,他坚信“恪守优良家风,方能行稳致远”。担任乡党委书记多年的郭阳灿,期盼着直通市区的跨海大桥早日峻工,“让百崎的发展在新时代更上一层楼”。

1703836960132133.jpg

福建泉州府文庙牌坊 王怡凡/摄

      历史同样悠久的石狮市蚶江镇石渔村,拥有林銮渡、六胜塔两个世遗点,是泉州湾船舶古今往来的必经之地。目前,石渔村发展有15家海运企业、55家物流企业。“百年古渔村,全面振兴正当时。”在曾参与申遗事宜的村务工作者刘迎迎看来,深厚的人文传统为石渔村实现跨越发展增添了持久动力。

      而在泉港区南埔镇的惠屿海岛上,又是另一番景致。这里常住人口仅600多人,今年国庆节假期却接待了游客2万多人次,海岛旅游如火如荼。每年冬天,还会有100多名山东渔民如候鸟一般“飞”来湄洲湾,同岛民们一起养殖和销售鲍鱼、生蚝等海产品。

      “湄湾水长,党恩情深”,2010年初才彻底实现通电通水的惠屿村,如今已是全省唯一的海岛“党建+”邻里中心,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泉州市中心的丰泽区源淮社区多年来着力打造“党建+民族团结”品牌,凝聚起3550多户各族居民力量,共建和睦和谐“社区之家”。法务官李维真牵头开设“法律诊所”,十年来为邻里无偿提供专业咨询;医生郭定河组建“银龄服务队”和老年文体社团,助力居民晚年生活幸福充实……如今,源淮社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成为各地前来考察学习的典范。

      在泉州,小如惠屿海岛,大如源淮社区,做好基层民族工作,离不开党建引领,也离不开群策群力。

      走进泉州元件厂电商园的大院,桂花香味混合着羊肉串、手磨咖啡的味道扑面而来,原来是“新疆味道”餐厅与“小王子”咖啡厅同时在园区开门迎客。

      这是“80后”创业者康智伟的创意。这个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是农工党中央乡村振兴委委员,致力于以直播电商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目前,电商园区集聚了福建、台湾、新疆三地100多家企业,还时常举办两岸各族青年创业主题沙龙。就这样,通过用好、用活新社会阶层人士力量,泉州市民族工作探索出了新模式。

      陈埭民族中学的初三学生段政翔从小在泉州长大,会说些地道的闽南话。当初,父母从云南来泉州创业打拼,将他一直带在身边。“学校推广普及了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我最想加入射弩队。”眼前的白族少年阳光开朗,十分喜欢校园团结和谐的氛围,成绩一直在全班名列前茅。

      这个泉州市唯一的六年制民族中学,在校师生33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汉、回、畲、白、土家、苗等18个民族。“建校以来,我们始终秉持‘平等和谐、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践行‘和融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成长成才。”学校党总支书记黄祖铭介绍,泉州外来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早已实现本地市民化待遇。

      近年来,为了让全国各地、海峡两岸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泉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泉州市在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引领下,统战、民族宗教、司法、教育、人社、卫健等部门协同配合,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营造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氛围,新时代泉州民族工作不断呈现新气象。

      古泉州,新丝路;古丝路,新泉州。

      千里海港弯弯,古厝燕尾飞扬,簪花围弧线斑斓,刺桐花瓣向上伸展,福船首尖尾宽两头翘……这一切,都好似泉州人上扬的嘴角,充满着自信与友好,象征着开放与包容,让这座“光明之城”更添一份明亮、明媚。

      海丝泉州、世遗泉州、光明泉州,值得一来再来!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2期

文:本刊记者 龙慧蕊 通讯员 兰晔

责编:张昀竹 王孺杰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