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福建·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
两岸一家亲 漳台亲上亲——福建漳州市持续深化闽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侧记
发布日期:2024-01-11

      漳州有芝山,台湾亦有芝山;漳州有圆山,台湾也有圆山……很久以前,向海图强的漳州人便在彼岸“以劈田畴,以成都市”。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现有168个地名与漳州有关,祖籍漳州的台胞近1000万人。

      共同的血脉,根的守望——正如一封封迁台闽人寄回漳州老家的家书,见证着两岸亲人间的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地相近,人相亲,根相同。近年来,漳州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闽南文化重要发祥地和台商投资密集区,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先行先试,深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持续做好“通、惠、情”文章,着力厚植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成长的沃土,持续深化两岸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努力书写新时代“两岸一家亲、漳台亲上亲”的故事,不断为增进两岸人民福祉、促进两岸共同发展作出新贡献。

      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与澎湖融合发展实践”。这是两岸同胞以闽南文化为纽带促进融合发展的共同心声,也是探索融合发展新路的根本遵循。

      海峡浅浅,岁月悠悠,漳州正用心用情用力描绘两岸融合发展新蓝图。

1703840664495812.jpg

漳州市区九龙江两岸秀美风光 陈必芳/摄


老街·文脉

      漳州古城地处九龙江西溪北岸,有1300多年历史。曾经,不知有多少漳州人从这里出发前往台湾,又有多少台湾人跨海来漳州谋求发展。

      如今,走在古时漳州府衙门前那条“台湾路”上,闽南传统的红砖古厝、南洋风格的骑楼、“西欧风情”的麦嘉顿式建筑相映成趣,“至人药房各色洋货”“洛阳楼”“万圆钱庄”等各式招牌匾额复古又新潮,曾上演过歌仔戏、木偶戏的老戏台似乎仍有余音绕梁……这热热闹闹的台湾路并不长,几分钟就走到了尽头。可它也很长,长到连接了海峡两岸,迎来送往着两岸同胞。

      1995年,台湾媒体报道:“时隔40余年,第一支大陆芗剧带着‘同源同曲’的心情抵台”。这个剧团,正是漳州市芗剧团,即漳州市芗剧(歌仔戏)传承保护中心的前身。

      “根生芗江畔,花开日月潭。”芗剧原名歌仔戏,起源于漳州,成型于台湾宜兰,广泛流行于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华侨聚居地。300多年前,漳州人将家乡的民间艺术带到台湾,于清末民初演变为台湾歌仔戏。20世纪20年代,台湾戏班渡海回闽演出,歌仔戏得以传回漳州。就这样,芗剧成为了闽台艺人共同创造和演绎的剧种。

      眼前,古调新声,袅袅“芗音”依然声声不息——

1703840663282073.jpg

漳州古城游人如织 游斐渊/摄

      这些年来,芗剧大放异彩,收获众多两岸青年戏迷,原创剧目也层出不穷。同根同源,同调同音,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峡之间“好戏连台”,焕发新荣光。每到周末,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素华都会在漳州古城文化馆指导学生弹唱锦歌、表演芗剧。

      今年5月,古城内的澎湖路格外热闹。漳台两地的爱好者摆设谜台,引得人们纷纷驻足共同竞猜。这是以“谜艺为媒 情系两岸”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海峡百姓论坛·漳州分论坛的活动现场。

      漳州灯谜历史悠久,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1989年,首届漳州中华灯谜艺术节举办期间,14位台湾谜友来漳交流,灯谜文化由此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又一座“桥梁”。

      在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里,古籍、谜笺、书画、印章等灯谜文物琳琅满目。“我们接待的台湾参观团旅游团很多,两岸文化根脉相通,连猜谜的方法都一样。”讲解员十分感慨,又随即抛出一道谜面说,打一体现两岸交流的常用语。“闽台一家亲!”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纷纷抢答,赢得一片喝彩。猜的是谜语,憧憬的是美好与团圆。

      当然,古城的韵味、漳台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和遗产富集区,漳州努力将“同根”“同祖”“同源”的优势转化为凝聚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强大力量——

      青年交流热火朝天。截至目前,漳州已举办六届海峡两岸(漳州)青年交流周活动;闽台两地青少年相聚古城文庙共诵《论语》;漳台青年篮球邀请赛激情飞扬……

      民间交流源远流长。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关帝文化节、保生大帝文化节、三平祖师文化旅游节和海峡两岸朱熹陈淳学术研讨会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得以持续开展。

      乡村交流情融两岸。“同名村·心连心”等乡村交流活动,让“两岸一家亲、漳台亲上亲”的故事更接地气。

      民族交融凝聚力量。畲族“请火节”“三月三”、千人长桌宴、赤岭“种玉堂”祭祖等民俗活动,作为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项目轮番上演,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今年中秋佳节,1200多名两岸同胞齐聚漳州古城,共庆元宵佳节,月圆人团圆。

      心更近,情更深,意更浓。在通过闽南文化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中,漳州一路朝歌。


港口·“登陆”

      10多年前,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一幅名为《雪尔登中国地图》的中文航海地图引发热议。这幅地图标绘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中国通向海外各地的海上航线,其中许多条航线都指向漳州月港。

      恰逢大航海时代的月港,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官方批准的民间海上贸易始发港。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越来越多爱拼敢赢的漳州人从月港启航,向着彼岸,渡海而去。

      这些年来,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的旋律时时在月港码头响起,台胞们渡海而归,“登陆”漳州这片发展奋斗的沃土,与乡亲们共同书写两岸融通的新时代“月港故事”。

      2012年,漳州台商投资区正式成立,其所在的角美镇变身为台商台企聚集地。宽阔的道路,现代化的厂房,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滩。“我们区处于厦漳城市节点,到厦门机场、漳州市区仅有30分钟的车程。”台商投资区管委会的干部告诉记者,天时地利人和,全区台资企业累计投资总额已达近400亿元。

      同频共振,共兴共荣。台商台企在角美镇“登陆”、扎根、放飞梦想,漳台两地共享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

      6年前,因为看好漳州的创业环境,台湾青年卢介凡来到台商投资区创办公司,还承担了台商投资区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的运营。目前,基地累计进驻51家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台湾青年之家”。

      “希望基地能够成为海峡两岸创业者的摆渡人。”这几年,卢介凡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在他看来,大陆对台政策的支持力度很大,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的发布更让大家干劲十足。卢介凡把家人都接到了漳州生活,这里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近年来,台商投资区不断完善台商台胞服务保障机制,让来漳发展的广大台商深感温暖、倍加振奋,对在大陆投资兴业和安居乐业更加充满信心和动力。台塑、统一、泰山、灿坤等大型台企纷纷入驻,成为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

      2006年,嘉文丽(福建)化妆品有限公司进驻台商投资区,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国际化、专业化企业,500多名汉、满、畲、侗、土家等各族员工携手同心、共同成长。

      “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让我们凝聚在一起,幸福指数很高。”在这里工作了14年的老员工蓝泽鸿感叹道。这些年,公司时常组织大家一起在员工活动室品尝美食、唱歌跳舞、欢度佳节,加强了交流也增进了感情,工作起来更有劲头。

      “爱心、信心、决心、融合、责任、进步”,嘉文丽的企业文化不仅体现在关怀员工成长上,也体现在承担社会责任中。2020年,公司被授予“闽宁协作扶贫突出贡献企业”,以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台企担当。

      今年9月,漳州市举办“福籽同心爱中华”第16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台湾青年曾冠颖带领团队与芗城区的少数民族乡村签订闽台乡建乡创意向协议,要把新颖的文创理念融入民族乡村建设,让更多人看见并爱上美丽芗城。

      曾冠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台湾青年,共同经营着一家名为“101公馆”的店铺。在这里,人们可以品茶、打室内高尔夫,还有各式各样的伴手礼可供挑选。“我们这些在漳台湾人都把两岸融合发展放在了心中的重要位置!”曾冠颖动情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创造美好生活,共建美好家园。越来越多台企、台商来到漳州,多元的发展选择、充满机遇的市场环境和血脉相连的归属感,让他们安心地在“第二故乡”追梦、筑梦、圆梦。


沃野·扎根

      这是一个“花”样漳州。

      山海兼备,处处是花、是果、是茶。农业作为漳州经济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使得这里成为全国对台农业交流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是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入秋,温度适宜。在南靖县经营兰花种植园的台农张德胥一大早便开始忙碌起来,浇水、施肥、分盆、杀菌……用心呵护种植园。

      南靖山水秀,幽谷嘉兰香。山多林密、雨量充沛的南靖,适宜兰花的生长。20世纪90年代,大批台农来到南靖种兰花,这其中便有张德胥的父亲。

      过去,南靖的兰花品质虽好,但缺少专业系统的种植。随着一批批台农的到来,受益于台湾先进的栽培技术,南靖兰花种植得以迅猛发展,很快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

      在父亲的熏陶下,张德胥渐渐成为一名养兰高手,圆了“兰花梦”。如今,他的兰园种植了300多个品种的兰花,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眼前的好收获离不开大陆的好政策。”他深有感触地说,“比如像盖大棚等,政府都会给补贴,用水用电用地、银行贷款等方面也都有优惠和保障。”

      大陆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极大地助推了两岸农业的发展。提起销路,张德胥满怀信心地表示,“交给网络”。随着电商产业的崛起,当地不少人尝试直播销售兰花,由台企负责供货,有些电商月销售额能达到10万元。“我们是一家人,有钱一起赚。”一株兰花,见证了闽台农业的“融”经济。

      充分发挥优势,漳州对台农业交流合作一直走在前列。截至2023年10月,全市共设立1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2个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3个闽台农业示范县、79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推广基地;全市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1385个,注册合同台资22.2亿美元,分别占全省45%以上,农业利用台资规模与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000多种,新技术1000多项,推广面积100多万亩。

      作为首批国家级台创园之一,成立于2006年的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台农扎根大陆提供了优质服务。目前,已有台资农业企业294家入驻台创园,年创产值35亿元。

      来自台湾台南市的杨荣焜教授有感于漳州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的势头,退休后选择来到台创园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他住在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用他的话说,“这里更贴近乡亲们,听到的是最亲切的乡音”。

      在台创园的每一天,杨荣焜都过得很充实。他将先进的高密度养殖技术带给村民,改变着当地传统种植习惯。今年,乡里的莲雾等高品质水果喜获丰收,还成功养殖了石斑鱼、金刚虾,助力200多户村民通过种养殖实现增收致富。

      今年初,漳州出台《关于促进漳台农业融合发展的十条措施》,进一步深化漳台农业交流合作,促进漳台农业融合发展。在漳州,还有许许多多的张德胥、杨荣焜。他们跨海而来扎下根,书写着漳台农业融合发展、共同致富的新篇章。

      赏花,虽已入冬,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依然春意盎然。聚焦“花”的主题、拓展“农”的空间,花卉、技术、人才在这里交汇。

      品茶,第九届海峡(漳州)茶会茶香氤氲。海峡两岸茶同根、种同源、艺同师、技同门,以“茶”会友,携手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技,设立海峡两岸新型农业交流培训基地,举办海峡两岸农民培训班,率先创立台籍科技特派员制度,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结出丰硕成果。

      ……

      扎根,生长,茁壮。在漳州,两岸农业根相连、叶相映、果丰硕。

1703840663504762.jpg

走上茶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的华安县官畲村

     

山海·一家亲

      共歌舞、同欢唱、庆丰收。今年9月,“福籽同心爱中华——2023年中华一家亲·海峡两岸各民族共庆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漳州华安县送坑村举办,在村里新修缮的乡村大舞台前,村民和海峡两岸各地游客欢聚一堂,载歌载舞。

      村民严丽贞的家就在大舞台旁。整洁宽敞的客厅里,严丽贞正忙着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泡茶,茶香四溢,欢声笑语。“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来我们村的台湾游客越来越多,大家一起抛陀螺、跳拉手舞,其乐融融。”

      作为大陆高山族聚居地,漳州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闽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全方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华安县高山族拉手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安高山族传统体育表演队被命名为2021—2025年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高山族舞蹈队也逐渐成为漳州对台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能歌善舞的严丽贞是舞蹈队的一员,参加过很多对台文化交流活动,还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我的爷爷年轻时从台湾来到大陆定居,从小就听他讲两岸骨肉相亲的故事,我希望能够为促进两岸交流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703840663116650.jpg

游客与漳州当地群众在土楼载歌载舞 游斐渊/摄

      今年6月,坐落在送坑村的闽台缘同心馆落成开馆,严丽贞成为馆里的管理员。正值旅游旺季,同心馆游客络绎不绝。“闽台同心”“共同家园”“共同富裕”“共同进步”“非遗传承”……展览主题鲜明、内容丰富。

      这些年,送坑村、坪水村、官畲村、石椅村等特色乡村入选漳台交流基地,成为海峡两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一衣带水,情牵两岸。位于漳州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的“种玉堂”见证着两岸宗亲的绵绵深情。

      “种玉堂”的名字取自“种玉蓝田”,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是漳浦蓝氏和台湾蓝氏宗亲的总祖祠,记录了“平台首功”蓝理、“治台功臣”蓝廷珍以及“筹台宗匠”蓝鼎元三人收复、治理和早期开发台湾的壮举。走进祠堂,康乾盛世时的三位皇帝颁赐的匾额依然高悬。

      据《台湾姓氏研究·蓝氏姓考》记载:“清代,蓝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浦为最众。”至今,在台湾南投市的凤山里、嘉义县梅山乡安靖村及彰化县社头乡都有一个名叫“樟普寮”的地方,居民以蓝姓为主,溯其源皆出自漳浦的种玉堂。

1703840663113905.jpg

2021年除夕夜,漳浦台商曾文子与在台亲友视频拜年 沈昊鹏/摄

      时光荏苒,“种玉堂”如同一位老者,深沉地注视着流淌的岁月。如今的“种玉堂”不仅是蓝氏一族寻根谒祖之处,更是情牵闽台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2016年,种玉堂被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9年,“中华一家亲·2019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暨福建省第八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就在这里举办。

      依托种玉堂和“蓝氏三杰”的史实,漳州市着力编撰、保护相关历史人文资料和文物单位,2022年“蓝氏三杰”牌匾等重要文物在“同心圆梦·福建民族宗教界喜迎二十大”主题展上展出,“蓝氏三杰”遗迹所在的赤岭乡赤岭村、石椅村、湖西乡顶坛村均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赤岭乡更是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示范乡。

      2019年,赤岭乡重修扩建闽南畲族博物馆,专门开设“蓝氏三杰”专馆,慕名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我们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蓝氏三杰’的故事,吸引更多台胞来寻根谒祖、投资兴业,不断助力漳台融合发展。”赤岭乡负责人表示。

      双凤朝阳的村庄徽标、龙首杖、“瓢虫屋”民宿、石榴雕塑……如今已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官畲村,美得让人流连忘返。2009年,华安县官畲村被认定为福建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之一。从此,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走上了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富裕之路。

      “‘双凤朝阳’寓意着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安定团结。”村党支部书记蓝庚远介绍说,为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官畲村风情,村里组建了歌舞表演队,设置了喝山哈酒、戴山哈带等旅游场景。

      2022年春节期间,写春联送祝福,手拉手跳民族舞蹈,“官畲篝火迎新春”活动吸引了许多闽台两地游客。平时,也经常有台湾游客和考察团来村里参观体验。“我们不分彼此、亲如一家,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蓝庚远说。

      电影《云水谣》中,一段跨越海峡、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电影上映后,许多人前往取景地——漳州南靖县云水谣古城,去找寻影片中的无限深情。这是漳州与台湾、台湾与漳州割舍不断的亲情、乡情、两岸情。

      一衣带水,血脉相连。亲望亲好,漳州持续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打造“往来便捷、合作紧密,政策开放、服务贴心,心灵契合、情感融洽”的第一家园,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2期

文:本刊记者 张昀竹 通讯员 张淼海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