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勤(右三)考察金秋梨产业
5月30日,旭日方升,正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的湖南省民宗委主任徐克勤,匆匆赶往省民宗委驻村扶贫工作点——吉首市阳孟村开展扶贫调研。
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是民族工作部门的责任与担当
从吉首市区出发,经过高速公路奇观矮寨大桥,再走一段崎岖的山道,便来到了阳孟村。这是自去年启动新一轮定点扶贫以来,徐克勤第六次来到该村。进了村,不时有路过的村民主动招呼,有的还会停下来拉几句家常。显然,他们对省里的徐主任一点也不陌生。
阳孟村座落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上,是日常生活仍用苗语交流的苗族山寨,因自然条件差,这里属于深度贫困区。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240户,1110人,98%是苗族。按照国家确定的标准,全村现有贫困户64户,贫困人口202人。2015年,省民宗委把新一轮驻村扶贫工作点选在阳孟村,计划通过为期3年的精准帮扶,带领阳孟村如期步入全面小康。
徐克勤首先来到刚刚硬化的阳孟村一组通组公路上。一组是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寨,离村中心主干道约3公里。扶贫工作队来之前,通组路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汽车很难通行,村民们运输主要依靠肩挑背扛。现在虽然通路了,但山高坡陡弯急,许多地方还没有安装安全防护栏。徐克勤叮嘱工作队,任何项目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要加快组织实施道路安全防护工程,确保群众出行安全。
公路尽头是一片有几十个大棚的瓜果基地。这是工作队根据一组海拔高、气候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特点,引进产业能人,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建成的高山瓜菜种植基地。目前大棚里种植的是高山西瓜。徐克勤对工作队的这个举措表示赞赏,认为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开发,是推动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并要求工作队进一步加强对引进企业、土地流转和市场对接的后续服务,推动企业与农户建立健全互利双赢的利益连接机制。
随后,徐克勤来到阳孟村高山金秋梨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向顺清介绍说,2001年朱镕基总理来村里视察,在这里第一次提出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金秋梨开发就是退耕还林的第一批重点项目,有1400亩。果树至今已定植10余年,期间由于市场营销不畅等原因,致使农民种植积极性遭受重挫,金秋梨果树的培育管理一度荒废。扶贫工作队入村后,村民强烈要求继续把金秋梨产业发展壮大。经专家反复论证后,工作队筹资50多万元对果园进行提质改造,目前60%以上的果树都结了果。
看完两个基地,徐克勤与同行的村干部和工作队研究讨论产业发展规划。他强调说,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是民族工作部门的责任与担当,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突破产业扶贫这一难点和重点。按照产业扶贫规划,阳孟村已启动高山反季蔬菜、金秋梨、鱼稻“双千”工程等一批种养项目,同时正在加大力度继续实施劳务协作、民居改造、乡村旅游等一批增收工程。这些项目和工程覆盖了全体村民,特别是对精准扶贫对象拟进一步从种苗、技术、资金、营销、培训等环节进行重点帮扶,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投产见效。只有脚踏实地抓产业开发,精准扶贫才会有坚实的支撑。
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打造成精准脱贫的新平台
午后,徐克勤一行又对阳孟村的特色民居保护情况进行了检查。
穿行在村中,古朴的民居,葱茏的青山,清澈的溪水,整洁的环境,处处充溢着浓浓的苗家风情。近年来,吉首市倾力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阳孟村的苗族古民居大部分得到保护,不仅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针对阳孟村发展乡村游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徐克勤提出要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挖掘人文和自然景观特色,结合特色民居改造、峡谷风光开发、观光农业建设,依托德夯风景区和高速奇观矮寨大桥等核心景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连点成线、连线成圈,以旅游龙头带动阳孟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抓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是省民宗委近年工作的重头戏。担任省民宗委主任之初,徐克勤就提出了“抓特色村寨游,就是抓扶贫攻坚、就是抓全面小康、就是抓民族团结”的工作理念。徐克勤说,湖南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依托独特的自然和文化遗存抓起步,开启了一批观光旅游项目;第二阶段是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抓发展,重点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实景大戏,白天看山看水、晚上听歌看戏,改变了过去旅游品种单一的格局;第三阶段是适应目前大众旅游、休闲旅游、国际旅游的新要求抓升级,也就是以全域旅游为发展目标,以核心景区为基本依托,以特色村镇为主攻方向,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湖南,把特色村镇作为旅游业的新增长极来抓,作为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大产业来抓,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湖南是个多民族省份,具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村镇星罗棋布。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与保护重在从“六特”上突破,即抓特色民居保护、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特色活动开展、特殊人才培养和特殊帮扶措施。近年来,全省民族工作部门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制定了《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建设“十三五”规划》,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散居少数民族资金重点投向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先后举办了“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评选”、“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摄影大赛”等特色活动,全省共打造100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成了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阳孟村,就是省民宗委确定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也是其中保护和发展成效最为显著的村寨之一。
让民族团结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开花结果
杨万生家是阳孟村典型的贫困户。春节期间,徐克勤曾经走访慰问过他家。这天,走进杨万生家,他妻子施金兰正踩着缝纫机做苗绣。施金兰说:“这个缝纫机是工作队提供给我的,他们负责联系民族服饰公司,我直接把苗绣卖给公司,再也不用担心苗绣卖不出去了。”
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很多苗家妇女都擅长纺织和刺绣。看到施金兰的苗绣十分精美,徐克勤感叹说:“民族地区类似苗绣的技能工艺还有很多,把这些技能发展传承好,不仅是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也是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离开杨万生家,徐克勤一行前往阳孟村小学。还没走近校门,就听到一阵鼓声从学校传出。原来,这是村里年轻的妇女们在操场上练习打鼓跳舞。苗族鼓舞是苗族地区群众性、艺术性极强的文化瑰宝,阳孟村就培养出了“德夯·国际鼓文化节”的第六代鼓王。看见徐克勤一行到来,妇女们停下练习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感谢省民宗委给村苗鼓队提供的帮助和支持。她们说现在有了新的苗鼓新的苗族服装,大家打苗鼓的热情更加高涨,纷纷表示一定要在下次国际苗鼓大赛中争当第一。“天下鼓舞、鼓舞天下。”徐克勤和大家一起讨论着苗族鼓舞的发展愿景,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
近年来,湖南省民宗委通过举办和支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湖南省设立了680万元的民族文化保护资金,市(州)、县(市、区)各级也相应设立了配套保护资金,专门用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目前,已打造了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吉首鼓文化节、绥宁县苗族四月八、城步山歌节等四个民族文化品牌。
离开阳孟村时,已是皓月当空,身后的苗鼓声响彻山谷。那奔放激越的鼓声,仿佛是少数民族同胞奔走在全面建成小康大道上的铿锵脚步,格外让徐克勤振奋。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