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将“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作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贯穿在服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他们“超前一步、高人一招”,本着真情服务的宗旨,让民族工作中各项服务更加贴身与贴心;他们精管理、细服务,提升了城市民族工作的整体执行能力……
武汉是一座城市,但又不啻一座城市。
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通江达海,区位优势独特,与众不同!如果拿圆规以武汉为几何圆心,圆弧周边出现的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成都等城市,直径距离都在其1000公里左右——“得天独中”,交通枢纽地位的重要不言而喻。
汉埠三镇,早在民国时期就是东西文化的交融之地。如今,这里又成为我国56个民族、30万少数民族群众的共同家园。来自祖国天南地北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来此求学务工经商,谋求发展。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这里娶了妻子、挣了票子、开了店子、买了房子、开上车子,逐步实现了“五子”的幸福梦想。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城市就像是爱的容器,盛满对人的关怀和陶冶。”一座城市的魅力与活力,除了经济指标,还体现在精神文明的刻度和感召力,蕴含于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接纳以及少数民族群众融入的广度与深度。
包容,让这座城市被浓浓的爱浸润着!
一
江岸区,是武汉的一个缩影。
江岸区民宗局长罗丽萍是曾在街道工作过20余年的基层工作者,她已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日夜奔走在通往各个社区、学校和机关的道路上了。自2009年调入区民宗局工作,“真情”始终是她不变的工作理念。如今的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另一个是来自新疆伊犁的维吾尔族女孩孜白旦。她与新疆女儿的特殊情缘,还要从江岸区汉铁高中的代理家长活动开始说起。
汉铁高中自2011年秋季开始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目前共有新疆籍学生278人,包括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4个民族,这些学生90%以上来自南疆地区的农牧民家庭。
“孩子们来到内地读书不容易,离家远、学习任务重,而且正处于青春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罗丽萍说。2015年,汉铁高中开始在学校开展代理家长活动,由区领导与新疆班学生结对子,做孩子们在武汉的爸爸妈妈。罗丽萍听说这件事后,马上请求学校新疆部主任李颖为她搭桥牵线找一名“女儿”。“我记得那是去年9月的事情,当李颖带着孜白旦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心瞬间就被融化了!她真是个可爱的小姑娘,两个大眼睛像葡萄一样晶莹剔透。”罗丽萍动情地说道。
从那天起,罗丽萍就成了孜白旦在武汉的妈妈。每逢节假日,罗丽萍总不忘带着女儿在武汉市游玩一番,并且在家中给她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帮助她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困难。我与孜白旦谈起她的这位“代理妈妈”,她马上纠正我的说法:“我的妈妈不是代理妈妈,在我心中她就是我的亲妈妈。去年冬天大范围降温那天,妈妈竟在晚上迎着寒风来到我的宿舍,给我带来了冬衣。穿着妈妈给我送来的羽绒服,我感到温暖无比,不只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今年6月,汉铁高中第二届新疆班的学生毕业了。学生离校的下午,汽车引擎早已发动,但学生们却迟迟不愿离去。师生们深情相拥,挥泪话别,四年的学习生活已经将他们融为了一体。“我最害怕这一天的到来,看着自己深爱的学生们离开学校,我的心情真的很复杂。一方面为他们的成长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的离去感到伤心。”学校党委书记唐雯动情地说。“新疆班的孩子们很重情义,每年都会有许多毕业生返校来看望我们。高考之后,还有些学生会自费买火车票赶到学校,给新疆班的学弟学妹们传授填报志愿的经验。”
点滴之爱记于心,点滴之恩化为情。这些真挚的情感,是汉铁高中多年来开展“代理家长”、“各民族师生手牵手”、“各民族学生手牵手”等联谊活动交出的最好答卷;每一个走上社会的新疆班学生既是汉铁高中开辟“诚信超市”、“诚信考场”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与罗丽萍一样,在武汉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还有一位“张爸爸”。张启宝是救助保护中心的副调研员,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爸爸”。每次张启宝去宿舍看望孩子们时,他们都会奔向他的怀中。
说起被救助过的少数民族困难儿童,张启宝如数家珍:阿不力孜(化名)是一名新疆籍的被拐儿童,年仅13岁的他被拐骗到武汉市被迫行窃。救助站点的工作人员发现他时,他已经好几天没有进食,并且身上有多处伤口。将阿不力孜接回救助中心后,工作人员给他准备了清真餐食,包扎伤口清洗身体,还给他安置了单独的宿舍。
张启宝说:“阿不力孜刚来救助中心时不爱说话,为消除孩子心中的戒备,我主动与他交流。慢慢的,孩子和我的关系越来越好了。”经过与公安部门的多日协作,救助中心最终确定阿不力孜是新疆阿克苏市沙雅县人。“为早日让孩子和家人团聚,我们直接将孩子护送到了沙雅县。当看到阿不力孜和父母抱作一团、喜极而泣的时候,我也激动地留下了眼泪。”张启宝回忆道。
目前,在武汉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仍有十几名困难儿童,其中有一名维吾尔族儿童名叫亚森江,张启宝和工作人员们亲切地称他为“小新疆”。他已经来到救助中心近半个月,工作人员一直努力地为他寻找家人。看着穿戴整洁、面带笑容的亚森江跟同伴们快乐地学习玩耍,我知道,他已经将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张启宝和救助中心的每位工作人员也已经成为了他的亲人。
武汉市救助站将被拐骗的少数民族儿童送到其父母身边
二
近几年,武汉市开始积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在江岸区的百步亭社区体现得尤为突出。
百步亭社区居住生活着16万人,其中有少数民族居民700多人,包括回、满、土家、维吾尔等18个少数民族。居民自治在百步亭社区是一大亮点,主要体现在社区设立的“两长四员”管理体系上:“两长”即党小组长、楼栋长,“四员”即卫生员、治安员、文体员、物管员。这些管理者由社区内的7000多名志愿者共同组成,分为580个党小组。社区将这些党小组建在每个楼栋里,建在每支群众活动队伍上,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组织网络。依托这张党组织网络,社区建立了管委会、居委会、楼栋小组,同时成立工会、妇联、共青团、延安精神研究会等各类群团组织,广泛组织居民参与社区自治。
“接受爱、传递爱”。这是百步亭社区志愿者服务能够广泛并且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
社区三居委会的党小组长周洁,是怡康北区的一位回族居民。退休后,她在社区居民争当志愿者风气的影响下,加入社区党组织网络。“我的家庭有些特殊,之前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社区领导对我十分关心,帮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退休后,我十分感念社区曾经对我的帮助,于是决定做一名志愿者,加入到社区的管理工作中来,希望为小区居民做一些好事!”周洁说。
周洁积极组织自己所在的楼栋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每逢过年,都要张罗小区里的居民聚在一起包饺子、一同吃年夜饭。而大家都尊重她的饮食习惯,事先准备清真饭菜,邻里关系十分和谐。
在百步亭社区,处处都能感受到和谐的气氛。住在安居苑二村的吴淑珍是位空巢老人,由汉铁高中新疆班的学生们组成的“雪莲”志愿服务队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老人家中打扫卫生、聊天谈话。3年多来,新疆班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吴奶奶。逢年过节,孩子们还会聚在吴奶奶家里,唱歌、聊天、包饺子,像一个大家庭。
农历小年这一天,百步亭社区居民有着“一家端出一道菜”的约定,一万多个家庭在这一天欢聚在一起举办万家宴活动。居民们有的用汤圆做成“56个民族大团圆”图案,有的用菱角、鲤鱼做成“邻里守望”图案,有的用百合、螃蟹做成“和谐社区”图案。少数民族居民会在这天自发地穿上民族服装,向社区居民介绍自己本民族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俗,成为万家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今百步亭的万家宴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4届,从百家宴到千家宴,从千家宴到万家宴,这项活动人气越聚越旺,最终创造了“最多家庭团圆饭”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随着开展活动的增多,百步亭的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中组部、中宣部的充分肯定。中组部将“中国社区网”、中央文明办将“社区志愿服务全国联络总站”和“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网”设在了百步亭。5年多来,百步亭搭建了联络全国、服务全国的社区网络平台,为全国两万个社区提供信息化服务,同时带领全国60多万注册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多万场,使2000多万居民享受到社区志愿服务带来的便利。
武汉的城市民族工作在社区层面从政府主导逐渐转变为社会主导,这不仅仅是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变,更多的是反映了群众主人翁意识的提高。生活在百步亭社区的每位少数民族群众,从刚开始的要求“被接纳”,转变到了如今的“自主融入”,这样的变化又推动武汉城市民族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每年组织各民族居民举办万家宴活动
三
张新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派驻到武汉市民宗委的第三任新疆少数民族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站的干部。她的微信好友圈里,有许多人都是她曾帮助过的新疆少数民族,张新华与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今年3月26日,刚下飞机来到武汉,张新华就接到了湖北省民委的电话,请求工作站前去通城县协助解决一场纠纷。与通城县城管执法局发生纠纷的新疆籍摊贩托乎提·阿布杜克里木等五人曾到省里上访,要求退还被扣押的物品,并提出高达10万元的赔偿要求。
第二天,张新华赶往通城县。她说:“虽然我是汉族人,但我熟练掌握了维吾尔语。我用维吾尔语同托乎提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导他要遵纪守法、做一个合格市民。”经过一个小时推心置腹的沟通,托乎提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诺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就这样,长达20多天的执法纠纷在托乎提口中的“新疆老乡”张新华的协助下,得到了圆满解决。张新华说:“犯错了要知错就改,但托乎提一家人常年身居异地,生活十分困难,也应该得到帮助。我们工作站协调通城县民宗局,给了他们每人600元的生活救济补助金,这让托乎提很感动。现在我和他们全家都成了朋友,工作站成了他们在武汉的‘娘家’。”
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是武汉市城市民族工作“精细化”的突出体现。2007年以来,武汉市分别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出地新疆(喀什、和田、阿克苏)、青海(西宁、海东)、甘肃、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建立了沟通机制。2014年,武汉市又设立新疆少数民族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站,由新疆派出懂维吾尔语的干部挂职武汉市民宗委,协助服务与管理来汉的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先后有维吾尔族干部买买提力·买买提明、牙生·尼亚孜等同志在此挂职。此外,武汉市还先后在少数民族经营户和社区中间搭建起来汉少数民族联系点、武汉市法律援助中心市民宗委工作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等服务管理平台。
如今,武汉市已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营门店建立48个联系点,构成一张覆盖全市的网络,及时精准地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创业、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维吾尔族青年居买尼亚孜·肉孜在江岸区京汉大道开办的阿迪力烧烤店,就是48个联系点之一。1986年他来到武汉创业,先后开起两家烧烤店,还陆续承包了武汉市一中、汉铁高中新疆班清真食堂。“我自己在武汉挣了钱、发了家,也想为其他来汉发展的少数民族群众多做一些事,让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到这座城市中。”居买尼亚孜说。凡是找上门来的新疆朋友,居买尼亚孜都会出资出技术帮助他们。几年来,他先后帮助20多位老乡开设近10家烧烤店,安置200多位老乡在店里打工。
为了进一步推进精细化服务管理工作,目前,武汉在全市范围内搭建了网格化信息服务平台,并成立武汉市民族宗教网格化信息中心,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关信息的采集、录入、更新作为一项重要的动态工作全面实施。“精管理、细服务”,有了这套内容全面详实的“数据库”,就有了清晰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情图”,使各项工作任务更具体、服务管理更有的放矢。
武汉市民宗委主任王献良信心满满地说:“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上,武汉市始终认真贯彻国家民委的工作要求,市民宗委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绩效管理综合考评立功单位。实践证明,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任务在城市、效果在边疆,工作在当下、影响在未来。同时,我们还有一批讲感情、敢担当、有作为的民族工作干部。我相信,武汉市城市民族工作一定能够真正地温暖人心、凝聚人心,让武汉市成为来汉发展的各少数民族同胞的温暖家园!”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