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红色资源丰富,有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奋进新征程,大名县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作用,不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中,推动“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学生参观大名县营镇回族乡西营镇村村史馆
立足独特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全县红色名村、红色遗址遗迹、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让红色资源可看、可听,再现红色历史文化“原味”。在积极推进郭隆真故居纪念馆、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馆、万堤镇冯品毅纪念馆等革命历史纪念场馆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村史馆建设,把红色文化“种”进村史馆,把民族团结“融”进村史馆。大名县营镇回族乡西营镇村红色资源丰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先烈。2022年,该村建成村党史馆,通过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宣介该村抗日英雄连队等革命英烈的事迹,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干事创业,共建共创美好家园。
郭隆真纪念碑、谢台臣纪念碑、善乐营会议旧址、金滩镇抗日联防大队纪念馆……坚持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同频共振,凝聚起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2019年,郭隆真故居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3年,大型现代豫剧《郭隆真》荣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开展讲红色故事、看红色电影、红色文艺下基层等活动。利用春节、清明节、国庆节等节点,广泛开展“传承红色文化 增进民族团结”主题系列活动,宣传革命先烈英勇事迹,让各族群众感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崇尚革命英雄、珍视民族团结。将党史教育、红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到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中,充分发挥县级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的作用,采取“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县营造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浓厚氛围。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各级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中,强化教育引导、氛围熏陶、实践养成,构建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国旗下讲话”“民族团结第一课”、主题班会、主题征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引导各族学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直隶省立第七师范被誉为直南革命的重要策源地。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馆位于邯郸学院大名分院校园内,2009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用大量历史照片、文字、文物、实物,重现了 “七师创办 实施教育革新”“七师建党 播散革命火种”“七师烈火 燃遍校园内外”“七师学潮 与反动当局斗争”“七师南迁 投身抗日战场”“七师重建 革命精神永存”的光辉历史。每到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当地各级各类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重温红色历史,弘扬革命精神。邯郸学院大名分院依托“七师”纪念馆这一平台,鼓励在校学生担任义务讲解员,参与讲校史、讲七师革命史、讲“七师精神”,深情地讲解感染教育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馆
大力探索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文旅产业发展动能。紧密结合大运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建设,以大运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点位为核心,串联起沿线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支持和鼓励各族群众参与到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经营服务中,开发旅游纪念品,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同时,通过红色旅游将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让各族游客在参观游览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2期
文: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委统战部
责编:牛志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