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梦想在北梁台地幸福绽放
发布日期:2016-11-03

6.北梁新区南区G0262737.jpg


表情感动又如惊讶


  2016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新区街道上的杏花粉红开放。一眼看过去,杏花把街道开得很拥挤,像身穿盛装参加典礼的人群。街是新街,从街上往哪个方向看,四面八方都是新楼房,一大片楼群里呼呼啦啦住进来十多万人。

  今年第一场春雨飘洒到这里,居民冯益群在新房子里看雨水从窗玻璃滑落,层层叠叠的雨模糊了玻璃。冯益群说他看入迷了,活了70多岁,他没见过雨水不进屋而被玻璃挡在了外边。从记事起,他们一家人逢雨就要找很多盆子接屋顶漏下来的雨水。

  家庭主妇王秀兰搬进楼房,待在厨房里不愿出来。她把做饭、洗碗这些事弄好了之后,搬个凳子坐在厨房里发呆,心里头跟瓷砖说话、跟煤气灶和排油烟机说话。她结婚几十年没有专门做饭的屋子——厨房。她家五口人原来住15平方米的平房,烧煤的锅台连着睡人的炕。王秀兰跟邻居讲,女人有厨房就有了天堂啦!她在“天堂”里常常坐到夜深,看窗外斗转星移,睏到睁不开眼睛才上床睡觉。赞叹厨房者非王秀兰一人,棚改之前老北梁的四万多个家庭,绝大部分没厨房。

  念小学的孙佳露同学最爱新居的小书桌。她在小书桌上写作业、读书、哼歌,睏了脸贴在小书桌上睡一会儿。在老房子写作业要在炕桌上写,光线暗,白天也要开灯。她说一看见小书桌她就想写作业,写了两遍还想写。

  11岁的王明明在新居里爱用热水洗手,水浸过手心手背暖暖的,舒服。他妈妈看他一天洗几遍手,问咋啦?他说咱家过去用热水洗手太少了,暖瓶的热水是喝的。新房子有热水器,热水用不完。

  这只是北梁人搬入新居的生活点滴。十多万人,有十多万种感受,酸甜苦辣,难以尽言。我看到在楼外散步的老年人常会停下脚来仰望楼房,伸手指点。他们在找自己住的屋子,表情感动又惊讶。

  这些搬入新楼房不久的居民,原来都住在北梁棚户区。13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居住4.7万户人家,其中包括蒙古、满、回、汉等八个民族的居民。多年来,这片棚户区没有暖气,没有燃气,没有消防设施与有线电视,甚至没有一盏路灯,12万居民共用266个旱厕。


这里曾经比电影人想像的更破败


  北梁位于包头市东河区北部,已有近300年历史。它由五道黄土台地组成,即东营盘梁、西营盘梁、黄土梁、官井梁和四店梁;宛如五条卧龙,雄踞大青山下,目送滚滚向东的博托河水。1532年,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入驻,在美岱召建造佛教寺庙,此地成为一座香火旺盛的城池。之后,土默特部的一支——巴氏家族驻牧北梁。晋陕移民自清朝康、雍年间开始渡黄河越草原,来到北梁,租种巴氏家族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北梁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一百年前,北梁已形成繁盛的商业区,是中国西北最大的皮毛、粮食集散地和水旱码头。走西口的移民们用自己的手艺让中国的皮毛加工业在这里达到鼎盛。拉生皮的牛车和骆驼队从蒙古腹地络绎不绝地来到北梁,把生皮加工成皮靴、鞍具和马具,再用牛车驼队运入内蒙古以及甘青宁陕。牧民穿的全云靴,贵族穿的哈拉汉靴,均以北梁皮毛房的产品为佳。解放前,养着百峰骆驼的何玉山祖上是沙特商人尤苏福。乾隆年间,尤苏福与宁夏姑娘杨金女成婚,儿女世代开驿站,养驼队,富甲一方。时针即使指到2012年,在北梁还可以找到制刀、囟野鸡、冲茶汤、养牛和养鸡等手艺人,哪家都有传承百年的历史和引以为豪的祖传绝技。

  1954年,包头钢铁公司以劈山填海的气势矗立草原,让北梁人称奇不已。北梁西边的钢铁大街,每天有十万钢铁工人组成自行车洪流上下班。“一五”期间苏联援华156个大项目,有6个落户在包头。苏联专家为包头设计了宽广的网格化大街,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化工业在草原钢城比肩而立。北梁虽处在城市中心,但北梁人只会按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人的方式生活,与时代越来越远。进入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勃兴,北梁一大批依托大型国企生存的小企业纷纷破产,北梁乃至整个东河区步履艰难。

  当时,步入北梁棚户区,如同进入上露天光、纵横交错的地道群。一百多年的老房子檐下盖满出其不意的搭建房。由于没下水道,冬日各家门前泼洒的污水形成冰面,走路提心吊胆。由于没路灯,晚上接孩子回家的大人手里掐着砖头。北梁的孩子去住楼房的同学家里串门儿,见到他家竟有自用厕所,不由惊讶万分。同样惊讶的事还有:楼房里有暖气和有线电视,屋里不堆煤。有一部名为《立春》的电影在全国各地寻找破败的城市居民区,找到这里不禁喜出望外。这里比他们想像的更破败而且范围广大,于是把北梁定为外景地。

  曾经,北梁居民中有东河区70%的失业人员和80%的低保人员。他们生存尚艰,根本不敢想像改善居住条件。


十二万北梁人住进新房


  包头有许多亮丽的桂冠——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制造业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等。然而,城市的高楼大厦在北梁周边突然止步,北梁仿佛被时光冻结在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前。推开哪家门,见到的都是锅台连着土炕。因为房子漏雨,有的人家房顶抹的泥比墙还厚,岌岌可危。

  长期以来,包头市历届党委政府十分关注北梁棚户区的改造与发展,但改造难度也非常大。完成北梁棚改任务,需要完成4万多户、3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征拆任务。需要融资借资200亿元,需要大片盖楼的土地,需要开工建造和回购4万多套、300多万平方米的安置房,还要同步完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管理的配套工作。工程如此浩大,光是4万多户的征拆工作就不知有多么难。然而,北梁今天的棚改任务凝聚着国务院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深情嘱托,浸透着北梁百姓的无比渴盼。包头市和东河区两级党委政府以壮士出征的气概投入北梁棚改,誓言与所有艰难险阻拼搏到底,不达目的,决不回头,让12万北梁人住进新居,共享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

  2013年9月初,北梁棚改的“百日攻坚”战役庄严拉开大幕,“春季会战”与“秋季会战”无缝跟进,北梁面貌天翻地覆。北梁所在的东河区的干部们更是经历了“碱水洗三遍、泪水洗三遍、清水洗三遍”的煎熬与洗礼。2015年底,北梁棚改工程全线竣工,老百姓如期搬入了新居。


四千多面锦旗全是故事


  “老百姓如期搬入了新居”,这话听上去很平淡。谁能想到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征拆工作有多难?北梁棚改只用18个月就全部完成征拆工作,比预期时间提前一年多,自始至终没出现一个钉子户,没出现一起群体性事件。从中可以看出市区两级两千多名入户干部的素质有多高,工作有多细。这里面的故事实在太多,可以写成一本书。东河区委区政府在棚改中收到4000多面锦旗,每一面锦旗里的故事足以让人泪光闪闪。包头市为此获得国家住建部授予的“全国棚户区改造示范城市”的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北梁棚改尤其重视把民族政策落到实处。这里住着3000多户、8000多口回族居民。政府规划决策围绕清真寺周边建设回迁房,回族群众对此非常满意。

  2015年10月4日,周五,是回族居民这个月的主麻日。他们喜欢在主麻日办理最重要的事。原来住三官庙社区的回族居民马凤琴这一天挪灶搬家,准备迁入惠民新城的新居。也在这一天,她和丈夫用手推车推着亲手做的油糕和羊肉汤,来到十三区拆迁指挥部,慰问日夜奔波的干部们,表达乔迁新居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如今,搬入新居的北梁人尚有梦幻感。小区楼宇高耸,公共绿地有青草鲜花。按政策优惠,他们搬入50平方米以下的新居,自己不用拿太多钱。房子已经装修好了,居民拎包入住。上社区文化室可以唱歌绘画下棋听讲座,哪样都美。当然也有不适应,北梁人爱用砖头挡住单元门,要不记不住用哪把钥匙开门。虽然如此,他们像在黑夜里摸索了许久的人,终于结结实实摸到了幸福,于是紧紧地拥抱幸福。这就是他们的新居。

  对北梁老百姓来说,安居不仅仅是找到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孩子们从此进入斑斓多彩的童年,老人们在这里度过安适的晚年。房子里有人,还有时代投射的阳光和梦想的幸福绽放。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