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马上项目如约“奔腾”在“中国天马之乡”——新疆昭苏。
这是一场精彩非凡的民族团结盛会、群众体育盛会。天山是幕布,草原为舞台,在为期6天的赛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运动员、工作人员以及游客、当地群众,以马为媒、共襄盛会,激扬起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时代风采。
躬逢其盛,与有荣焉。让我们通过赛场内外的九张面孔,再现这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马上”盛会的精彩瞬间。
开赛仪式总导演郑亚鑫:天地作舞台
巍峨天山、辽阔草原。7月8日,盛大的开赛仪式,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远处,皑皑白雪覆盖的群山,在阳光下分外耀眼;眼前,赛马跑道犹如蜿蜒绸带,穿越绿色草原。开赛仪式主舞台,就位于这壮美画卷的核心位置。
开赛仪式文艺演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巧妙融合了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式,串联起张骞出使西域、细君和亲乌孙、昭苏“军马送唐山”等史诗与佳话,生动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交融。
文艺演出高潮时刻,只见14名骑着骏马的各族骑手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硕大红旗依次从主舞台前缓缓而过,旗帜上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格外醒目。感恩伟大祖国,共迎祖国华诞!现场的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执导此次开赛仪式文艺演出的青年导演郑亚鑫,曾参与执导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等大型活动,成绩斐然。在天山脚下的这场文艺演出,又一次凝结了郑亚鑫和团队成员的才华与汗水。从创意构思到精心编排,从无数次的排练磨合到最终的完美呈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艰辛。
“正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让我们共同创造了一场场令人难忘的视觉精品”,郑亚鑫言语中满是自豪。能够顺利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她感到无比荣幸与开心。
民族赛马骑手扎西平措:赛会展风采
2000米民族赛马比赛中,西藏代表队骑手扎西平措携爱驹“和力雄鹰”,以惊人的2分24秒68佳绩冲线,夺得了本届运动会首个第一名。
谈起在昭苏的参赛体验,已参加过五届运动会的扎西平措仍然难掩兴奋:“这里的气候与西藏差不多,浓厚的马文化氛围让我仿佛置身于家乡。这样的环境,让我更加自信,也更加珍惜这次机会。”
扎西平措和他的“和力雄鹰”展现出了超凡的默契与实力,三年的辛勤备战在这一刻化作赛场“一骑绝尘”的辉煌。“和力雄鹰”之名,蕴含着扎西平措对爱马的无尽期许——愿其奔跑之速,能与翱翔天际的雄鹰相媲美。而“和力”二字,更是骑手与赛马间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象征。
扎西平措与来自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的228名优秀运动员并肩驰骋,在天山草原留下了又一段马背传奇。从1000米、2000米民族赛马的激烈角逐,到3000米、5000米乃至8000米赛马的耐力考验,各族骑手以马为媒、以赛会友,在飞驰的马蹄中交流着彼此的故事,在激烈的竞争中增进着彼此的情谊。
“比获得冠军更大的收获,是在这里交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朋友。”公布比赛成绩后,新疆、湖北等地骑手纷纷和扎西平措拥抱,表示祝贺。无疑,他已深深爱上了这片美丽的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们。
“姑娘追”女骑手努尔包塔·吉恩思:
让世界看到中华马文化
马术表演,是力与美的交织,更是中华马文化的生动诠释。在昭苏大草原上,马蹄声声,单马双人、双马三人、多人多马、姑娘追、马上角力、刁羊等马上表演项目精彩纷呈。
不同于竞技项目,表演项目主要展示各民族生产生活、民俗风情,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跑道上的骑手神采奕奕,台下的观众掌声不断,一个个高难度动作令观众目不暇接。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的一种恋爱方式,即姑娘骑马追上心爱的小伙子,用皮鞭轻轻抽打他,以表达爱意。在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中,如今,“姑娘追”已成为一项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
来自新疆代表队的努尔包塔·吉恩思在表演结束后仍意犹未尽,热情地向观众席挥手致意。这名24岁的哈萨克族姑娘说:“看到这么多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到我的家乡,大家一起交流,奉献精彩的表演,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高兴。”
自幼在马背上长大的努尔包塔,继承了家族三代驯马师的血脉。她与马儿,都是草原上自由奔放的精灵,彼此间更有着超越言语的默契与深情。
在霍尔果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习经历,让努尔包塔得以奔向更广阔的天地。如今,她在马术表演界小有名气,还是拥有不少“粉丝”的网络红人。日常生活中,她一边和家人经营马具店,一边用镜头展示新疆的大美风光和马术文化。
展望未来,努尔包塔对“传统马术文化与现代马术产业的深度融合”充满信心。她深知,作为新时代的马背人,肩负着传承与发展马术文化的重任,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助力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把中华马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跑马拾哈达骑手何哲:是对手更是好朋友
参加跑马拾哈达比赛的“00后”骑手何哲来自云南曲靖。这个23岁的汉族小伙子从小就喜欢亲近大自然。2019年,怀揣着对马上项目的向往,他告别家人前往昆明,开启了专业学习马术障碍项目的旅程。2022年底,何哲又去到大理,当地的“三月街”赛马会已有近百年历史,见证了当地民族马术的繁荣发展。在那里,何哲与藏族、彝族等各族兄弟姐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仅成长为新一代民族马术运动员,也收获了难得的深厚情谊。
这次到昭苏参赛,何哲与他的爱马“格桑”带着团队兄弟姐妹们的期盼,参加了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两项比赛的激烈角逐。马匹冲刺、左右俯身、捡拾哈达……赛场上的何哲目光坚定,干脆利索的技术动作让他收获了不少哈达。走下赛场,各民族骑友互相复盘、切磋,彼此鼓劲加油,则让何哲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大家训练在一起,比赛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真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何哲告诉笔者,等回到云南,他要更加努力训练,争取参加下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带上他的“格桑”跑遍祖国各个赛马场,结识更多骑手好朋友。
昭苏县委宣传部干部特布吉尔格力:
运动会办到我家乡
在马上项目分赛场新闻中心,昭苏县委宣传部的干部特布吉尔格力,总是来去如风、忙忙碌碌。
他身材高大,却有着静水流深的性情,不停地忙着联络、对接……每当记者提出采访联络需求时,他都有求必应。特布吉尔格力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精通蒙古语和哈萨克语,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他能够与各族群众迅速打成一片。
昭苏是特布吉尔格力的家乡。参加工作后,他用全身心的投入表达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在天山草原纵横驰骋的天马,都是他热爱家乡的理由。
“这次运动会办到了我的家乡,我感到无比荣幸。”特布吉尔格力表示,昭苏做到了举全县之力承办“马上”盛会。
占地460亩的昭苏县天马旅游文化园是此次运动会马上项目的比赛场地。连续多年在这里举办的新疆伊犁天马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之一。
针对此次运动会马上项目比赛的需求,比赛场地马匹通道由原有的3米宽增加到4米宽,赛道护栏全部更新,长度超过3公里。同时,引进了大量现代化赛事装备,比如终点电子计时房,可以让赛马时间精确到毫秒。马上项目分赛场新闻中心、运动员餐饮服务中心全力提供周到服务,承接赛事住宿的酒店也随处可见马文化元素……
昭苏生活着汉、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用心用力用情承办了这场民族团结的盛会、群众体育的盛会。马上项目赛事圆满落幕,特布吉尔格力感到特别自豪。
教练员刘红琴:聚光灯外的幕后英雄
这些年来,教练刘红琴一直是内蒙古代表队的灵魂人物。从1984年成为一名马术运动员到2002年开始担任教练,她已经参加了6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6月中旬,内蒙古表演马术队的26名运动员、33匹马正式集结,开始了紧张有序的赛前适应性训练。来到昭苏以后,运动员每天都要进行严格的训练,熟悉赛场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不断调整骑术和马匹的配合度,力求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注意重心,保持稳定,找准节奏……”在刘红琴洪亮的声音里,队员们御风而驰。训练场外,这些队员和马匹就像她的孩子,常常让她牵挂不已。“昭苏气候非常好,还稍微有点凉,对于马匹来说相对舒服一些,场地也非常不错。”
在刘红琴的带领下,内蒙古代表队在本届运动会的表演项目中,不仅加入了传统套马杆的技艺,展现运动健儿发扬一往无前蒙古马的精神面貌,更将多彩蒙古包的元素融入表演,象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她自豪地说:“这些表演项目,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编排上精益求精,希望通过每一次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连续斩获奖牌后,刘红琴忍不住热泪盈眶,“为了这次赛事,我们全队上下心无旁骛地准备了五年,是每一滴汗水铸就了今天的辉煌。”
相比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教练员往往默默无闻地站在赛场外,他们的身影不常出现在聚光灯下,却是运动员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和坚强后盾。
媒体记者张杰:从南海之滨到天山草原
张杰是海南日报的记者,这次到新疆昭苏参与运动会马上项目宣传报道,他感受颇多。
除了记录赛场上的精彩瞬间,张杰还喜欢用相机拍下天山草原的大美风景。在他所住的酒店对面,就是连绵的天山以及广袤的草原。采访期间,他尽可能多地寻找机会与昭苏当地各族群众接触,只为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
雨过天晴后的天山草原,彩虹是惹人沉醉的绝美风景。张杰按下相机快门拍下了牧民在彩虹下劳作的场景。牧民自信大方,又热情好客。有一次拍摄结束后,陌生的老乡叫住张杰,并递给他几块奶疙瘩。他深受感动,打算把奶疙瘩带回海南分享给家人。
从南海之滨到天山草原,山海相拥、同向奔赴,相聚与欢乐成为永恒的主题。张杰说:“在这片土地上,我无数次举起相机,每次拍摄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我有幸见证了马上运动之美、山海相连之美、民族文化之美、团结和谐之美,它们会成为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昭苏之行,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倍加珍惜每一次相遇。”
外籍记者梅丽莎: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开赛仪式上,来自俄罗斯的金发碧眼的梅丽莎也很引人注目。她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围绕在她身旁的,是一群满怀童趣的孩子。
梅丽莎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此次受《中国日报》之邀,参加了这次“马上”盛会的报道。在昭苏,当地孩子们对马文化的热爱,以及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自信,让梅丽莎深受触动。
在北京留学的梅丽莎,一直对新疆充满好奇与向往。如今,来到昭苏,她有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她身着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策马扬鞭在草原上,还走进夏塔牧场的牧民之中。她沉醉于草原的宁静与自由,更被草原文化深深吸引,与马相关的各种游戏和运动,都让她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开放包容。
问及对昭苏最深刻的印象,梅丽莎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她说,他们的笑容将永远印刻在她心中。
志愿者热比耶·热合曼:微笑是最好的名片
维吾尔族姑娘热比耶·热合曼是运动会志愿者,她的笑容如同夏日的阳光火热。在乌鲁木齐、塔城、伊宁等数地学习生活过的热比耶,不仅学会了哈萨克语,更将这片土地的热情与友好深深融入了自己的灵魂。她以一颗开放的心,接纳着来自不同民族的朋友,也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赛场上精彩绝伦的马术表演,在热比耶心中充满了梦幻色彩。她常常在忙碌之余坐到看台,静静地观赏那些在马背上驰骋的身影,仿佛自己也化身为骑着白马的公主,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刚满20岁的她对生活充满热爱。
与热比耶并肩奋斗的,还有来自伊犁师范大学、昭苏县技工学校、昭苏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各族学生们。这些“00后”孩子真诚热情的服务,都在诠释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内涵。热比耶说她有一个愿望,那就是11月时去海南三亚继续参与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其他项目比赛的志愿服务,“咱们三亚见!”
每一届运动会,我们都能见到无数璀璨面孔的闪耀。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带着对中华体育文化的无比热爱,相聚相知、携手同心,共同书写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多彩篇章。今年11月,在风光旖旎的海南三亚,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如期举行。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场的精彩,又一次的璀璨绽放!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7期
文: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作者为民族出版社编辑
责编:龙慧蕊 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