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贺兰山下风光好 砥砺奋进新征程——“塞上江南写新篇”宁夏集中采访走笔之二
发布日期:2024-09-20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乡。

      进入新时代,宁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促进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宁夏发展步入量质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黄金时期”,“黄河水甜、共产党亲、总书记好”成为塞上儿女的共同心声。

      今年8月,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这片热土,深入了解宁夏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实践成果,感受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拼搏奋斗的时代风貌。


厚重灿烂的“西北瑰宝”

      宁夏地处北方草原与黄土高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过渡地带。历史上,这里就是中原农耕民族与西北游牧民族相互往来贸易、交流融合之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孕育了丰富多彩、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力量。

      “这是西夏的黑釉剔刻牡丹花纹四系扁壶,它的两侧篆刻了牡丹花卉纹样。而牡丹花盛产于中原。这说明当时西夏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在宁夏博物馆,讲解员正讲述这件珍贵文物的故事。

      成立于1959年的宁夏博物馆里,5万多件馆藏文物生动诠释了宁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馆长王效军表示,宁夏博物馆将继续做好历史的守护者,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

      这些年来,宁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加强文物资源管理和文物安全工作,扎实做好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利用,提升考古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深化博物馆改革发展,推动科技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物活化展示利用,切实加强文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伴随着“文物热”“博物馆热”,包括宁夏博物馆在内的全区文博机构,正着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邻里和谐的团结新篇

      黄河岸边、贺兰山下,各族群众和谐共融、亲如一家的美好景象处处可见,而一个个互嵌式社区正是宁夏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缩影。

      在银川市金凤区颐和城府社区,邻里之间的深厚情谊如同石榴花般热烈绽放,形成了“五融五和,‘颐’团和气”的和谐社区氛围。居民陈丽红深有感触地说:“每逢过节,街坊邻居都会分享各家的美食,大家互相尊重,邻里之间相处得特别融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胜利镇睦邻百家宴活动__哈布日图娅_摄.jpg

吴忠市利通区胜利镇睦邻百家宴活动 哈布日图娅/摄

      走进颐和城府社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民族团结的故事与人文景观巧妙交织,处处洋溢着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这里不仅是各族群众休闲、锻炼、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新平台。

      从社区阅读室传来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12岁的勉鑫龙兴奋地说:“我很喜欢语文,喜欢读诗。阅读让我更加快乐、充实。”社区面向少年儿童组织开展阅读分享会、心理健康讲座、日常安全讲座以及暑期托管班等,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化生活。

      “东家切一盘西瓜,西家端一盘水果,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这正是吴忠市利通区胜利镇社区邻居节的真实写照。胜利镇持续20年开展社区邻居节活动,打造出睦邻文化的亮丽品牌。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次我做了20多种特色美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居民马秀霞高兴地说。连续二十届社区邻居节及每月一次的睦邻集市,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更搭建起了一座座心连心的桥梁。从睦邻集市区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到“村社联建共富直通车”上满载的特色农副产品,从特色美食的共享到邻里互助故事的传颂,民族情谊和社区温情无处不在。

      近年来,宁夏有形有感有效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着力打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已建成80多个“互嵌社区”,打造“社区+大家庭”服务平台,努力形成功能多元、配置均衡、优势互补的互嵌式社区服务综合体,不断满足各族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绘就了一幅团结和睦、欣欣向荣的和美画卷。


熠熠生辉的“红”“紫”名片

      “始于唐贞观年间的吴忠八宝茶,历经岁月的沉淀,成为各族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八宝茶里面既有南方盛产的茶叶、芝麻、桂圆,又有北方出产的枸杞、红枣、葡萄干等,可以说,它是象征着民族大融合的一碗茶。”宁夏吴忠八宝茶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杨薇深情地说。八宝茶不仅满足了人们味蕾的享受,更见证着长期以来各族人民交融汇聚、和谐共生的美好历程。

      而八宝茶里的枸杞不仅是宁夏各族群众的“致富果”,更是宁夏一张亮丽的“红色名片”。“走到全国各地,跟大家谈起宁夏,一定会想到枸杞,说到枸杞必然会联想到宁夏。可以说,枸杞是宁夏的地域文化符号之一。”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王自新自豪地说。

枸杞采摘__雷罡__摄.jpg

枸杞采摘 雷罡/摄

      宁夏枸杞拥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宁夏枸杞列为唯一入药枸杞基源植物。

      枸杞,这颗享誉世界的“红果果”,照亮了宁夏人的致富之路。如今,宁夏枸杞产业已发展成为年产值高达290亿元的富民产业,带动了数以万计的农户增收致富。这一骄人的成绩,使得“宁夏枸杞”跻身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前十位。

      葡萄酒是宁夏另一张亮丽的“紫色名片”。位于北纬38度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自2013年被编入《世界葡萄酒地图》以来,宁夏葡萄酒产业便踏上了快车道。宁夏葡萄产业技术中心主任赵世华介绍说:“我们这里的很多酒庄企业都参加过布鲁塞尔、柏林等国际知名葡萄酒大赛,先后获得了1700多项大奖。”作为宁夏葡萄酒产业的核心区域,品牌影响力位列世界第四的贺兰山东麓产区是中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拥有众多国际知名的酒庄和品牌,在国际葡萄酒大赛中屡获殊荣。

丰收的喜悦__宁夏宣传部供图.jpg

贺兰山东麓葡萄丰收 宁夏宣传部供图

      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兴盛。贺兰山东麓产区就在宁夏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带,产区酒庄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综合产值401.6亿元。宁夏葡萄酒产业已形成了文旅融合的新业态。

      “咱们宁夏的葡萄酒行业发展得很好,我也想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宁夏图兰朵葡萄酒小镇安漠酒店的员工谭文靖满怀信心地说。

      天下黄河富宁夏。作为唯一全境属黄河流域的省区,宁夏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大力培育“六特”“六新”和“六优”产业,以枸杞、葡萄酒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以新型材料、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产业协同发展,为宁夏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宁夏实践。


绵延不绝的“绿色长河”

      宁夏北部,位于石嘴山市的石炭井区,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着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曾经,这里是煤炭资源富集的矿山,是灯火通明的矿区,有“小香港”之称。然而,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石炭井陷入了衰退和沉寂。

      而今,它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了绿色生态的典范。

      近年来,石炭井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走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启动贺兰山生态修复工程,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托丰富的工业遗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石炭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文化旅游,成为众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从《万里归途》到《山海情》,一部部影视作品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的石炭井,正以崭新的面貌和昂扬的姿态,书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而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正演绎着一个个生态移民过上好日子的故事。家家户户日子越过越红火,再也不怕黄沙漫天,就医、上学方便了……这是弘德村村民们的感慨。作为“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弘德村由宁夏中南部地区5个乡镇27个行政村的移民搬迁而成。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的生活还在后头。

      在宁夏这片古老而坚韧的土地上,治沙精神如同一条蜿蜒的绿带,穿越了时间的沙海。放眼宁夏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眼前绿木掩映、碧水潺潺,让人难以想象曾经这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的荒漠景象。

      “我在林场干了40年,就办了两件事,一个是治沙,另一个就是带领各族职工增收致富。”“人民楷模”王有德说。这位治沙英雄的话语中透露着坚定与自豪。他回忆起初到白芨滩时的情景,风沙肆虐、条件恶劣,但正是这样的环境,锻造了白芨滩人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王有德深知,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依靠奋斗、创新和团结的力量。“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在长达几十年的治沙过程中,白芨滩人顶烈日、冒风沙,不断创新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扎草方格、植树造林,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了一片片绿洲。

白芨滩保护区猫头刺群落___宁夏宣传部供图.jpg

宁夏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猫头刺群落

      在采访中,记者亲身体验了被誉为治沙界“中国魔方”的草方格治沙法。拿起铁锹,将稻草扎入沙层中固定流沙,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在实际操作中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拿着铁锹,将昔日的沙海变成了勃勃生机的绿地。

治沙“魔方“_____宁夏宣传部供图.jpg

草方格治沙

      采访中,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妈妈的帮助下认真地制作着草方格。她说:“我也想种更多的树,让这里变成更大更美的花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美丽新宁夏,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各民族同心携手,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上实现新突破,绿色发展成效凸显,“塞上江南”美不胜收。

      巍巍贺兰,滔滔黄河,红色六盘。谆谆教诲铭记于心,殷殷期望化成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宁夏各族人民牢记使命,感恩奋进,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不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好宁夏新篇章。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8期

文:本刊记者 哈布日图娅 实习生 刘丽媛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