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雪山,无怨的脚步,冬古拉玛山口流淌着长长的冰河,我骑着马儿守卫着这块土地……”这是布茹玛汗·毛勒朵自创的歌曲《冬古拉玛》,也是她守边时最喜欢唱的一首歌。真实朴素的歌词,诠释着她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
布茹玛汗·毛勒朵,1942年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这里是我国陆地边境的最西端,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60多年来,作为义务护边员,她风雨无阻坚守冬古拉玛边境线,行走8万多公里,先后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人民楷模等称号。
模范个人布茹玛汗·毛勒朵给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布茹玛汗·毛勒朵因身体原因未能前往大会现场。得知自己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后,她无比激动。这是她2009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以来,再次获此殊荣。当地领导、边防官兵,以及亲朋好友和子女们也纷纷向她表达了热烈祝贺,大家都表示要学习布茹玛汗·毛勒朵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大会结束后,在乌恰县萨孜村的家中,布茹玛汗·毛勒朵收到了由州民宗局工作人员专程送来的奖章。当时,她接过奖章,一遍又一遍地抚摸,一遍又一遍地端详,坚定地表示:“我要继续坚守在岗位上,为新疆的繁荣稳定、为祖国的边防巩固贡献更多力量。”
布茹玛汗·毛勒朵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边境线上,她每天至少要走20公里山路巡边。道路险峻曲折、荆棘丛生,山顶上积雪常年不化,山间气候复杂多变,她多次受困于暴风雪中,找不到方向。于是,她心中冒出一个想法:“我要给边境线上的每一块石头都刻上名字,让它们为我指引方向,和我一起为祖国守边。”于是,她学会了用汉字写“中国”。每每回忆起在第一块青石路标上学刻汉字“中国”的场景,她都格外自豪。她已记不清自己到底刻了多少块石头,但这些“中国石”宛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祖国的神圣领土。
1986年7月的一天,布茹玛汗·毛勒朵巡边到冬古拉玛山口,敏锐地发现刻有“中国”的界标被移动了。她立即骑马6小时赶到吉根边防派出所报告。经过边防人员仔细勘查确认,界碑被人为移动了25厘米。最终,经过交涉,界碑又回归原来的位置。“‘中国’是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我们的依靠。没有‘中国’的完整,就没有我们的和平、幸福,哪怕是丢掉一块石头都不行。”布茹玛汗·毛勒朵常常这样说。
布茹玛汗·毛勒朵忠诚于护边事业,也热爱边防战士。她时刻牢记父亲的嘱托:“为了我们边疆的解放,解放军当年吃着草根度日。你们要守好边境,像待家人一样待解放军。”在气候恶劣、地势崎岖的冬古拉玛山口,她总会提前为巡逻官兵准备好干粮、奶茶。20多年前,一位名叫罗齐辉的浙江籍战士巡逻时双腿严重冻伤,逐渐失去知觉。布茹玛汗·毛勒朵急忙招呼大家把罗齐辉抬到毡房,将他的双脚揣进自己怀里保暖。根据多年在高寒山区的生活经验,她又拿热羊血来清洗冻伤处,最终保住了这名战士的腿。一代又一代边防官兵感受着她的热情和温暖,亲切地称她为“冬古拉玛妈妈”。布茹玛汗·毛勒朵也骄傲地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布茹玛汗·毛勒朵不仅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护边事业,也把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了子孙。如今,她的5个子女都成了护边员,孙子也成长为一名特警,同村的很多年轻人都加入到护边员队伍中,牧民们也在放牧时主动承担起义务护边的任务。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戍边历史,布茹玛汗·毛勒朵专门把自家一间房子改造成“布茹玛汗·毛勒朵戍边馆”,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前不久,布茹玛汗·毛勒朵在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时,看到展品中有一块自己亲手刻写的“中国石”,便情不自禁地一边伸手抚摸,一边深情地念叨着:“祖国永远在我心中。”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9期
文:本刊记者 韩东峻 杜曼(实习)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