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发布日期:2024-12-16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探索形成发展的,是百年民族工作的最大成就,是经实践证明的正确路径和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从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理论政策,卓有成效地开展民族工作,积累了无数宝贵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有一套逻辑体系加以支撑,这套逻辑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民族概念的解读,这些概念诠释所蕴含的理念与话语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据对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科学研判,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将其确定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引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旗帜和灵魂。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必然要求”深刻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这是基于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深刻考量。捍卫国家统一是千百年来各族同胞的根本利益所指,同时也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关系整体上是好的,并且随着民族工作的推进与发展,民族团结的根基越发坚实稳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的民族工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这“四个必然要求”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


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需要历史性思维,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用科学合理的历史分析方法去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未来。不拘于碎片化的史实中,而是从中国形成、维系、发展和得以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在机理中以整体性的视角去审视历史、发掘历史和阐释历史。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四个共同”以广阔恢宏的视野,为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构建起“共有历史文化记忆”的本体性认知和观念性认同,不仅对各种混淆视听的错误史观进行了正本清源,也为牢牢把握民族理论与历史叙事的舆论和话语主导权打下了理论基础,是中国民族理论突破“西方中心论”的重要标志。

      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和时代凝练。深入研究和阐述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需坚持“历史中国”与“现实中国”的统一性,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确处理“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引导各族人民在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在发展格局上的多元一体性,就是要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与“多”的辩证关系有充分的认知与自觉,做到客观全面、不偏不倚。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认同层面的反映,是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助于深化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有助于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身份的自觉认同,持续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思想基础。


促进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要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绵延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通过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加强文化传承创新,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进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举措。文化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没有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可,就难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强大文化信心,就没有在选定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坚定意志。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理解与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思想内涵,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必须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9期

文:吐尔文江·吐尔逊

作者为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

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责编:牛志男 蒋京伶(实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