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说:民族工作“上网”、“进城”、“下海”、“入世”了。这是对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的高度概括,是解决中国民族事务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新境界。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当今,要认知网络空间,开阔民族工作眼界;发挥网络功能,拓展民族工作平台;适应网络发展,改进民族工作模式。
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以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到“十一五”末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7.28万户。由此可见,网络正在进入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千家万户。
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民族工作的理念就必须更新,手段和方法就必须跟上。
认知网络空间,开阔民族工作眼界
网络时代,网络与民族工作发生着广泛的联系,民族事务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民族工作者,要强化对网络空间的了解和认识,熟练运用网络为民族工作服务:基于网络空间的全时化,要进一步认识民族工作的紧迫性,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基于网络空间的跨国化,要进一步认识民族工作的国际性;基于网络空间的联动化,要进一步认识民族工作的敏感性,切实了解网络信息的联动传播功效;基于网络空间的虚拟化,要进一步认识民族工作的复杂性,看到隐藏于屏幕背后的有着各种目的的网络推手可能对民族问题的影响和干扰,防止别有用心的人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发挥网络功能,拓展民族工作平台
有效发挥网络的多种功能,大力拓展工作平台,以扩展民族工作的覆盖范围:利用网络的声音、视频、文字、色彩、交互等功能,采用声像并用、图文并茂等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及国家在民族地区推行的大政方针,使受众在喜闻乐见中领会和接受民族知识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利用网络信息高速多向流动的规律和特点,及时掌握民族工作整体形势,快速了解民族地区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发展动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利用网络的信息技术工具,创新民族工作的信息系统,积极与其他部门协作,及时清理涉及民族工作的有害信息,有效支持表达正当利益诉求的网上行为,严厉打击极端民族主义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等敌对势力的网上犯罪活动;利用网络信息储量大和信息流动快的优势,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工作,注重网络舆情的引导、监控,及时展示民族工作成就,有效传递民族工作的正面信息。
适应网络发展,改进民族工作模式
应当承认,边疆民族地区的信息技术发展要相对滞后一些,网络化水平也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低得多。尽管目前网络在民族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还未完全显露出来,但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必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改进民族工作模式:改进联系群众的方式。由面对面联系转变为面对面和网络沟通相结合,通过网络建立多向的群众联系网络群,即时解决群众的诉求与困难,提高联系群众的效率;改进工作指导方式。在不放弃入村入户工作指导方式的基础上,对一些普遍性、技术性、一般性的事务,依托民族工作网络群,约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或有关部门实施指导;改进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深入实地调研,当面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同时要建立民族工作问题调解网络群,利用网络多向功能,及时听取多方意见,并引证网络资料数据,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改进民族事务参与方式。对那些需要民族事务部门参与的事务,如一些重要节庆或重要活动,在必要时应该直接介入,而对于一般性的活动,则可以建立民族工作活动网络群,通过网络接入声音、视频等方式,间接指导和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并依据网络反馈的各种信息作出发聩。
总之,在网络化的大趋势下,民族工作只有从理念和实际操作层面都与时俱进,才能迎接挑战,并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本文主要观点系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项目《网络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3BMZ006和西南民族大学学位点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3XWD-S12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牛志男)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