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了佤族人民对党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新生活的喜悦,也让人们开始认识这个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佤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全国约有43万人。云南省普洱市的西盟、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是其主要聚居区,近半数的佤族人民居住于此。
全国人大代表魏金龙就来自西盟县,他也是本届唯一的佤族代表。魏金龙皮肤黝黑,一身红色的佤族服饰令他精气神十足。采访过程中,他经常笑着为自己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向记者表示歉意。
2006年,魏金龙到西盟县中课镇工作,先后担任过副镇长、武装部长和镇长,2017年担任镇党委书记。“‘佤族’在古语里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我们中课镇99%以上都是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9.59%。”魏金龙说,全镇有5个村共50个村民小组,其中45个是佤族小组。村民们靠山吃山,主要依靠种植橡胶、甘蔗、核桃等农作物增收致富。2017年末,全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
“佤族人民要迈向全面小康还有很多坎要过,产业发展是实现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的关键。”魏金龙介绍,中课镇的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期,下一步将大力发展“党支部+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重点打造榨糖业,壮大集体经济。
魏金龙告诉记者,以前的佤族村庄没有规划,想怎么建房就怎么建,想在哪儿建就在哪儿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牲畜满村跑,进村路“晴通雨阻”。如今,村村寨寨都修建了沟渠管道、公共道路,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完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7年底,西盟县启动村小组硬化道路建设,计划2018年5月以前全部完工,届时“最后一公里”村民出行难题将彻底解决。
此次上会,魏金龙带来了关于取消实施中央项目配套资金的建议。谈到参会感受,他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想回去后,要以窝笼村六组为依托,尝试做一做佤族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要是发展得好,还可以在各个乡镇推广。”
魏金龙所说的窝笼村六组,2017年获国家民委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央文明办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我们要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文章,早日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魏金龙信心满满地说。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