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全国人大代表阿生青是在天安门广场,她高挑个子,配上独具土族特色的大毡帽和七彩袖,让人眼前一亮。
再见阿生青,是在青海省代表团住地。她戴着一副细框眼镜,梳着简单的马尾辫,笑容干净腼腆。2002年,阿生青从青海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互助土族自治县工作,并于2014年调任高寨镇副镇长。她是土生土长的“互助人”,来自农村,又回到农村,所以在她身上既有知识分子儒雅温和的气质,又有基层干部“多干少说”的特点。
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人口7.4万,约占全国土族人口的1/4,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新村,视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乡亲们提出了“搬得出、能致富”的殷切希望。
这次来北京开会之前,阿生青专程去了一趟班彦村。
当时和习总书记握手交谈的吕有荣老人已是77岁高龄,得知阿生青要到北京开会,老人让她一定要向总书记转告班彦村的新变化。
“老俩口跟我说,总书记来的时候新家还没装修好,连杯茶、一块馍馍都没有吃上,他们一直惦记着。他们还想请总书记再来家里坐坐,要给总书记敬杯自己亲手酿的酩馏酒。”老人的话,当时就让阿生青悄悄抹了眼泪。在她心目中,父老乡亲都有着一颗淳朴的心。
在青海省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时任省委书记王国生指出,青海以小财政办大民生,集中75%以上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5年累计减贫人口近百万。这5年,是群众获得感最多、幸福感最强的时期。
易地搬迁后的班彦新村就是青海民生工作的一个缩影。
3年前,进班彦村只有一条土路,一下雨便道路泥泞,人走不出去,也进不来。村民们“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打工难、嫁娶难”。2016年4月1日,班彦村易地搬迁项目正式动工,贫困户只需花4000元就可以住上新房。如今,村里的水、电、路、天然气、排水管网、卫生厕所、集中养殖区、污水处理站、新村亮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全部完工,129户农户全部迁入新居。每家每户三室两厅的房子整洁宽敞,客厅墙上都挂着总书记视察村庄的照片。
“互助县群众易地搬迁,就是‘挪穷窝’。”阿生青告诉记者,不仅是班彦村,所有易地搬迁的村庄都在大力发展八眉猪养殖、中药材种植、盘绣制作与销售、光伏扶贫等项目,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能致富”。“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们一直在努力。”阿生青说。
“‘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为人民干事是天职、不干是失职’,我在大会堂听到李克强总理说这些话时热泪盈眶。这不就是我们基层干部的心声吗!”
第一次上会,阿生青带来的建议是,由于高寒、缺氧、贫困发生率高、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多、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等原因,青海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仍然艰巨,希望国家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文•图/本刊记者 龙慧蕊)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