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前,红军就在我们家乡撒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作为基层干部,我有责任让它不断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撒拉族全国人大代表马乙四夫心中,自己的家乡——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是“红色”的,就如同村名一样,因为与红军的那段不解之缘,家乡也被赋予了鲜艳的色彩。
九曲黄河水从红光村北奔腾而过,西路军战士修建的村庄和红光清真寺至今还保留着历史的原貌。青砖瓦砾之中,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年战士们雕刻的五角星、镰刀、斧头、领章,甚至还有工农红军的“工”字。当年,红军战士与撒拉族群众齐心协力建设了家园。为缅怀这段历史,1984年青海省将原赞朴户村名改为“红光村”。
从村中多位老人的讲述中,马乙四夫了解到当年红军战士与撒拉族群众同甘共苦的经历。“红军曾经为我们开垦土地,建学校和清真寺。没有党和红军,就没有我们撒拉人如今的幸福生活。”
2008年,马乙四夫被推选为红光村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专心谋划起红光村的旅游产业脱贫。
第二年,村里“红光村撒拉人家”农家院办了起来,中国工农红军红光西路军纪念馆也正式开馆。红色文化加上撒拉族农家院、特色美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
一些年轻人看到家乡发展的好机遇,陆续返乡创业,办起了农家乐。现在红光村共有9个农家乐,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00多人。
村里人气旺了,马乙四夫又与红光小学校长马明全商量,要让进村的游客感受红光村民族团结的氛围。就这样,两人轮流当起了义务讲解员,讲述红光村的光荣历史,平均每年要讲解600场。
“撒拉族乡亲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做这些事情。我们充分享受到了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政策,生活越过越好,我们心里越来越踏实。”马乙四夫说。
从2014年开始,青海每年以300个村的速度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到2016年底已累计实施900个村庄,占全省村庄总数的21.6%,完成建设投资80.7亿元。红光村就是其中的受益村庄。如今,村里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一村一品”的产业结构已经惠及村民。
“2017年底,红光村178户890人已经脱贫,户均年收入达8000元以上,比5年前翻了整整一番。十九大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更让我们撒拉族群众看到了希望,也充满了信心。” 马乙四夫说。
(文•图/本刊记者 龙慧蕊)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