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报告真是好,各族人民笑开颜。美好蓝图已描绘,共同奋斗奔小康。柳兰咧,咧兰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团团组开放日上,毛南族全国人大代表黄炳峰动情地唱起自编的毛南山歌。这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表达心声的歌声,赢得了全场喝彩。
作为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人口约有10万,其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约6万人,主要聚居在环江上南、中南、下南的“三南”地区。毛南族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分龙节和纳牛仪式、技艺精湛的铜鼓铸造、精致俏皮的花竹帽以及被称为“傩戏活化石”的 “肥套”等。
“环江山青水秀,毛南山乡文化灿烂,但‘养在深闺人未识’,了解的人还是太少了。”黄炳峰告诉记者。
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三年时间,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环江仍有43个贫困村,4.4万贫困人口,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2014年6月,环江喀斯特地貌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本是环江发展的一大机遇期,但因受区位边缘性制约,旅游开发成效还不够显著。环江县内二级以上公路占比很低,对外交通不畅。2017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仅111.26万人,旅游总消费11.8亿元,只达到邻近的贵州省荔波县的1/10。荔波县与环江一样,同样有着“中国南方喀斯特”之称的世界自然遗产,目前已成为贵州省三大旅游目的地之一。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继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支持。在广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总理也说,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纳入‘十三五’规划的要优先考虑。这下我们有信心了!”黄炳峰期望由国家层面推动,尽快立项修建环江至荔波的高速公路,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修建这条高速公路,好处还有很多。”黄炳峰补充说,它能让两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实现无缝对接,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不仅有利于加快构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广西-贵州)旅游圈,而且可以极大地改善西部地区交通网络条件,对贵州、广东、广西三省区交流合作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正如黄炳峰在毛南山歌中所唱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毛南山乡群众一起奋斗,一定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文•图/本刊记者 龙慧蕊)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