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人物
廷·巴特尔:扎根牧区的草原之子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55年6月出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1974年他从呼和浩特市来到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由一名城市青年转变为普通牧民。几十年来,他不断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带领牧民划区轮牧、建设草原、积极调整畜群结构,进行精细化、科学化养殖,牧民人均纯收入从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现在的1.88万元,草原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


 44年前,他离开自治区首府城市,插队到遥远的锡林郭勒草原。多年来,他带领牧民走上了一条保护生态、建设牧区的致富路。


 他,就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


 作为知青,廷·巴特尔有多次回城的机会。然而,面对严重退化的草场、贫穷的牧民和自己规划好的蓝图,他决心留下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年插队的同伴一个个回去,唯独他扎根在草原。


 萨如拉图雅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上世纪80年代牧区实行草场承包责任制后,群众大量增加牲畜头数,草场放牧过度,加速了草原的退化。


 廷·巴特尔意识到,必须尽快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可当时,很少有人能接受他的观点。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986年,廷·巴特尔背着妻子狠心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休养生息。第二年,他就打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亲眼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


 草场植被恢复了,但草畜平衡问题还没有解决。1998年,廷·巴特尔再次率先示范,把自家20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养肉牛。“一头牛的收入顶不顶5只羊?”“一头牛4条腿,5只羊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破坏大?”……于是,牧民开始逐步减少羊的数量,改养肉牛,草原也慢慢恢复了“元气”。


 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从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现在的1.88万元,牧区通了电修了路,家家住上了砖瓦房,开上了小汽车,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


 每一次,廷·巴特尔被问到为什么要留在草原时,他的回答都很简单:“这里有我的用武之地。”


 今年64岁的廷·巴特尔虽然已经将嘎查的工作交给年轻人,但依然经常向牧民传授自己养畜、种草、种树的经验。“草原生态建设没有完成时,要更好地保护草原,让牧民尽快建成小康社会,把牧区建设得更美好。”廷·巴特尔说。


(来源:新华社    文:安路蒙)


制作:李泓


出版号:CN11—4606/C 京ICP备15020131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63号   监督举报电话:010-58130834  举报邮箱:zgmz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