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积玉桥街道沙湖社区,维吾尔族小伙喀日木·玉苏普一大早就抱着一摞摞馕来到社区办公室,“来,尝一尝我们家乡的馕。”他热情地说道。
这是喀日木请朋友前一天打好的300个馕,看到工作人员边吃馕边称赞好吃,喀日木开心地笑了。这是他第二次送来“爱心馕”。
今年30岁的喀日木是沙湖社区居民。2013年,他从新疆来到武汉做生意,如今,武汉早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喀日木多次找到社区要求帮忙,后经申请,成为了社区志愿者。
结缘武汉:一家人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
1990年出生的喀日木,来自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2013年,他来武汉创业,喜欢上了这座城市,便留了下来。
“2013年,我和3个老乡一起来武汉做生意,在武汉市民宗委干部的帮助下,我们顺利租到了珠宝展览摊位。4天展览,我们挣了1.5万多元。”喀日木说,第一次来武汉,他就感受到了武汉人的热情,感受到了这座城市良好的经商环境。
喀日木·玉苏普帮助社区装卸搬运广东捐赠湖北的爱心物资
就这样,23岁的喀日木作出了人生中的重大选择:留在武汉创业。经过3年的打拼,2016年,他终于在武汉古玩城有了自己的店面,并注册了公司。
2018年,他又作出一个决定:在武汉买房,把老婆和孩子接到武汉生活。就这样,经过多年的拼搏与奋斗,他们一家人在武汉有了自己的家,成为了“新武汉人”。
“武汉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一家人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 喀日木说。
志愿服务:回报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喀日木同武汉市民一起,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一直留守在家里。那段时间,他通过新闻看到社区干部、公安民警和志愿者们奔波在抗疫一线,便多次联系社区,想要为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月5日,喀日木接到了社区电话,获批成为社区志愿者。放下电话,喀日木立即前往超市,自掏腰包采购了大量的生活物品。当天下午,他就把大米、清油、方便面、鸡蛋等价值7000余元的物资送到沙湖社区。
“这个小伙子不错,很热情,也很有爱心,我们社区干部和志愿者都很喜欢他。”提起喀日木,武汉市武昌区积玉桥街道办事处沙湖社区党委书记徐玉萍赞不绝口。
喀日木还专门找老乡定做了400个馕饼,送给社区居民品尝。“非常感谢,谢谢你把新疆的特产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爱心送到社区。”徐玉萍对喀日木说。
在之后的志愿者工作当中,喀日木总是抢着做事:78岁的孤寡老人邵忠炎行动不便,他负责给老人送餐,还不忘将老人家里的垃圾带下楼;看到网格员要上门为孤寡老人送物资,他赶紧带上馕和米油一起出发了;他开车及时将一位心脏不舒服的阿姨送到医院就诊,半夜12点多,又去医院接她;他将南湖一家超市的生活物资拉回社区分发后,已经下午6点多了,午饭还没来得及吃……
“在我经营最困难的时候,是社区干部和周围群众帮我渡过了难关。现在,武汉遇到了困难,我们理应回报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喀日木说。
榜样力量:传播正能量,树立良好形象
3月13日,广东3家爱心企业为沙湖社区送来了30多吨爱心物资。喀日木第一个爬上大货车,帮忙卸货。货运司机要返程时,忘了上高速的路,喀日木主动上前,自告奋勇为司机师傅带路。
带路看似简单,走起来却并不容易。武汉市内很多路段大货车不能通行,错过了就要转到下一个路口。喀日木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将司机送到高速路口,细心的他又专门给司机师傅搬来一箱矿泉水。
“高速路上不方便买水。”喀日木对司机师傅说,“辛苦你们了,也感谢你们!祝你们一路顺风!”
“武汉加油啊!”司机师傅开车离开时,大声地对这位少数民族兄弟说。
“在志愿者的工作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全国人民对湖北和武汉人民的关怀、关心,感受到了中国实力和中国力量,感受到了武汉人民的团结和坚强。”喀日木说。
喀日木·玉苏普(中排右五)带着自己购买的物资慰问驻鄂新疆籍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组成员
在武汉,像喀日木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驻湖北省新疆籍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组党委副书记、副组长,武汉工作站站长张新华介绍,目前,武汉市新疆籍务工人员开的店铺有142家,零散务工人员758人,高峰期时达上千人;在武汉市17家企业务工的新疆籍人员,有1431人。疫情发生后,很多人都像喀日木一样,积极为第二故乡献出自己的爱心和力量。
文/孙文振 本文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责编:王孺杰 制作:刘 雅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