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当“85”后小伙杨忠明奔走在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40多个村寨,进行红米品种调研、推行梯田红米标准化生产时,就曾频繁与当地驻村干部打过交道。“他们工作辛苦琐碎,没日没夜。”杨忠明对此印象极深。他怎么也没想到,几个月之后,自己也成为了驻村干部中的一员。
杨忠明就职的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云南世博集团旗下的二级企业。他负责旅游商品研发工作,是公司里为数不多的硕士研究生之一。“年轻有活力”“任劳任怨”“做事仔细”,是同事们对他的中肯评价。
杨忠明出生在云南昭通市镇雄县的一个偏远苗寨,从大山走出,又回到大山,虽说是熟悉的生活环境,但他对即将到来的驻村扶贫工作仍充满了想象与期待。
驻村工作队队员杨忠明、季顺林和孩子在一起
鸡来喽!好日子来喽!
颠簸近10个小时,杨忠明终于赶在夜幕降临前到达目的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九保村,这是云南世博集团定点帮扶的贫困村。在他到来之前,集团已经陆续派出过两批共10多个驻村干部。杨忠明本应于2017年初作为第三批工作队来到梁河,但由于之前驻村的几个干部临时调岗,他作为替补,在2016年11月就接到了到岗通知。
一切都很仓促,从接到通知到赶赴昆明总部召开动员大会,再到抵达九保,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周时间。“去昆明就只带了电脑和几件换洗衣物,之后也没来得及再回元阳,就直接上路了。”杨忠明回忆说。
到岗当天,与杨忠明一同抵达九保村的还有3000只蛋鸡鸡苗。作为九保村的扶贫产业,世博集团前期组织了13户进行试点养殖。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自己的宿舍,杨忠明就跟着驻村工作队下村入户分送鸡苗。
驻村工作队员拎着大大小小的鸡笼奔走在九保村的乡间小道,鸡仔欢快地叫着,炸开了锅,好像是对全村热闹地宣布:“鸡来喽!好日子来喽!”乡亲们早早把自家的鸡舍打扫干净,备好充足的饲料和水,敞开大门眼巴巴地等着。杨忠明每到一家,看到的都是真诚的笑脸,感受到的都是淳朴的热情,他心中便莫名地升腾起一丝成就感。“虽然忙完已是将近夜里11点,手上磨出了水泡,肚子饿得‘咕咕’叫,但没觉着累。”杨忠明认真地说。
第二天清晨,杨忠明才有功夫仔细看看这座美丽的边境小村。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九保还是辛亥革命名将李根源的故里,明清时期的匾牌、古城墙、石板街、寺庙祠堂等古遗存虽已早无往日繁华,但细细品味,仍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这里还是汉、傣、阿昌、景颇、德昂等各民族同胞共同生活的地方。村里的阿昌族阿露窝罗文化活动广场上,两根洁白的巨柱傲然矗立,各盘绕一条青龙,中间雕有一头仰天姿势的白象。每年的阿露窝罗节,阿昌族群众汇聚于此,载歌载舞享受节日的欢乐。春节,这里还会举办美食文化节活动,阿昌族烤肉、傣家糍粑、景颇族舂菜等民族特色小吃都可以看到。“九保村是个宜静宜动的好地方,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安住在这里。”杨忠明说。
这些历史文化优势,使得九保村成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好地方。这也是驻村工作队最早制定的扶贫方案。“我来之前,驻村工作队尝试过规划旅游线路,借助美食文化节活动从腾冲往九保村引流一部分游客,效果不错。”杨忠明介绍道。然而,春节假期一过,九保村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面对越来越紧迫的脱贫攻坚任务,驻村工作队渐渐调整扶贫思路,将蛋鸡养殖列为首选。
杨忠明加班录入扶贫信息资料
初来乍到的杨忠明在蛋鸡养殖方面称得上是半个行家。化学专业出身的他,对家禽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养成分检验等工作得心应手。2017年初村里成立养殖合作社,他每天在13个农户家的鸡舍之间穿梭往来,修水箱、配饲料,活儿又杂又脏。有些农户上了年龄腿脚不便,一个电话杨忠明就会迅速赶过去。
每年雨季和入冬时节,鸡都容易感染疾病造成产蛋率降低甚至是死亡。这个时期是杨忠明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去县城买疫苗、给鸡群接种、教乡亲们防疫知识等等,有时一忙就是一通宵。
对2017年初遭遇的禽流感,杨忠明记忆犹新。那时一个鸡蛋只能卖两毛钱,乡亲们一筹莫展,驻村工作队员也很焦急。大家跑遍临近的盈江县、腾冲市的大超市、加油站、蛋糕店、酒店,希望能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所幸,很多单位听说卖鸡蛋是为了扶贫,而且是农户自己家养殖的无公害鸡蛋,都愿意收购。杨忠明晚上到农户家里收鸡蛋,第二天一早开车运到联系好的销售点,就这样一直忙到疫情过去,蛋价行情回升。那半年,杨忠明和驻村工作队一共帮乡亲们卖了8万多枚鸡蛋,收入近4万元。
不久之后,驻村工作队的会议室墙上出现了一面锦旗,“一心帮扶见真情,排忧解难聚人心”几个金色大字赫赫夺目。乡亲们送来这面锦旗时,杨忠明心中为之一热,驻村半年多,这是他第二次感觉到了成就感。但这一次他是真的累了,只是他觉得“累也值得”。
渐入“家”境
结婚以及儿子“小福娃”的降临,让杨忠明心中生出些许迟疑。
2018年春节假期,杨忠明结了婚,妻子季顺林是读研究生时的学妹,和他是同乡。本是新婚燕尔,杨忠明却因工作不得不暂停婚假,匆匆赶回九保村。季顺林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却也没有影响丈夫,“毕竟扶贫事大”。
后来,杨忠明每两个月回老家一次,每次回去呆两三天,往返费钱又费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又没有家”,很长一段时间,杨忠明都觉得心中不是滋味。除了具体的帮扶工作,杨忠明还兼着工作队宣传员和村两委资料员的职责,这占据了他很多时间。他索性一股脑扎进工作里,把小家的问题暂抛脑后,就这样将就着过了一年多。
去年初,季顺林怀孕了,妻子身体不适而自己又无法时时照料在旁,杨忠明心中五味杂陈。最终,他和妻子达成共识,下决心把她接到九保村。季顺林的到来,让拥挤简陋的办公室有了家的味道。一个简易塑料衣柜成为工作区和生活区的隔断,床头支起的电磁炉上时常煮着香气四溢的米粥,阳台变成姹紫嫣红的“小花园”,办公桌上又多了一台帮他分忧解难的电脑。看着这些,杨忠明踏实极了。
丈夫走访入户,季顺林就在办公室帮他整理材料。在季顺林怀孕9个多月时,有一次赶上村里危房改造信息要录入系统,杨忠明又是村里为数不多会操作电脑的年轻干部,300多户的信息要在几天内录完,工作量十分巨大。季顺林心疼丈夫,每天挺着大肚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最后一天还忙到了半夜。看着妻子疲惫的身影,杨忠明忍不住红了眼眶。
几个星期后,儿子在九保村降生,乡亲们给孩子起名“小福娃”,“福”音同“扶”,既寓意着父母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包含了乡亲们对新生命的美好祝福。杨忠明夫妇欣喜地接受了这个特别的名字。季顺林月子期间,乡亲们不仅送来鸡蛋、桑葚果、豆腐乳等土特产,还主动前来照顾产妇和婴儿。集团领导也打来电话慰问,询问有什么困难,夫妻俩心里暖洋洋的。困难肯定有,但不知为何,杨忠明总觉得不值一提。
今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驻村工作队员仔细聆听了讲话。“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几个字掷地有声,也让杨忠明思考良多,“要是没有来扶贫,我不会对这几个字感触太深,但现在我觉得肩头有千钧重担,国家和老百姓都需要我们。”他把“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几个字写在纸上,端端正正地贴在办公桌边的墙上,时刻提醒着自己。
去留无意却有心
“面对不同的农户,首先是倾听他们的诉求;其次是全心全意尽所能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是要经常交心谈心,用真心换真情。”
九保村农户为感谢世博集团驻村工作队倾情帮扶送来锦旗
“扶贫,不仅仅是给钱给物做产业扶持,更多的是要使乡亲们解放思想,就像小孩子学走路,迈开第一步,就会顺利走出第二步、第三步。扶贫需要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这是杨忠明扶贫日记中的几段话。在九保村的时间越长,他越是常常回想起自己的家乡。
杨忠明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父亲曾经常年在外打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还要供养他和两个妹妹读书。那个年代,农村除了种田几乎没有别的什么营生,惟有进城打工。杨忠明上初中时曾瞒着父母辍学去山里挖天麻,两三天去集市卖一次,赶上行情好的时候,一次可以赚到上百元。这件事很快就被他父亲察觉到了。“父亲坚决让我回到学校,虽然他没文化,但他知道‘有文化’很重要。”大学毕业后,杨忠明又赶上好政策,公费在云南民族大学读完了硕士研究生。
杨忠明帮扶的贫困户中,有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时常滋生出厌学情绪。他对此十分关注,三天两头就去找孩子谈心,讲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后来发现不是孩子不想上学,而是其父亲的顽疾让他心生不安。于是,杨忠明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这家贫困户,并向孩子保证,只要他肯继续读书,将来会一直资助他读完大学。去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协调下,集团资助了村里10名贫困家庭大学生。
这件事使杨忠明萌生出设立“公益书屋”的意愿。季顺林支持丈夫的想法,并积极出谋划策。“文化氛围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起来的,但总要有个开始,公益书屋或许可以成为起点。”他们俩对此充满期待。
2018年底,九保村脱贫出列。为巩固脱贫成果,合作社打算在村里建一个现代化的蛋鸡养殖场,然而由于土地问题,项目最终没有落实。杨忠明和驻村工作队没有放弃,继续寻找适合的产业。他们一头扎进田里,检测土壤质量、进行气候分析,又辗转周边多县市进行市场调研,最终确定了百香果种植,并为全村55户家庭每户贷款1万元入股。“百香果挂果周期短、回报率高,未来还可以进行深加工”,大家一心想着要在村里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让农户少一些返贫风险。
梁河县九保村阿昌族群众在阿露窝罗文化广场前载歌载舞
在杨忠明看来,最适合在九保村发展的还是文旅产业,这也是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这里文化遗存多,民族特色浓郁,但如果仅仅靠修复几个古庙古宅,导演几个民族歌舞节目,还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完善的旅游业态需要当地老百姓的参与,从文化水平到服务意识都要提高,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全村有4家旅游接待户,均以当地手工制作特色食品作为卖点。杨忠明欣喜地看到,原先观念陈旧的乡亲们已经会向游客推销自己做的豆干、果脯,主动介绍村里的历史典故、习俗风情,“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改变啊!”
杨忠明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会完成驻村任务离开九保村,但他知道自己可以“安心了”。
(文/本刊记者 刘娴 受访者供图 责编 金向德)
流程制作:李泓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