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图志
南飞的候鸟——雷州半岛的少数民族砍蔗工
发布日期:2018-03-30

1.jpg

砍蔗队的女工


每年,从初春到清明,恰逢亚热带地区的甘蔗收割,成千上万主要来自贵州、湖南、广西的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农民工,像“候鸟”一样拖家带口成群结队甚至全家、全村成“建制” 地准时来到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帮助当地农场或蔗农砍收甘蔗,挣取劳务收入。


2.jpg

炎炎烈日下,虫子、蚊蝇漫天飞,一天下来弯腰起身要反复上千上万次


改革开放后,雷州半岛的蔗糖产业迅猛发展,种蔗面积逐步扩大,原有国营农场或解散或转制,原有的种蔗劳动力大量流失。每逢砍蔗季当地劳动力就很紧张,于是外来务工者的季节性流动补缺已成为市场需求。在当地,30年来因产业劳动力需求而衍生的跨区域“族群迁徙”现象已成为一大景观。据保守估计,仅雷州半岛、海南一带每年砍蔗的外来农民工就有近10万人。


3.jpg

干活前烤火取暖的砍蔗工


这是一群离乡背井,脱离了原本的生活环境、谋生领域和生态轨迹,暂时离开故土另择机会和环境,开辟新的谋生出路的季节性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成全了他们的“冬飞夏归”南飞北往的“候鸟”身份。每逢开春,“我们,在路上了哟”“我们有蔗砍了哟”是他们告知亲人和朋友的自豪和荣耀。因为有了赶赴务工地的“在路上”,就有了家庭一年生活的基本希望。


4.jpg

田头的午餐


“在路上”是进行时。既是一个从起点奔向目标的艰难行进过程,又是一个期待指向的未来时;是一个成就梦想的理想预示,也是让明天具有希望和精神振奋意义的鼓励;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格精神的艰难砺炼和劳动者平凡品质的呈现。


5.jpg

每年开春,砍蔗工为了生计来到雷州半岛


在雷州半岛一望无际的蔗田,丘丘片片,条条块块。今天收陈家的,明天收李家的,这周割东村的,下周割西村的,这个月砍岭上的,下个月砍岭下的。这群“候鸟”身份的职业砍蔗人,哪有甘蔗,哪里就是他们的去处。在砍蔗季,清晨和傍晚你常可以看到一辆辆坐满农民工的小型农用车穿行忙碌在蔗海。


6.jpg

砍蔗工的孩子


这些年复一年“在路上”的“候鸟”们,有收获爱情的,有生龙育凤的,有盖房买车的,有供养出儿女有出息的,但失落感却也一直挥之不去。“候鸟”的身份既让他们在务工地没有归宿感,也让其在故土失去些许认同感。“在路上”还显示出他们疏离了原有生活后产生的游离心态和长年“两边为客”“两边不靠”身份带来的尴尬处境: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但又可能因此耽误孩子,耽误家庭。


7.jpg

爱美的水族砍蔗工


八年前我开始关注这一人群。进入我镜头中的砍蔗工,共有18支队伍。主要来自贵州、广西和湖南那些人多耕地少的山区,尤其以贵州三都的水族和黔东南一带的苗族为最多,有些已有砍蔗20年的历史。他们自发组队,一般都是同宗同姓同村且有亲缘关系的,人数多为十至十五六人。超过70%的被拍对象我都能直接叫出名,他们中的亲戚关系我也非常清楚。其中既有夫妻,也有兄弟姐妹,携孙带子的两代人、三代人都有,从待乳的婴儿到70多岁的阿婆,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中毕业的都很少。


8.jpg

最高兴的事是接到家人报平安的电话


能深入接触他们是不容易的,只有自己先放下身份,以平等的心态与其交友时才能真正被他们接受。有时我会故意找他们讨要甘蔗吃而获得他们的“施舍”,进而和他们成为朋友。天冷了,我会组织捐厚衣物给他们。过春节,我带着学生们提着肉、啤酒、水果,先跟他们过再回家跟家人过。听说他们来砍蔗七八年、十几年却没进过城,我就与影友商量租了两部车组织他们30多人去看海,去看湛江新建的省运会场馆,去看军舰。我们还常年组织了“感恩,让孩子记住我们的南行”摄影留影赠片活动,送出照片超过2000张,把农民工在湛江砍蔗的艰苦告诉家人和孩子:一切来之不易。开始他们不认同,觉得这么苦让家人知道了没面子。但通过我们的努力,告诉他们劳动是光荣的,是受尊敬的,创业是光荣的。当地报纸也进行了跟进报道,让他们感受到了当地人和政府的温暖。


9.jpg

生活的强者


他们每天工作要超过12小时,多住在当地的老板(工头)出面临时租来的老旧民宅或废弃的农场危房中,生活条件极为简陋和艰苦。即使这样,还常“居无定所”,砍完一处又要“上路”转场,三五天搬一次家也是常事。雷州半岛春夏高温湿热,户外作业劳动强度非常高,一个壮劳力每天最多可砍两吨蔗,妇女一般要少三分之一。每年每吨砍蔗的价格大约在120元上下浮动。一个砍蔗季下来近三个多月,如果不生病、不旷工、不断活,最多可挣两万多元,但通常没有几个能做到。所以除了吃用的开销,能带回家的最多也只有万把块钱。     摄影报道/成功


10.jpg

小伙子满手的血泡和老茧


11.jpg

孩子太小或太闹,只能背在背上砍蔗


12.jpg

装车的砍蔗工


13.jpg

砍蔗工的野炊


14.jpg

砍蔗工侯茂良对自己这身着装特自豪


15.jpg

砍蔗工的笑声


16.jpg

午饭后抓紧磨刀


17.JPG

田头的小憩


18.jpg

来自同村的乡亲


19.jpg

晚饭,是砍蔗工一天里最隆重的一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