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哈尔滨旅游的爆火,让各族同胞畅游黑土地,其乐融融。“尔滨”现象再一次充分证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尔滨”的火热出圈,也让更多的游客认识了鄂伦春族,为民族文化搭建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从首都北京到多彩贵州、从乌苏里江畔到长江两岸……若干支鄂伦春文化交融小分队活跃于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围绕大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着力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我有如下建议。
充分发挥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歌舞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设计组织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设置旅游小坐标,呈现“好吃好玩好快乐”的人间烟火、生活百态,让旅游特色化、细节化、生活化,让各族群众在看山看水中找到“诗和远方”。
设计推出更多能够产生共鸣共情、沉浸交互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吸引游客参与其中、加强互动,增强沉浸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聚焦传统的、文化的、精神的、情怀的旅游资源和项目的同时,着力推动与新技术、新玩法进行嫁接,让新消费、新体验、新场景逐渐成为游客重点关注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催化剂”。
着力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多场景嵌入到文旅产业全过程各环节,助力各族游客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3期
文:凌云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