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至23日,由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民族时报社承办的云南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央及省级媒体联合采访团,深入昆明市、丽江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以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脱贫攻坚、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等主题进行采访。
丽江 不只有旅游
蓝天碧水,成群的候鸟飞往丽江城西10公里外的高原湿地——拉市海越冬,这里的冬天正是美不胜收、迎接四方游客之际。奇怪的是,拉市海湿地公园的大门此时却紧闭着。
原来,为了全面推动拉市海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政府对旅游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在对拉市海马场进行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对旅游产品也实行了明码实价、诚信经营。拉市海镇镇长龚道勇向记者解释道:“再不彻底整改,我们的乡村旅游发展就不会长久,要赚钱,更要信誉。此次专项整治不仅为规范管理旅游市场,更是为保护生态环境、民族文化资源。”
从2017年4月开始的拉市海马场标准化建设,到湿地公园阶段性整治,通过发展旅游业,目前拉市海镇人均年纯收入已经达到12800元。
与拉市海景区暂时的宁静不同,同样以乡村骑马旅游为基本业态的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眼下却热闹非凡。
被誉为“玉龙雪山第一村”的纳西族村寨玉湖村,位于玉龙雪山山麓。这座风光峻美的纳西族村子昔日却是丽江坝子里的后进村,直至2003年,年人均纯收入仅有937元。2004年,玉龙雪山旅游升温,玉湖村抓住机遇,创建旅游开发合作社,开展全民参与生态观光旅游服务。自此,村民人均收入开始大幅增加。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玉湖村以保护纳西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制为重点,墙体采用特色浓郁的褶皱型冰川石砌成,成为全县出名的生态村、文明村、和谐村、经济快速发展村,入选云南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玉龙县农村改革发展示范村,并被列为省级民族文化保护区。
此刻,玉湖第五村民小组组长、旅游合作社马队队长和杰林,正在自家客栈院子里招呼客人。客栈在旅游合作社帮助下开张不足一年,游客却越来越多。和杰林指着廊下的照片墙告诉记者,女儿在韩国留学,“这要放在从前,想都不敢想呀……”
而距丽江三义国际机场仅3公里的古城区七河镇金龙村,可能是丽江最年轻的村庄。为建设水电站,金沙江西岸的5个乡镇、10个村委会于2008年移民搬迁至西哨,移民村“金龙村”就此诞生,有汉、纳西、白、傈僳、苗、彝、回、藏和拉祜族。9个民族镶嵌式居住、劳作,令这个移民村又多了一个美丽名称:九色玫瑰小镇。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发展扶持林果、药材、食用玫瑰、玫瑰产品加工等产业,实施蔬菜大棚建设。2015年,镇党委招商引资,促成“丽江九色玫瑰小镇”旅游开发项目落地生根。随着建设逐步完善,小镇成为丽江机场的“第二候机厅”,每天都有游人前来体验乡村文化生活,村民也做起了旅游生意。
漫步小镇,玫瑰花丛、3D彩画、五彩房屋,仿佛置身童话王国。小镇文化广场上,一群着纳西族服装的老奶奶正自唱自舞地进行“打跳”(民间歌舞)。村民自编的歌中,时不时出现“十九大”“习总书记”的歌词。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定居小镇之前自己没有接触过这么多民族的人,刚搬来时还担心不好相处。“现在当然不担心了……打跳不分民族,大家是说不同语言的幸福一家人!”老人边说边跳,还淘气地比了一个大大的“心”字。
旅游发展给丽江带来了经济腾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丽江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也同样成绩斐然。
在丽江市东元社区德为居民小组,党建工作开展得十分火热。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践行“五议两公开”的居民议事规则,党员对组民要做到“生老病死必到,婚丧嫁娶必访,孤寡痴残必帮”。通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设立善行义举榜、制定组规民约、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将组民公约、家庭美德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自2012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来,丽江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扶贫攻坚、精准脱贫相结合,形成了“一率先”“三结合”“五联创”的工作经验。努力创建生态村、文化村、文明村、和谐村、小康村,是农村基层党支部共同的奋斗目标。
宁蒗 做最甜蜜的高原
初冬的宁蒗天高云淡,一派安详。
“来尝尝我们的‘2700苹果’,海拔2700米以上出产的苹果,全世界都没有几处。” 在宁蒗彝族自治县新营盘乡药草坪苍浦塘村的果园基地,彝族小伙子鲁权随手从果树上摘下自己培育的苹果,脸上洋溢着比蜂蜜还甜的笑容与自信。
苹果是新营盘乡的支柱产业,这里海拔高、日照长、昼夜温差大、虫害少,苹果品质优良。但小、散、乱的农户自销模式,无法形成品牌效益,令销路受阻。另外,每年苹果销售价格波动也较大,果农致富依然艰难。为加快产业脱贫,乡政府以“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机制,引进宁蒗恒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又与“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机制相结合,促进苹果产业健康发展。
2015年,鲁权回宁蒗创业,与新营盘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果园并建立了电商平台,负责品牌宣传、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线上销售,一心要让高原苹果走出大山。合作社则负责组织群众进行线下生产,由党员结对帮带贫困户进行标准化种植。
2016年,苍浦塘及其附近村小组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苹果469吨,带动群众户均增收致富3350元。2017年,331户农户都与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新营盘乡一心通过努力发展苹果经济,让高原生活更甜蜜。
宁蒗县永宁乡洛水村委会洛水村,是最早为外界所知的“摩梭人女儿国”,也是泸沽湖景区第一个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村。
2013年,洛水村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特色村寨创建项目点。为解决市场经济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的现状,宁蒗县民宗局筹集资金121万余元,组建演艺队、建起村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游客可凭门票进入活动中心参加篝火晚会,欣赏并参与摩梭人的传统歌舞。村民在展示自己民族文化同时,得到了门票收入等回报,保护、传承摩梭文化呈良性发展。
娜茸卓玛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与村中大多数家庭一样,保持着走婚传统。谈起外界对摩梭人走婚制度的好奇、误解,娜茸笑了起来:“不必管它,我们觉得这是最适合这里、适合自己的婚姻方式就好。”
如今,不少村里人都在国内许多城市及景区旅游,有些还去了许多国家。但大家聚在一起聊起来,都觉得还是家乡最美。“北京嘛,去过。在天安门看升国旗时,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作为中国人,太骄傲、太自豪了!”洛水村村长说。
凭着先天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洛水村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村收入都来源于旅游接待。而泸沽湖良好的原生态环境,也得以保护。
吕家湾村是泸沽湖畔的另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居住着汉、彝、藏、普米、佤5个民族及摩梭人。因为相对偏远,很少有游客光临。除了几家开设酒店的农户,全村无可支撑性经济来源,多数劳动力只能靠外出打工讨生活。为留住劳动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创造财富,宁蒗县民宗局筹集了137万元资金,为吕家湾新建了一座码头。采访团来到吕家湾时,码头已投入运营了近半年。
此刻,村中34条猪槽船或荡漾于湖面或停于码头,穿着摩梭服装的船手都那么精神利落、笑意盈盈。在泸沽情歌声中,成群的野禽或飞或潜,高原泸沽湖真是人间胜景!
“不怕大家笑话,以前我们村穷,杀头猪,一半得拉到别的村去卖。现在呢,去晚了就没得买了。以前羡慕别村有钱挣,现在我们也不差了。这个十一黄金周,一星期就挣了400元呢。”为我们划船的娜卡笑了,唱起歌子也越发动听了。
建起码头后,游客一下子多了起来,外出打工的人也都回来了。划船虽然也辛苦,可赚的钱多了,又能留在村里照顾家人。不仅如此,据吕家湾村村长介绍,码头还引来了投资商参与村中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合作和资金,使得村中新建酒店呈现出规模化趋势。
西双版纳 生态古茶创奇迹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很难相信我们还有如此富裕的少数民族村寨!”能够让见多大世面的记者们发出如此惊叹之言的,正是绿树掩映中的南糯山半坡古寨。
作为中国主要产茶区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糯山,有着悠久的种植、生产茶叶的历史,茶贯穿了哈尼、拉祜、傣、布朗等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可直到1990年代初,半坡古寨的日子还很贫困。条件稍好的村民陆续搬迁到离公路近的地方,只剩下27户哈尼族人家留在山上,守着村里3000多亩古茶园。随着国内普洱茶热升温,2012年,来自温州的陈升茶业入驻南糯山,致力将半坡寨打造成“南糯山古茶第一村”。
建茶厂之外,“勐海陈升”还与村民小组签订了50年的合约,一年三季的茶叶都由公司负责收购。为保障茶叶的原生态品质,整个茶山杜绝使用化肥、农药,全靠人工除草。“以前我们种茶、制茶都不会区分古茶树和一般茶树,也没有品茶的概念。陈升茶厂来了后,从种茶、收茶、制茶一步步规范我们,茶叶品质上了档次。”半坡寨茶叶初制厂厂长老五向记者介绍道。
品质优良的南糯山半坡原生态古树茶迎合了市场需求,加上品牌化经营,大广告都做到了昆明长水机场。茶叶价格与销量扶摇直上,茶农的钱包也越来越鼓。27户茶农年收入多的上百万元,最低的每年也有30多万元的入帐。
在半坡寨,一家有两三辆车很平常,还都是高档车。村民随手掏出的,也是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一位大嫂告诉记者,忙过采茶季,妇女干部会组织村中女性出去集体旅游。“咱们国家说的上来的大城市、还有东南亚国家都去过啦。大城市人太多去不惯,还是自己家最好,空气好,生活好,钱也好(挣)……”
除了在南糯山半坡寨建立茶叶原料基地,陈升茶业还在云南布朗山哈尼族老班章、勐宋山拉祜族那卡、古六大茶山彝族易武建了茶叶原料基地,与当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惠及周边少数民族茶农增收致富。最早合作的老班章,部分茶农年收入更是最高可达两三千万元,几乎成为传奇。
在政府促成下,企业走进了千年茶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也进了企业。陈升茶业有限公司茶厂中的少数民族职工占到70%,季节性员工中少数民族占比则高达90%。目前,与陈升茶业合作的少数民族同胞已达数万人。
布朗族姑娘玉叫甩从小就跟奶奶上茶山采茶,大学毕业后,进入陈升茶厂负责宣传工作。玉叫甩和各族员工一起学习制茶技艺、茶文化知识,无论哪个民族的节日,大家都相互作客、祝福,谁家遇到了困难,大家会一起面对。民族团结直接带动了经济发展,也为边疆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南糯山的哈尼、布朗、拉祜族同属“直过民族”,其中布朗族还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据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李四明介绍,云南率先开展了企业帮扶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脱贫发展。“十三五”期间,将规划企业投入64.5亿元,集中帮扶云南省内8州市21个县市区的哈尼、布朗、拉祜等民族摆脱贫困。
小坪寨瑶族村民与边防战士共同参加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
砚山 乡村振兴好时光
“大家好!今天我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等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宣讲……”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幕菲勒村委会黑鱼洞村文化广场旁的一棵大榕树下,砚山县十九大精神彝语宣讲员王翔被乡亲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中间。大家热切地望着他,听着他的宣讲。黄昏落日将人群、古树、池塘、远处的山峦染成了金色,一切都透着喜悦与生气。
十九大刚闭幕,云南各地州便组建了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宣讲员们深入各个村寨,用当地民族语言将党的声音传到村村寨寨。
听王翔宣讲完,便有村民提出想更多地了解国家对民族文化方面的扶持政策。于是,王翔将报告中关于坚持民族自信、繁荣民族文化的内容挑出来,给大家进行重点讲解。杨仙秀是村里的山歌传承人,她当即站起来表示:“党和国家对繁荣民族文化这么关心,我会把山歌唱下去,教年轻人唱好山歌,把我们的生活过好,还要把习总书记讲话、十九大精神都唱进山歌里。”杨仙秀的发言,赢得了全场村民的热烈鼓掌。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气温陡然降低了许多,但村民们依然不愿散去。直到村长催促说还要为篝火晚会的表演做准备,这场持续整个下午的宣讲活动才结束。像黑鱼洞村这样的少数民族语言宣讲,自十九大闭幕后遍布云南各地。王翔就已经讲了5场,听众超过6000人次。
黑鱼洞村的彝族村民用山歌迎接游客
黑鱼洞村有200多户彝族村民,是砚山县出名的彝族弦子舞之乡。黑鱼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后,修建了传习馆、活动小广场,成立了弦子舞传承、彝族刺绣、民俗文化等6个项目传承小组。村里也开始有了游客,自娱自乐的火把篝火晚会,成为最受欢迎的活动。
夜晚的村中舞台上,彝族村民手中、头顶的一盏盏油灯跳动着一朵朵火苗,那是黑鱼洞村最著名的顶灯跳弦。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村民的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黑鱼洞村学习宣讲十九大精神之时,稼依镇联兴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加工车间,一筐筐蔬菜正在打包装车,这些时令蔬菜很快将销往香港、新加坡等地。
联兴蔬菜种植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现已发展到汉、壮、彝、苗、回5个民族、1260户社员,蔬菜基地4000余亩。稼依镇社区书记刘仙说:“以前村民收入非常低,现在人均纯收入从1450元增加到10000余元,收入是传统自产自销的6倍以上。去年初,我们免费向精准扶贫户、困难户及530户社员发放有机肥154.3吨,解决了他们春季生产困难。5年来,稼依镇没有出现一个外出务工人员。”有了合作社,本镇农户无需外出务工,还惠及邻县的一些农户。
杨振华是马关县八寨镇浪桥上寨村的村民,常年在广东打工种菜。得知稼依镇成立了蔬菜合作社,他立刻从广东回到了家乡文山。如今,他管理着合作社第六组200亩、25人的蔬菜生产。在自己负责的地头上忙碌,让这位身量瘦小的男子显得格外自信。他告诉记者,第六组成员大部分来自马关,合作社包吃住,管理人员每月工资四五千元,一般成员每月可以挣到两三千元。“比起在外打工,在本地打工气候好、住的惯,而且这里四季都有蔬菜种,不怕失业,大部分都是夫妻俩一起来打工,相互有个照应。”
就近挣钱、照顾家人、勤劳致富,是农民最大、最朴实的心愿——随后记者在砚山县工业园区的采访,更加验证了这点。
建于2007年的砚山工业园区以服装、电子、玩具、纺织品等产业为主。壮族女子陆光丽身材娇小,是工业园区中砚山永盛杰科技公司的第一批员工,负责电子仪器检查。半年前从汕头一家玩具厂回到砚山工作后,将留在老家的老人和孩子接到县城生活,孩子也在县里上了小学。“现在每天都能见到孩子,不用再担心,不用跑来跑去,孩子也不会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还是在家乡打工好哇——”
砚山县委副书记吴桂有介绍道,工业园区吸收了以本县、本州人口为主的7000人左右就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本县就业,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物流、仓储和员工培训、住宿及就医、就学等社会保障设施逐步健全完善,园区工业总产值也增长很快。此外,园区与砚山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进行校企合作,成效斐然。民族职业高中培养出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园区就业率达98%。
稼依镇联兴蔬菜种植合作社、工业园区只是砚山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以陆光丽的家乡蚌峨乡为例,这个边远山区人均土地不到1亩,贫困程度深。最高峰时,全乡1.4万人口,外出打工者达到6000多人。因为工业园区的存在,蚌峨乡于2016年提前脱贫。
马关、麻栗坡 兴边富民在行动
撕开浓重的雨雾,汽车在文山与越南边境的群山峻岭中缓慢攀行。车中气氛也从欢快转为肃穆:老山就在眼前,这里曾是将士们抛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祖国和平与发展的地方。
在这里,红色印迹随处可见:烈士陵园、老山作战纪念馆、老山主峰战争遗址、老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以老山为代表的文山州麻栗坡、马关两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牺牲奉献最大的边境县。
2015年,云南开展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麻栗坡、马关两县通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乡村旅游等手段,发展日新月异。
黄墙灰瓦两层小楼、活动广场、太阳能路灯、水泥路面、宣传栏、房前院后葱郁果树……雨雾中,麻栗坡壮族特色民族村寨天保镇老寨村的一切都是那么整洁、秀丽。天保老寨最早只是中越边境、马帮路上的几家马店,也曾在自卫反击战经历过炮火洗礼。阮少峰就出生于老山战役那年,为躲避战火,幼年的阮少峰住过猫耳洞和山洞,结婚的新房也是又黑又潮,下雨就漏水。直到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后,通过政府补助+自筹的扶贫方式,他住进了200多平方米的两层新楼房。
不仅如此,麻栗坡县还对老寨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将老寨打造成红色旅游新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美丽宜居新村,农户每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自毗邻的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建成后,老兵、烈士家属及各地游客一下来了不少。阮少峰和妻子商量着腾出9间房间开客栈,如此一来除种植咖啡、香蕉外,又有了新收入,还不用外出打工。阮少峰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袖子上绣着的国旗,一边感慨道:“想都没想到,好生活提前来了。我作为中国人太自豪了!”
麻栗坡猛硐瑶族乡铜塔村委会小坪寨是距老山主峰最近的村寨,也曾是老山最前沿阵地,被誉为“老山第一村”。采访团到达小坪寨时已天色近黑,穿着瑶族服装的村民还在村委会前的空地上,听猛硐乡乡长盘院华宣讲十九大精神。与小坪寨村民一起听宣讲的,还有边防战士。村民与驻军共同开展民族文化、战地军营活动,共建军民鱼水情,是这里的特色。
当年,小坪寨许多瑶族村民作为支前民兵,支援前线。2012年,国家向每户拨款四五万元、村民出1万多元,拆土房、茅草房,改建砖房。在建房过程中,特别注意保存了瑶族建筑特色,为今后推出“瑶族风情游”奠定物质基础。
罗家坪大山也与老山一样,曾涌现出众多战斗英雄。马关县金厂镇是马关县最小的乡镇之一,却守着38公里边境线。至今,文山各族边民在守卫边疆、家园中起着重要作用。
金厂镇罗家坪村是一个世居苗族村寨。战时,村民冒着炮火,运送战斗及生活物资,协助进行侦察、巡逻、协助排雷等。村支书记熊光斌的全家男性都当过民兵:父亲受过嘉奖,哥哥在战争中牺牲,他本人也作出过突出贡献。他说:“我知道国家没有忘记我们,为边民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我以前带村民支援战场,现在又带领大家发家致富。雷排到哪里,我们就把粮食种到哪里,守好边、固好边,让祖国放心!”
听着熊光斌对罗家坪村“民族文化旅游、战地文化旅游、生态文明旅游”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的介绍,对村子发展养猪、草果、甘蔗等产业的憧憬;看着村子的“芦笙”特色寨门、苗族文艺广场和文化长廊、小耳朵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猪舍、砖混结构的苗族特色新居,让采访团一行真切地感受到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老山精神”依然不会过时。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