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同频共振 相得益彰—— 浅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关系
发布日期:2018-03-30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脱贫目标和任务,也是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民族地区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找准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契合点、切入点和共鸣点,促其同频共振、相得益彰,让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对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脱贫攻坚是当前创建工作的关键抓手


加快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步伐,是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抓手,对彰显民族平等、巩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脱贫攻坚彰显民族平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我国各民族在政治和法律上实现了平等。然而,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等原因,造成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展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为内容的脱贫攻坚,不仅有利于加快破除民族地区发展瓶颈制约,更有利于让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脱贫攻坚巩固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团结的民族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积极建设、促进和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建立了脱贫攻坚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等制度体系,出台涉及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劳务输出、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健康、金融、危改、土地增减挂钩、资产收益等方面的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使民族地区享受到了政策福利,经济实现较快发展,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为和睦、融洽。


脱贫攻坚推动民族进步。民族地区近五年来的发展成绩证明,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实施精准脱贫“十项工程”,五年来湘西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75万人;新建和扩建中小学140所,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45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国土家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技术中心土家医药分中心落户湘西州,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建州初期的34岁提高到2017年的72岁;永顺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国字号生态文化品牌228个,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目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此外,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激发少数民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助推其在思想观念上的进步。


脱贫攻坚需要创建工作的有力支撑


能否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少数民族群众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我国国际形象。从目前形势看,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综合扶贫、干部攻坚斗志、群众内生动力等,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则可以推进这些问题得以解决。


创建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脱贫攻坚,不仅仅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借助全社会各方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企业帮扶、军队帮扶、社会组织和志愿帮扶等各类社会扶贫,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发挥。深入家庭、社区、乡村、机关、学校、企业、寺院、军营开展创建“四项教育”“八进活动”,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坚持”思想,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自觉站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高度,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脱贫致富、同步小康。


创建激发干部攻坚斗志。脱贫攻坚,贵在精神。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越往后攻坚难度越大,特别是民族地区攻坚任务的艰巨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精神、“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脱贫攻坚的任务很难如期完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可以进一步激发各族干部攻坚斗志,进一步深化扶贫工作、强化攻坚能力、提高脱贫质量。


创建动员各族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涵盖“四个认同”“四个扎扎实实”“五个维护”“六个方面”等诸多内容,做好这项工作既能争取人心、团结力量,也能激发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建中选树的一些既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又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不仅可以引导广大群众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进步大好局面,还可以激发大家不甘贫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劳致富。


以创建工作助推脱贫攻坚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要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优势和作用,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真扶实创。


坚持因地制宜。民族地区独特的区位、资源、生态、产业以及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区,其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国防安全等情况相互交织,大大提高了脱贫攻坚和创建工作的复杂性。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硬套、脱离实际,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贵州省瓮安县在创建工作中根据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司文化、商贾文化,将民族古镇古寨整治与旅游扶贫开发有机结合,保留民族风格特色,整合资源、资金进行综合整治,打造出瓮安欧标茶茶旅小镇、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区等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镇,不仅保护和发展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还推动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


坚持改革创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以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增进少数民族同胞福祉为目标的行动。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我们要改变以往重脱贫攻坚、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思想,改变就扶贫论扶贫、就创建搞创建的做法,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改革思维、创新思维,将与两者相关的资金、项目、宣传平台、工作队伍等进行有机结合,实行同部署、同推进。


例如整合宣传平台,利用好新时代讲习所,既宣讲富民政策,又宣讲民族政策;既加强技能培训,又弘扬民族文化;既培训少数民族群众,又团结少数民族群众。


再例如整合工作队伍。要重点抓好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中的少数民族干部,通过完善基层干部选拔方式、优化考核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待遇等方式,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发挥好农村老党员、老村干、乡贤寨老、少数民族“款首”等关键少数的作用,引导群众用自治的方式做好基层组织最末端的工作,真正做到困难互帮、产业互助、平安互守、和谐互创。


坚持真扶实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绝不是闹红火、图热闹、走形式,脱贫攻坚也绝非朝夕之功,更不是轻轻松松冲一冲就能实现。做民族工作不仅要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更要有情怀、有担当、有监督的真扶实创。


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都是有情怀的事业。如果没有对民族地区深厚的感情,只想着向上级交账,忽视群众满意账,群众必定不买账,扶贫工作和创建工作也做不好。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湖南“最美扶贫人物”、湖南邵阳向家村村主任向长江,从热心公益、扶贫济困到企业连村帮扶,再到担任贫困村主任,十年如一日,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家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成功路;还有贵州省优秀党员、瓮安县布依族干部龙增刚,余庆县小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正清……他们都是扶贫和创建路上有情怀的好干部代表。搞创建、抓扶贫,就要像他们一样有情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真心实意、投入真感情,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民族地区干部必须勇于担当,怀着对党和国家扶贫事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赤子之心,怀着对民族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决心,真扶真创,以实实在在的帮扶和创建成效造福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同胞。


当前,有的地方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认识有偏差,“牌子到手、创建到头”;有的地方对脱贫攻坚的本质理解不到位,“脱贫达标、扶贫到头”;还有的地方存在盲目提高或者降低标准等现象。因此,要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精准监督执纪,切实反对形式主义。要从严考核,加强督查问责,对走形式、假创建、被脱贫、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挪用扶贫款项或贪污创建款项的事件严肃追责、从严查处,绝不手软、绝不姑息,真正让脱贫和创建成效获得群众认可、赢得群众满意、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本文作者游俊系吉首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冰系吉首大学民族学博士生,瓮安县委办干部。责编  龙慧蕊)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