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古称夷水)流域,是古老的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的巴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忠义勇敢,以“巴师”“巴蔓子”著称。清江穿境而过的恩施,既是川渝东出的门户,也是华中地区进入西南的重要通道。漫长岁月里,巴人后裔与周边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地处武陵山区深处的恩施亦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如今,作为共和国最年轻、湖北省唯一的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正从曾经的遐方绝域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999年 “望到屋,走得哭”
“爸,今天还要坐那么久的车吗?”
“这是高速公路,你数满300公里的指示牌就到了。”
第一次跟随父亲出远门,在“山路十八弯”的318国道上,经历了近8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宜昌。休整一夜后,我们继续乘车沿汉宜高速前往武汉。果然,仅花费3个多小时就进入了武汉地界。那一刻我才知道,差不多的里程,坐车时间可以差这么多。
同年9月,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列入西部大开发范畴的地区,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恩施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2004年 “大飞机”梦
“王叔,这飞机大!一排6个座,还发这么多吃的。”
我第一次坐飞机是与亲戚一家一起出游,从武汉飞青岛,惊叹于“大飞机”,也惊叹于“大机场”,但前一日恩施飞武汉的“小飞机”上,那拥挤的座舱、轰鸣的发动机还是让人迟迟不能忘怀。恩施人一直有个“大飞机”梦,当年恩施至武汉航班执飞的“小飞机”,如今已很难见到,但直至现在仍有外地朋友问我:“你们恩施的机场是飞‘小飞机’对吧?”
2003年11月,恩施机场一期扩建项目启动,于2006年1月通过行业验收并取得4C级机场使用许可证,正式开通波音737客机,结束了恩施机场只能起降小型飞机的历史。同年8月,沪蓉西高速公路正式动工;12月,当时有着“中国建设难度最大铁路”之称的宜万铁路开工建设。
2008年 “铁公机”破壳
“妈,我已经到了,在武汉没停多久。”
2008年暑假,我去广州玩,乘坐恩施至广州经停武汉的航班,航程仅4个小时。而前一年寒假,父亲带我去广州时,需先从恩施乘10个小时汽车到武汉,再从武汉坐12个小时火车到广州。
就在举国喜迎北京奥运之际,2007年12月,恩施州明确提出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的战略。
2009年12月,沪渝高速恩施段建成通车,恩施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2010年12月,宜万铁路全线通车,恩施各族群众的铁路梦变为现实。
2014年 去武陵深处
“哇,赵同学,这是你们这边的山吗?”
“这还不是山,这在我们那边只能叫一个大石头。”
放寒假的时候,我带着外地同学来恩施旅游,经过宜昌、跨越长江后,地貌便开始发生变化,武陵山区的魅力展现于眼前,同学发出阵阵感慨。后来,我带他游玩了恩施的大峡谷、腾龙洞、土司城等景点,品尝了腊肉、合渣、包谷酒等特色佳肴,同学沉醉于山水画卷之间,也对美食佳酿啧啧称赞。
这一年,恩施火车站正式开通动车,上学再也不用挤绿皮火车或到宜昌转动车。同学羡慕地说:“你们山区都通动车了!”
这一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恩施大峡谷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
2020年 清江大水
“小赵,今晚随时待命,可能有情况。”
2020年夏天,恩施人经历了特大洪涝灾害。彼时,我还在恩施州水文局上班,记得7月20日晚,我接到办公室主任的电话——清江上游马者村沙子坝滑坡垮塌,随时可能继续扩大,导致清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7月21日5点30分左右,险情形成。而在7月17日,恩施城区刚刚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各级党政部门迅速组织抗洪抢险工作,受灾人员及时转移,虽有部分财产损失,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第二年4月,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通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审查,并于2023年开工,待工程建成后,与下游已建的大龙潭水库联合运行,可有效控制洪水、削减洪峰,将恩施市城区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也是在2020年,恩施市获评“中国土家族女儿会文化之乡”,至此恩施市的3张名片——恩施大峡谷、恩施玉露、土家族女儿会,全部成为“国”字头的“金字招牌”。同年12月,恩施机场迁建项目被纳入《“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
2024年 再出发
“我们去宣恩转转吧?”
“缓一缓,把空间留给客人。”
9月30日得到通知,我于10月8日前往国家统计局恩施州调查队报道。国庆期间,我想着和朋友在附近转转,但思来想去似乎都是去“看人”。近年来,交通条件的根本性改善,让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恩施更进一步走出大山,文旅产业持续强势发展。
2024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历史的机遇再一次向恩施州张开怀抱。12月26日,恩施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暨恩施至香港航线首航仪式在恩施许家坪机场举行。12月31日,沪渝蓉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开工建设,恩施州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更加接近现实。
从“巴山楚水凄凉地”蝶变为“桃源深处客纷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恩施州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661.36亿元,增长13.95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972.97亿元,增长30.31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由28%上升至58.6%;全年接待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增长221.9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015元,增长7.3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71元,增长9.62倍。
2024年8月,恩施州委八届九次全会明确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硒产业高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武陵山区重要枢纽”,即“两区两地一枢纽”的功能定位,迈入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奋力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书写更多新精彩。
来源:恩施州调查微信公众号
文:赵佳为
责编:张伟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