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评选命名活动专场发布会
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有汉、朝鲜、满、蒙古、回、锡伯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8.7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67%。省内边境地区包括通化市、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10个边境县(市、区)、45个边境乡(镇、街道)。吉林省边境地区既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生态保护区、资源储备区和国家安全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治国必治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吉林省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三次视察吉林,并作出“要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重要指示。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同年11月1日,吉林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会议要求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共同奋斗。
加强统筹规划 完善边境建设的政策体系
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边境地区发展,全面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相继出台支持延边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珲春市加快开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编制印发了《吉林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吉林省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设立了省级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延吉(长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形成了一整套支持边境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谋划了一系列事关边境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专项工程,确定了对重大项目实行“四个优先”、公益项目减免配套等倾斜支持政策,为边境地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精准落实区域差别化政策,加大对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通过增加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规模,加大对边境地区补助力度。为进一步落实好边民补贴政策,按计划及时拨付下达边境地区转移支付,督促边境市县积极落实补贴机制,规范工作流程,限时补贴发放。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促进吉林边境地区拴心留人、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着眼安民固边 实施精准化惠民富民措施
一是在转移支付上对边境地区实行特殊照顾,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比其他地区提高3个百分点,并每年给予2800万元的定额补助;实行边民和护边员补贴政策,在保持边境地区稳定、巩固国家边防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2019年以来落实国家和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9亿元,实施各类惠民项目534个,重点扶持边境地区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延边黄牛等特色产业,带动边民增收致富。三是采取特殊政策,优先保障边境地区路水电气房等民生项目,优先推行“厕所革命”,近年来全省10个边境县(市)累计新建农村公路2400多公里,解决了6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危房6万余户,建设通讯网络近2万公里,完成农村厕所改造3万余户。四是立足拴心留人,着力改善边境地区文化设施条件,扶持建设了一批博物馆、民俗文化展示馆和群众艺术馆,重点打造38个文化体育传承基地、54个特色村镇,使其成为引领乡村发展的旅游看点、文化亮点和经济增长点。五是支持边境地区实施返乡创业工程,省和市(州)出台100多项扶持政策,吸引近2万人返乡创业就业,促进了边境繁荣稳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针对边境地区特点,采取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创业补贴等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援助。
开展“民族团结·富民固边”行动 筑牢边境的坚固防线
一是织密“民族团结·富民固边”组织网。印发《关于在边境地区联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关于开展“民族团结·富民固边”主题实践活动的方案》等文件,成立市县两级民委、边防和驻地乡镇党委政府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从宣传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境稳定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完善活动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常态长效推进机制。各地民宗部门与边防军警注重联创联建,加强横向沟通联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以及法律法规宣传工作,铸牢边境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扎紧“民族团结·富民固边”同心结。民宗与驻地公安边防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加强与群众互动,不断丰富共建活动内容,取得一定成效。在边境地区开展以“组织联建、党员联育、平安联创”为主要内容的“同心筑堡垒”“千里边关党旗红”活动,边境派出所和边境检查站与辖区160余个边境村(社区)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打造民族团结和稳边固防的坚强堡垒。三是打造“民族团结·富民固边”联防盾。充分发挥边境管理支队在基层一线的组织优势,依托驻地党委政府,建立健全由汉、朝鲜、满等多民族组成的专职与兼职、有偿与义务相结合的治安巡逻队。打造具有边境地域特点的群防群治模式。加强对各族群众的教育引导,实现民族事务“零纠纷”“零上访”。在边境一线重点路段、道口安装200余个宣传民族政策和边境法规的报警灯箱,在图们江沿线建成民族政策和边境法规宣传带。建设完成10个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站,并以此为依托,与辖区群众广泛结成“普法小组”“民俗文化小组”“党员结对小组”等特色共建小组30余个,逐步打造“有人员、有场所、有活动、有记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实践活动主阵地。实施“红旗飘扬、短信提醒”工程,近三年在边境沿线乡镇、农户家中、公共场所插挂国旗、红旗3000余面,协调联通、移动、电信公司发送边境政策宣传短信260余万条。四是打好“民族团结·富民固边”民生牌。民宗、边防部门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邀请党建专家学者、业务骨干授课,组织各级民警和辖区群众到驻地博物馆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依托民族团结工作站,大力开展弱势群体帮扶活动,重点对低收入、生活困难、失业返乡农民工、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帮扶活动。发挥民警村干部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威信,协同推进产业发展,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边疆经济发展。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始终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着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五个认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核心,建设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家庭”“红七月·新延边”“红边疆·新农村”等系列主题活动,每年参与群众达100多万人次。在各族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互交感情、互学文化、互帮关爱、互传技术、互建和谐、互谋发展活动,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的观念牢牢铭刻在各族人民心中。二是为推动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从业结构、嵌入式社区环境,为各族同胞聚聚聊聊、说说唱唱、来来往往创造条件,在社区探索设立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民族工作服务站,创新开展“民族团结邻居节”“好邻居天天见”“民族一家亲”等特色活动,持续营造亲如一家的社会氛围。三是组织实施“双十双百”示范创建工程,开展“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评选活动,在边境地区选树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和模范个人典型,极大地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谋发展、讲团结、守边疆、保稳定的热情,不断夯实了稳边固边的社会基础。
进入新时代,吉林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牢记“国之大者”,紧密结合省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思路、寻求新办法,不断加快边境地区发展,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持续巩固发展边疆繁荣、边民富裕、边防稳固的良好局面。
文、图: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责编:金向德
制作·流程:张伟(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