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第一抹阳光温柔地亲吻着每一棵青草。无论它娇嫩还是衰老,高挑或是低矮,只要太阳依旧冉冉升起,就不会有一株青翠缺少阳光。
我的家乡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锡林浩特,这里是汉、蒙古、回等多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美好家园。祖父是土生土长的蒙古族牧民,从小生活在这片大草原;祖母是1968年从北京下乡到锡林浩特的知青,与祖父组建家庭后也成为了草原的一份子。
祖父祖母那个岁月的锡林浩特,还很贫困落后,草原上的牧民基本上都“靠天吃饭”。我小的时候喜欢爬到城区附近的敖包山上,看那些低矮的土房笨拙地簇拥着山边的青绿,偶有几栋不超过5层的“高楼”显得格外醒目,城市的面貌与如今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几年前,精准扶贫的春风吹拂到这片草原。父亲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顺利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牧民被组织起来开展技能培训,还有小额贷款帮扶。很快,我们家的奶制品成了畅销国内外的“内蒙古特产”,精美的民族服饰也深受各地游客喜爱,精巧的工艺品更是外地游客必不可少的伴手礼。受益于扶贫政策的牧民们,盖起了舒适实用的定居房,看病、购物、孩子上学都非常方便,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高科技来放牧牛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锡林浩特爱民社区慰问干部群众,我有幸跟随祖母在现场亲眼见到了总书记。记得当时总书记亲切地同祖母和居民们握手,大家都洋溢着激动和幸福的笑容。总书记走访的爱民社区,生活着汉、蒙古、回、满等10多个民族,其中多为贫困群体及下岗职工。如今,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社区居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民族团结意识也越来越强,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氛围愈发浓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去年寒假我回到爱民社区时,亲身感受到社区的服务更好了,各族居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不仅是爱民社区,当年总书记到访过的牧户、林场、企业,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一个夜晚,我再次登上敖包山顶。放眼望去,只见草原之城灯火璀璨、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市民广场上人们翩翩起舞,动人的歌声传向了远方……锡林浩特的夜色,真美好!(中南民族大学供稿)
文:乌仁
来源:《中国民族》2022年第5期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