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至今,李琳一直在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获得过“全国十佳科普使者”、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青年教学名师、湖北青年教学能手、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还曾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国家民委科普讲解大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
2020年李琳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
对李琳来说,能将自己喜欢的专业知识分享给学生们,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每堂课前她都认真思考,精心备课。“李老师上课总是激情满满,有条理、有重点,互动性强。我们上李老师的课不仅是学习,更是一种享受。”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19级学生胡雪琪说。
“1922年,施陶丁格尔提出了大分子理论,动摇了当时的传统胶体理论并随之与胶体论者展开激烈的辩论。正是由于施陶丁格尔的敢于质疑和艰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才得以创建高分子科学这一新兴学科。”在李琳和团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走近诺贝尔化学奖》中,老师们选取施陶丁格尔、居里夫人等2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从人物传记、学术成就、科学价值、精神品格四个方面,介绍他们的学术经历和科学成就等,将思想品德教育巧妙地与学科知识相融合,激励学生树立科技强国、立志报国的志向。2019级学生秦缘说:“听完李老师的课,我深刻地感受到无论做小事还是成大事,都应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都应该具有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走近诺贝尔化学奖》课程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上线教育部“学堂在线”国际平台、中国大学慕课网、“学习强国”等多个网络平台,累计点击量近30万人次,此课程也是湖北省唯一入选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的课程。
申东阳是李琳教过的学生,目前正在武汉科技大学读博士。他在中南民族大学读研期间,每当课题研究遭遇挫折,李琳总会耐心细致地给予他辅导,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她很喜欢《学记》里面的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并将这句话理解成只有老师坚持思想不褪色、言行不掉色,永葆“师者,范也”的本色,方能提高学生“成色”,为育人效果“增色”。李琳带队指导的学生,还曾在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多项荣誉。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李琳制作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党课微视频和《健康与防护》系列科普视频上线“学习强国”湖北平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大众了解疫情、科学防疫。“李老师的防疫科普视频,让我们掌握了很多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以及更加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2019级学生范宇涵说。
“催化剂是我国基础化工产业的支柱,其研究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读研到从事教研工作以来,李琳一直致力于催化剂领域研究。目前,她正专注于将甲烷、二氧化碳通过催化反应转化成工业原料。“这项研究对节能环保事业意义重大,能够助力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在课堂中,李琳以《科学强国的“催化剂”》为题,从催化剂在攻克新能源汽车发展难题、提高我国化工合成效率、助力环境保护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等角度,带领大家深入学习研究。她还经常走进小学生科普课堂,为少年儿童打开科普启蒙之窗。
在2020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上,李琳以《“我”就是神奇的催化剂》为题,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催化剂的性质与应用,斩获全场最高分,赢得专家和观众们的一致认可,获得一等奖和“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称号。
从三尺讲台到积极投身科普讲解一线,李琳对科普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更加感受到自己肩上的使命:“我们是师者、研究者,更是科普工作的传播者,有责任用专业知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科学、爱上科学。”
文/本刊通讯员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7期
责编:刘雅 实习生/毕墨 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