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古往今来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 “老家”河南,石榴正红。
中原大省河南,56个民族齐全,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省份,少数民族户籍人口超过160万。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中原大地常开长盛。
自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河南实践”专题报道,讲述生动鲜活的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全方位、多方面深度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原大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的经验、成就。
民族工作,中原真“中”!
——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处处皆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焦作,“邘新社亲”的故事家喻户晓。回族聚居村大新庄村与汉族聚居村邘邰村在明朝正德年间结下“社亲”,从此500多年来两村回汉村民不分你我,留下200多个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传承至今的“邘新社亲”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在中原大地广为推广,并不断充实新的内涵。
在汝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自2015年起18次赴新疆巡诊,共接收3批来自南疆等地的52名脑瘫患儿来汝免费治疗,并与当地医院联合组建4家脑瘫康复机构,使6200余名患儿得到治疗,其中3000余名患儿实现康复,同时吸纳当地680余名群众就业,他被孩子们称为“爱心超人”。
在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天下玉源社区居民热阿衣兰·阿不来提,来自新疆乌鲁木齐。乐于助人的她被聘为社区干部以来,热情地为群众提供翻译、咨询、政策法规宣传等服务,同时还成为了一名汉族儿童的“代理妈妈”;而来自新疆和田的阿卜杜拉·麦提卡斯木曾在汉族“王大哥”的帮助下做起玉石生意,如今已在新疆开办4家工厂,帮助当地300多名各族群众实现就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所有工作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不断擦亮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中原“金字招牌”,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扶弱济困、抗疫救灾的感人故事不断涌现,外省区少数民族群众到河南务工经商的越来越多,豫籍汉族客商到民族地区投资兴业、旅游观光、定居生活的持续增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愈发广泛和深入。
——“同心圆·共发展”活动创新开展,“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在开封,杞县以开展“同心荟•同心党支部”共建活动为载体,采取“支部共联、群众共建、产业共兴、精神共有、幸福共享”的“五共”模式,全县建成20个同心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村与村、社区与企业之间形成共建关系,共同谋划致富举措、共同开展连心活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开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漯河,召陵区积极打造以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游园、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园区为实体的“一廊一园一区”示范点,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各族群众经济文化生活;郾城区的回马村和香陈湾村作为结对村,开展“共上一堂党课、进行一次民族团结先进评选活动、开展一次志愿服务、帮扶一个项目、办好一件实事”的“五个一”活动,让各族群众携手同心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在平顶山,郏县姚庄回族乡组织少数民族聚居村与周边村结对,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共同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创业,共同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共同联谊走访促进民族团结交融,发展壮大特色养殖、休闲采摘、特色餐饮、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促进各族群众同心同行、携手并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创新开展“同心圆·共发展”活动,组织全省84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与周边村(社区)“一对一”“一对多”共建结对1514个,通过友好结对、定向帮扶、宣传教育、文体活动、评先创优、节庆互动等多种措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族群众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生活上相互融入、情感上相互亲近,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创建工作硕果累累,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郑州,管城回族区西大街街道平等街社区的“谢阿姨工作站”家喻户晓,82岁的“谢阿姨”谢瑞清在社区生活了50多年,自2015年与社区各族群众组成“民族团结小分队”以来,致力于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调解邻里矛盾、促进民族团结,通过开展剪纸、跳广场舞、包粽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助力各族群众共居共建共享和谐社区。
在开封,顺河回族区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馆和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全面展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风采,有效带动全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树牢“四个与共”、增强“五个认同”,不断构建人心凝聚的强大精神纽带。
在洛阳,洛龙区各中小学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为抓手,引导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怀;龙门第一小学开设《龙门文化代代相传》特色课程,用龙门文化引领学生热爱中华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洛龙区张衡街小学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感受中国传统体育的魅力。
在商丘,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于今年4月举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现场宣传活动,着力营造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知晓民族宗教工作、学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良好社会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工作,逐渐将创建延伸至楼院、景区、医院、社会组织等,积极打造河南创建工作“2.0版本”,全省集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各级共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300多个、模范个人5900余名,形成了人人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良好氛围。
“老家”河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灵港湾,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如今的中原大地,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并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本刊记者 金向德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7期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