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
奋斗着
创造着
举世瞩目的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正在召开
千秋伟业
万里河山
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党
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家
亿万信心满怀的人民
未来不可限量
前景一片光明
让我们走近
出席党的二十大的
各民族代表
聆听他们
初心如一、永远奋斗的心声
拉玛·兴高代表:
努力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示范
10月16日上午,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我深受鼓舞、备感振奋。党的十九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5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5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标志着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关于这一点,从近5年云南省的改革发展变化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的家乡云南是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份,56个民族成份齐全,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重视云南民族工作,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按照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要求,云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民族工作作为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全力推进,坚持共筑思想根基、共建美丽家园、共守民族团结、共创善治良序、共护边疆安宁,着力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示范,推动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迈上新台阶。
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坚持“十个手指头弹钢琴”,聚焦主线、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着力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风险隐患上作出示范。通过实施“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和“三项计划”、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等重点工程项目,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建成85个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全面小康,实现第二次“一步跨千年”。近10年来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州市和8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和示范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今年,我们又上报了3个州市、22个县(市、区)、9个单位申请全国创建命名。同时,在全省实施30个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努力把374个沿边行政村建设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更加坚定,感恩总书记、感恩共产党、感恩新时代成为彩云之南各民族的共同心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和省委要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胸怀“国之大者”,从政治上思考、谋划、推进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镇义代表: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凯里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文旅融合,让民族地区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了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迈步新征程,作为凯里市委书记,我将和同事们一道,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凯里力量。
以党建保障各民族大团结。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市掀起学习热潮,进一步夯实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把党的领导贯穿凯里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加强基层民族工作队伍力量,深入推进“社区红管家”“网格微治理”“红色星服务”“邻里同心圆”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将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
以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将各民族共同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医药、凯里酸汤、银饰刺绣及民间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实现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推动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产业化融合发展,发挥南花苗寨、青曼苗寨、麻塘革家寨等传统村落优势,推出一批彰显中华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打造一批文化精品旅游路线,着力培育具有凯里特色的文旅品牌,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融合创新。
以法治维护各民族权益。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法治宣传入村进寨、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依托“院坝协商”“乡贤理事会”“寨管委”等协商联动机制,推动民族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融合发展,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的共治共享格局。
以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乡镇(街道)、进村居(社区)、进军营、进学校、进医院、进景区、进企业,抓实抓细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全市各族群众树牢“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加强各民族文化展示和推介,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办好特色文化活动和世界非遗日、银饰刺绣博览会、甘囊香芦笙节等节会活动,搭建起文化展示平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桂科代表:
让“麻风院”变成“幸福村”
我是来自云南省洱源县的一名退休医务工作者,能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感到万分荣幸。为麻风病患者治病、治心、治贫是我的分内之事,能让“麻风院”变成“幸福村”,一直是我最大的追求。
我曾服务过的山石屏疗养院,是国家1953年在洱源县大山深处黑潓江边建立的麻风病院,距县城65公里。曾经,出入山石屏只能靠渡船和溜索。41年前当我第一次去到那里,就立志要尽己所能帮助当地村民解除病痛、摆脱困境、改善生活。尽管每次往返山石屏要经受八九个小时的颠簸,但我和同事们坚持了下来。早在1990年,疗养院的患者就已经全部治愈。尽管如此,我还是继续留在山石屏,协助政府修了一座人行索道桥,解决了大家出行难的问题;还办起了学校,让当地的孩子们都有学上。至今,山石屏培养出了6个大学生、1个硕士研究生,还有年轻人毕业后考上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成了我的同行。
2013年洱源发生地震,疗养院受灾严重。感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灾后重建时村民们全部搬进新居,疗养院也更名为山石屏村,彻底摘掉了“麻风院”的帽子。这些年来,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了山石屏村,先后有300多位志愿者驻村帮助村民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2017年退休后,我坚持退休不退岗,还在村里工作,照顾护理老人,陪他们晒晒太阳、聊聊天,领着村民修蓄水池、种核桃、养家禽。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山石屏村一天比一天好,如期实现脱贫、迈入小康生活。每当看到山石屏村杨柳依依、花果飘香,整齐划一的民居和罗坪山相映成趣,我就觉得一切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幸福来之不易,山石屏从“麻风院”变为“幸福村”的历史不能遗忘。2019年7月,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在山石屏村落成。建这个博物馆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记录这个村60多年来的变迁史。
这次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大会报告,我感到特别振奋。回去后,我要按照报告中强调的“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团结带领村民继续奋斗,照顾护理好麻风康复者,建设好管理好教育基地、麻风历史博物馆,努力建成铭记党恩、永跟党走的文明富强村。
普玉忠代表:
把边境线守护好 把小康村建设好
我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金水河镇隔界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守边员。能够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我倍感光荣和自豪,更深知责任重大。许多乡亲知道我要来北京参加党代会,特意嘱托我一定把他们对党的感恩、热爱之情带到首都。
“隔界村”顾名思义,是抵边行政村,村民家距离界碑最近的不足百米。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嘱咐大家“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这成为了我在基层开展工作的准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村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高质量推进产业兴、环境美、党建强、边疆稳4类10个子项目建设,统一规划住房风貌、开凿河渠、打造景观,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全面提升“颜值”,展现“国门风采”。同时,努力把堡垒建强、把网格织密、把设施完善,切实筑牢“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铜墙铁壁,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工作,坚决守护好祖国每一寸神圣土地,维护好边民富、边境美、边防固的工作大局。
这次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他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让我们既深受鼓舞,又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大会结束回到家乡后,我一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最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党履好职、为民办好事,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一如既往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力以赴建设好我们的边境小康村,担当好美丽家园建设者、民族团结促进者、神圣国土守护者,万众一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雷晓华代表:
争当共同富裕的排头兵
我是来自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基层乡镇畲族代表雷晓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把景宁作为县级调研的第一站,并作出了“生态的优势不能丢”“畲乡的特色要把它充分展示出来”等重要指示。
这些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遵循,立足生态和文化两大优势,守住红色根脉,大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以党建引领“红绿融合”发展,推动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我们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培育苔藓产业,并以红带绿、以绿托红,走出了一条偏远乡镇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整合全乡资金,以“建基地就是建设村庄,建村庄就是创建红色旅游景区”的理念,将毛垟乡各村的红色资源串珠成链,抱团发展,成功创建市级红色教育基地,几年里吸引了80万余名游客,旅游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昔日的“空心村”成了“红色旅游村”。毛垟以红色旅游赋能全面小康的经验做法,被纳入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浙江样本。
乡村振兴,关键还看自身造血。2018年,我利用挂职平台,引进了一家科技公司发展苔藓产业。记得刚发展苔藓产业的时候,许多村民跑来问我:“书记,别的地方组织党员拔草,您要组织我们种草?”从不理解到支持,从党员带头到全村发展,如今,我们不仅开办起技能培训“共富学堂”,还组建了老年苔藓种植队、妇女文创产品加工队、青年苔藓绿化队,建起了浙闽最大的智能化苔藓育苗基地,形成集苔藓育苗、种植、文创产品制作销售、绿化工程于一体的苔藓产业链,全乡一半以上的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我将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报告精神上来,团结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浙江省“两个先行”目标,以党建引领“红旅融合”发展,争当共同富裕的排头兵。
李娜倮代表:
快乐拉祜歌唱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我是来自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党代表李娜倮。能够参加党的二十大,我深感荣幸,心情特别激动。尤其是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作的报告,让我倍感振奋,也深知重任在肩。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之一。2020年,拉祜族作为云南省11个“直过民族”之一实现“一步跨千年”,过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生活。我所在的老达保村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村里保留了传统民居风格,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换代,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寨。拉祜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为找准乡村旅游的路子,我们把村民组织起来给游客表演节目,依托歌舞演艺带动乡村振兴。村里人气旺了,农家乐、民宿客栈也都蓬勃发展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拉祜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这10年来我们坚持保护传承、创新交融,使特色歌舞文化成为老达保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如今,乡亲们不仅端稳了乡村旅游这个“金饭碗”,也让国内外游客认识了老达保,了解了拉祜族,领略了澜沧江畔的美丽风光。
回到家乡后,我一定原原本本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回澜沧江畔的村村寨寨,传递给边疆各族群众,进一步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积极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贡献边疆力量。
韦子涵代表:
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贡献力量
我是来自贵州省的党代表,也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镇长韦子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报告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都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40万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脱贫”。水乡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大家都衷心拥护党中央、衷心感恩习近平总书记。
作为一名党的二十大代表,我倍感光荣,也更觉使命在肩。今后,我要充分发挥党代表和基层干部作用,积极引导家乡各族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时代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黔南州建设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贡献力量。
持续坚持发展为要。充分利用九阡酒和森林资源发展,实现工业大突破;充分利用水族马尾绣、水书、剪纸、苗族蜡染、布依族土布等特色文化,大力发展以非遗为主导的特色轻工业,把“非遗产品”变成“销售商品”,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持续坚持民生为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放在首要位置,做好产业、就业两篇大文章。用好广州市黄埔区对口帮扶资源,发挥好三都在广州和上海稳岗就业服务中心作用,解决输出型就业增收;通过培育服务企业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解决就近就业增收。
持续坚持文化为根。持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用活省级专项资金,大力实施中华文化进校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物古迹的保护。通过端午节、卯节、“龙王节”“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凝聚思想共识。
持续坚持和谐为本。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开展陈规陋习专项治理行动,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持续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通过大力宣传全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吸引更多各族群众自觉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来,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志秀代表:
让各族群众享受到普惠均等 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我是来自青海省的党代表,也是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自古以来,青海各族人民血脉相连、守望相助。我的家乡贵德县生活着汉族、土族和回族等多个民族,各族群众在这里和睦相处、携手并肩、共同奋斗。我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读书期间一直受益于国家的教育惠民政策,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法官。
党培养了我,家乡养育了我。我熟悉青海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善于用各族群众更易接受的思维和方式去投入工作。人民法院是群众感受公平正义最近的地方,我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当事人阐述法律知识,用最便捷高效的方式为当事人解决问题。20多年来,我办理的众多案件都能做到案结事了,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每一起案件都力求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
青海幅员辽阔,很多法院辖区面积大,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分散、路途遥远,参加诉讼交通不便。近年来,青海法院形成以巡回审判为中心的审判网格,为边远地区各族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因地制宜大力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实现了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线上诉讼服务全覆盖,走出了一条青海特色的司法便民利民服务之路,让各族群众享受到“法院就在身边”的便捷司法服务。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从青藏高原来到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参加这一举世瞩目的盛会,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我将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向党中央汇报基层人民法院十年来的巨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希望能通过自身努力,让各族群众为诉讼少付出一些成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