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向着民族伟大复兴迈进的,有着14亿多人口的中华民族,向世界呼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语出《礼记·中庸》。这句中国经典,传承着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讲了几千年;展现着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守正创新,要管一万年。
和而不同与“天下大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如此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髓,就是“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斯为美”“最为贵”之道,正是这个“和”,“和而不同”之“和”。
▲甲骨文的“和”字。(图片来源:国学大师网)
“和而不同”是基于事物的多样性才具有创造力。差异性和多样性,就是造就整体性和共同性的力量。只有融合多样性,才能够产生出新的东西。“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将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并使之平衡,才能“和”。如果说将不同的东西统合起来就是“共同”,那么“共同”与“同”的内涵就是有区别的,即“共同”是多因素的“和”,而“同”只是单一性质的事物。《国语·郑语》有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意思是:和谐确实能够产生新事物,但一味求同并不能够持续发展。只是一种声音就谈不上动听,只是一种颜色就谈不上美丽,只是一种味道就不能成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因而,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万物并育、大道并行。只有“和而不同”,才能最广泛地凝聚和发挥一切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凝聚用之不竭的巨大活力、提供取之不尽的强大动力。
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和而不同乃万物之道。
和而不同这个哲学概念十分深刻又随处可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古写的篆文“比”字,象形两个人完全一样,只跟与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不是君子。中华文化是君子文化,提倡“君子坦荡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篆文“比”字。(图片来源:汉典网)
人类现代化呼唤的时代精神,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这种重铸,既应该突出主导、主流,也应该强调和谐、合作,应该“和而不同”,避免“同则不继”;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孰去孰留不能简单化。现实往往是“江南三月,杂花生树”,并非谁最美,谁就居于“至善至美”之不二法门;谁最“精”,其他的就皆在“去粗”之列;谁要存,就必争夺主位、排斥异端;谁有影响,就不断膨胀,甚至走向极端;谁最霸道,就可以确立和裁定“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的“规则”。
和而不同与“文化自信”
和而不同也并非一味安弱守雌甚至畏惧强暴。它以“文化自信”的大气,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2022年10月12日,美国白宫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这是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其中竟然粗暴地妄称“中国是唯一一个既有重塑国际秩序的意图,又有日益增强的推进这一目标的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实力的竞争者”,“对国际和平与稳定构成了挑战”。美国从维护其霸权的逻辑和视角出发,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总不放心,对中国实力的日益增强尤其紧张,摆出一付要死心塌地“对着干”,以强暴行径对付中国的架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个“国家安全战略”实无“战略”可言,只能越来越导致美国的“国家不安全”,也代表不了美国人民。
的确,中华民族正在势不可挡地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我们明确地告诉世界也告诉美国,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代化,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现代化。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奉行“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和对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维不同,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而不同”早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扩张胁迫、称王称霸的基因。恰恰相反,“好战必亡”“国霸必衰”是中国人民信奉的箴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从未主动挑起过一次冲突,从未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从未发动过一场代理人战争,从未参加过任何一个军事集团,是全世界和平记录最好的大国。我们将坚持和平发展写入执政党党章,也是世界上唯一将和平发展写进宪法的大国。中国坚持不称霸、不扩张、不胁迫、不谋求势力范围,与各国和平共处,无疑是对全球战略稳定的重大贡献。当代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为了说服谁、取悦谁、安慰谁,而是基于自己的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基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出的正确抉择。中国人民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也崇尚正义、不畏强暴。以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精神,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和坚强的战略实力,去争取和维护和平。
和而不同与文化“守正”
中国人民历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洗礼,既自信自立,又谦逊包容。我们将沿着自主选择的道路和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走得更稳、走得更好。同时,我们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会更加看重“和而不同、众缘和合”,会更加努力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突出的特征是充满不确定性。世界处在大变革的时代,动荡几乎涉及各个领域,构成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全世界还在继续与疫情抗争;全球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当前地缘政治紧张,正处于冷战结束后的危机聚焦时段;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协调的不确定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单边主义措施;全球治理体系调整存在不确定性——二战后形成的全球治理体系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病,深陷全球治理“赤字”……
在诸多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就是以“和而不同”来“守正”。以往,决定国际秩序的主要因素是大国主导,甚至是霸权;如今,基于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国际关系范式正在走向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新秩序。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基础上的“共享的未来”。以中国倡议的“共享的未来”为引领,构建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必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和平与稳定。可以说,“和而不同”之道蕴含着适用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和而不同与文化“创新”
纵览世界近代史,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的崛起,与“走和平发展道路”似乎难免冲突,“修昔底德陷阱”似乎言之有理。究其原因,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前奏曲。但随着这个前奏曲的变奏,随着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延伸,不和谐的“现代性”噪音不断扩大,世界在变成一架“发疯的钢琴”。近代西方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到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来掠夺资源、薅取羊毛。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也埋下了它与世界其他部分的仇恨。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如果大家都心为物欲,连人类共同价值的底线都不遵守,世界如何和平安宁,发展又如何协调持续?
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新时代对人本主义的呼唤,需要对传统人本精神的继承吸收,发扬其积极成果,又革故鼎新。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多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虽然催生了迅猛发展的经济,但也造就了极端膨胀的个人。当西方文明以霸权的形式推行其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西方文明过分强调物质、商业和市场利益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潮流,就是新文明复兴;这种新型关系的旗帜,就是新人文主义;这种新型关系的哲学,就是和而不同。
以“和而不同”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是富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中国是一个“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阔步前行,要使冷战思维成为历史,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也为中华民族赢得和延长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
结语
中华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骨子里和血液中,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其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秘诀,皆因有和而不同之“同”、合作共赢之“合”、美美与共之“共”。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是中国建构同心圆的共识基础;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是中国调动积极性的情感纽带;允执厥中的中道精神,是中国包容各种力量的方法原则;得道多助的政治理念,是中国汇聚人心力量的精神底色。昔称“紫气东来”,今有“和气东来”;人叹“文明冲突”,我有“和风西送”。“东来”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生长、凝聚的自强不息、和实生物之“和气”;“西送”的,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呼唤、弘扬的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的“和风”。
上世纪四十年代,冯友兰撰写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云:“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的碑文。(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图史1898-2008》)
何为“亘古亘今,亦新亦旧”?为何“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就是,以和而不同奠定天下大道的文化底蕴——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守正创新。
作者简介:
叶小文,宗教学博士,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主要著作有《多视角看社会问题》《化对抗为对话》《把中国宗教的真实情况告诉美国人民》《从心开始的脚步》《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宗教七日谈》《中国破解宗教问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小文百篇》《小文三百篇》《望海楼札记》《做“四有”县委书记》《文明的复兴与对话》等。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作者: 叶小文
编辑: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