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作为文人日常书写工具自然是最重要的存在。我国最早的毛笔,大约出现在三千年以前。在秦朝之前,毛笔叫作“聿”、“不律”等,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才有了“笔”这个名称。蒙恬奉命对手笔进行了集中生产和改良,所以有秦大将蒙恬造笔之说。
在典籍的记载上,庄子曾描写过画史的“舐笔和墨”,孔子作《春秋》有“绝笔于获麟”“笔则笔,削则削”,《诗经》上有“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毛笔作为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北齐杨子华绘(宋摹本)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此卷所绘内容为北齐天宝七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校勘内府所藏图书的历史事件。图中共描绘三组人物。
北齐校书图卷(局部)
左边有一个中心人物,他方脸宽额,满脸胡须,身着浅红衣袍,脚穿黑靴,坐于凳上,右手执笔,左手扶着书卷,好像是在给他面前文士批阅指点,而文士则弯着腰恭敬地手展书卷等待。在文士左边有一人拿着笔似在苦苦冥思。
秦汉时期,在纸还没有发明以前,竹简、木牍、帛书等都是用毛笔书写的,所以这时的毛笔,笔头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和偏前的部分略粗。
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属于战国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毛笔和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毛笔。左家公山出土毛笔,笔杆一端劈成数片夹住笔毫,外面用丝线缠绕,再涂漆固定;包山出土毛笔比左家公山出土毛笔制作有了改进,包山出土毛笔在笔杆的一端挖出空腔,将笔毫束成有笔尖的笔头,用漆固定在空腔中,解决了笔头的固定问题。后世毛笔的制作基本沿用把笔头固定在空腔中这一方法。
这些实物的发现,确凿无疑的说明,至少早在战国时代,就已有了毛笔。
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毛笔(战国)
后来,随着汉代造纸术的发明,竹简慢慢退出,毛笔为适应新的书写习惯,制作工艺也进一步调整改善。东汉蔡邕的《笔赋》是最早关于制笔的记述,里面概述了选毫、削管、束锋等毛笔制作步骤。此时毛笔的笔头不仅用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制笔工艺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东汉的书法艺术也发展到辉煌灿烂的时代。
1931年,由徐炳昶和斯文·赫定(Sven Hedin)率领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蒙古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之穆兜倍而近地方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居延笔”。这支早期毛笔是一支无心笔,笔杆切成四分把笔毛夹在中间,并无其他处理。不过它用到了兔,狼,羊三种毛料。此笔在北平期间马衡对此笔进行了研究,马衡先生断言:居延笔毫端呈白色者,必羊毫之被也。硬毫做柱,软毫为披,足以证明汉代对于毛料软硬搭配来制作兼毫笔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
左: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
右:考查团员在西直门火车站前与送行人员留影(1927)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著名的科考团体。它是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联合组成的西北科学考查团,在1927年至1935年对中国西北4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了科学考察,参与其中的中外科学家先后有44名之多,涉及的学科,有地质、地磁、天文、气象、人类、考古、民俗等诸多领域。他们在气象观测、地质古生物调查、考古学和民族学等诸多学科取得的丰硕成果。
居延汉笔
图:台湾“中央研究院”
贝格曼《考古探险笔记》所附线描图
《考古探险笔记》1945年版封面及内文
三国两晋南北朝,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的相继兴盛,尤其造纸技术的发展,对毛笔影响较大。竹简慢慢退出书写舞台,毛笔制作工艺便相应作了许多调整与改善,以适应新的书写材料。继汉张芝制笔以后,不少书家们参与制笔,促进了毛笔的进步,并出现了制笔的专著。韦诞擅长制笔,他用兔毫为笔柱,以青羊毫为笔披。“用张芗笔、左伯纸,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尽径丈之势,方寸千言。”据载,晋王羲之著有《笔经》,王羲之常自制笔,而且极佳,以青羊毫杂兔毛为柱,用优质羊毫裹在柱外为笔披。王羲之主张笔管必须轻便,反对汉代以来以琉璃、象牙、金属等作为笔管过度装饰的现象。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 冯承素摹本)
唐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唐人对书法非常重视,设立了“书学”,作为六种最高学府中的一种,也把书法规定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书画的提倡与发展,自然促进了制笔业的发展。
在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市一带)已形成制笔中心,在我国制笔史上首次出现了专业产地。唐代的笔,以兔毫为主,大多出自宣州。选料精细,质量高超,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现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的。这说明唐代笔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宣笔中,按照品类又可细分出散卓笔、鸡距笔等款式。
左图:第五、六号缠纸唐笔
第五号缠纸笔(局部)
图:日本奈良正仓院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十七只圣武天皇遗留下来的缠纸有心笔。这也是唐代缠纸工艺留存的仅剩几只实物,弥足珍贵。由于正仓院的十七支缠纸笔全是在使用之后保存的,有的还带有墨汁,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磨损,加上这一千多年来的岁月侵袭,所以整体保存情况并不是很好。甚至有的笔毛已经丧失殆尽了。但它们的结构几乎一致,都是采取卷心法。
唐代缠纸笔的显微照片,放大12.8倍,图:日本奈良正仓院
苇杆毛笔(唐)新疆博物馆藏
笔通长16厘米,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
进入宋代以后,人们由席地据几而改为高案坐姿,由单钩斜执笔改为双钩五指正执笔,这无形中影响了书写工具的改变,宋代制笔业有更大发展,笔的种类与制笔工艺各个方面都超过了前代,达到了新的水平。因为毛笔难以保存,因而今天存世的宋代毛笔较少。
南宋毛笔,1978年江苏常州武进区村前蒋塘南宋墓出土,常州博物馆藏
笔为狼毫笔头,笔套材质为芦杆,笔管接入端为丝织物包裹
到了元代,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浙江湖州一带所制的湖笔异军突起,以善琏镇为最,宣笔的显赫地位被湖笔代替,并为士林所爱,得朝廷赞赏,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
明代以后,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毛笔制作发展至鼎盛。此时根据书法、绘画的需要,出现了揸笔、斗笔、联笔、提笔等书写特大字的大型笔,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新品种。毛笔的制作不仅讲究实用,更注重工艺装饰,从质料到装饰花纹都有创新。
红漆描金夔凤纹管兼毫笔(明)图:故宫博物院
彩漆花卉紫毫笔(清乾隆)图:故宫博物院
彩漆管毛笔在明代最为盛行,多为龙凤纹饰。清代彩漆管笔装饰花卉图案,别具特色。
竹管兰亭真赏紫毫笔(清乾隆)图:故宫博物院
参考文献:
[1]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大事年表
[2] 王学雷“华夏第一笔”汉居延笔追踪记
[3] 汉居延笔与日本正仓院唐代毛笔调查
[4] 《中国古代简版综览》作者: (日)横田恭三著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大美科学微信公众号
编辑: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