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定居于此是机缘巧合,但是大家来了就不想走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区各民族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东外大街北社区(以下简称东外北社区)书记高明发的一席话,道出了这个大家庭幸福和谐的奥秘。
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汉、回、满、蒙古、朝鲜、黎、达斡尔、仡佬等12个民族的3310名常住居民在此安居。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系牢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纽带,成为京华大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首善经验。
曾经,由于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东外北社区邻里之间、市民之间会发生一些矛盾。“每天都会接到投诉。”这是摆在社区干部面前比较棘手的问题。
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位,直接关系到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东外北社区持续探索符合实际的民族工作机制。2011年,主要由各民族居民代表和负责民族工作的社工组成的“一家亲”民族融合会正式创建,成为开展社区民族工作的有力抓手。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困扰社区多年的难题一件件得到妥善解决。
“大家坐到一起,有话好好说,什么事情都好商量。”“一家亲”民族融合会会长桂岩坚定地说。
这些年来,东外北社区始终将民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了党建引领促团结的民族工作机制,创新形成了网格化民族工作管理服务格局。
“今天想吃什么?我去菜市场,顺道给您带!”“大姐,药快吃完了吧?我帮您买去!”……75岁高龄的赵欣然阿姨精神矍铄、腿脚利落,是社区里有名的“热心肠”。
东外北社区部分居民、党员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东外北社区老龄人口多,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托、老有所乐,社区组建了“同心圆”志愿服务队,为不方便出行的老人提供买菜、陪伴、助医等服务。服务队目前共有28位志愿者,赵欣然阿姨就是其中一员。
邻里守望心连心,社区和谐一家亲。“同心圆”志愿服务队是东外北社区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找准与各族居民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的成功探索,广受好评。
前些年,居住在察慈小区8号楼的老人脱淑香身体状况欠佳,需要经常使用轮椅出行。然而,楼门口的坡道因为拐弯角度设计不合理,导致推行轮椅非常困难。楼门长温保华知道后,经过多方联系、做工作,物业重新改造坡道,最终解决了老人的出行难题。
最近几年,东外北社区各族居民争当防疫志愿者,主动参与社区值守、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工作。有居家隔离的人员,周边邻里帮忙看护,但凡有“风吹草动”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告,大家亲切地称志愿者为疫情防控“哨兵”。
今年,秉持为自家人办自家事的态度,东外北社区设立了24小时在线服务和维权热线,真正做到了问题有人发现,困难有人帮助,忧愁有人关心。
东外北社区紧邻东直门立体交通枢纽,东临使馆区,人员流动大。一份流动人口联络站服务记录表里,记录着社区为流动人口疏危解困的暖民心行动。来自内蒙古、云南、四川、湖北、黑龙江等地的许多少数民族同胞,都在这里感受到过雪中送炭般的温暖。
涓涓细流汇成海,桩桩好事暖人心。东外北社区的故事足够具体,足够美好。
草原蒙古包炊烟袅袅,新疆姑娘踮着脚尖跳起了舞……东外北社区察慈小区步道墙上的民族文化浮雕吸引了众多居民和行人驻足观看。浮雕墙以“民族团结 和谐共荣”为主题,自2016年建成以来,一直是社区的文化地标,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
为了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加鲜活,东外北社区结合社区工作实践,时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民族工作走深走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民族知识大讲堂等活动,已成为社区的常态化活动。专家学者讲解民族政策,老党员讲述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故事,观看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片……一项项形式鲜活、内容丰富的活动亮点纷呈,走进了居民们的生活日常。
不止如此,每年5月,东外北社区都会举办民族大联欢活动,组织各族居民制作特色食物、手工艺品。每逢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艺表演、娱乐游戏、知识问答等活动更是轮番上演,把民族团结的氛围搞得浓浓的。
居民池先勋、赵泰锦夫妇在退休前是文艺工作者,擅长歌舞。退休后夫妻二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自告奋勇担任社区文化活动顾问。“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我们在社区生活多年,理应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所长,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他们说。
东城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东城区五星级党组织……东外北社区获得的每一项荣誉,都是社区各族居民团结一心、共建美丽家园的结晶。
东外北社区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
本刊记者 张伟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1期
编辑:韩东峻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