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民族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资源涵养区,要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民族团结、富民强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公园建设是国之大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自2015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开展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南山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国家公园建设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民族地区应以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抓手,积极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民族地区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64%,作为我国“两屏三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聚居区与边境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脱贫地区高度重合的特点。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精华部分的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既是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同时又大都位于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是,相比沿海发达地区,民族地区无论是发展总量还是质量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21年,民族地区GDP总量为11.8万亿元,占全国10.3%——而民族地区蕴藏的丰富生态产品资源和产品,相当一部分无法变现并体现在GDP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民族地区发展时,多次强调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科学定位民族地区在全面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任务,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有效统筹好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是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民族地区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政治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公园发展相辅相成
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历史悠久,在文化历史传承中实现了生态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的生态文化产业,有效促进了生态价值的转化。民族地区将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公园发展有机结合,既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也很好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乡土社会,具有地方性的村规民约、习俗禁忌和习惯法作为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补充,在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保护自然生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数千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保障。例如,广西百色市实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加强生态文化宣教的同时,也推动了其传承与保护。
在全国生态文明统筹建设中,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示范效应。推动民族地区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既是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体现,也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国家公园为抓手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制定完善差别化区域政策措施,促进经济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提高环境和人居质量,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需要从生态资源挖掘生态产品,构建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机制、创新转化模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民生问题改善的共赢局面,进而促进国家公园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
一是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全民参与保护、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公园绿色治理模式。作为国家公园利益伙伴的园内各族居民,因其人数较多,不可能通过移民的方式全部迁出,但是能够而且必须成为国家公园传统文化展示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现阶段主要借助保护协议等方式,以强化引导、实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参与管理等为突破口,形成以绿色发展利益转化机制为核心、以保护绩效可计量为特征的治理模式。
二是坚持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统筹推进民族地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以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生态安全等为根本前提,合理利用民族地区国家公园的资源禀赋,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巩固区域内特色产业优势地位,加快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等。在推进民族地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进程中,应重视国家公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展示交流的平台作用,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实现生态富民。
三是坚持统筹规划,分区分类、差异发展。不同的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目标定位和环境保护标准,要在充分考察、识别地域条件差异的基础上,明确适合不同国家公园等自然地类型的生态友好型产业清单,对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园区内外产业进行统一规划、总体布局,这对于民族地区内国家公园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是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实现民族地区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创新,探索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康养中心、生态增收产业开发模式、互联网生态产品推广项目等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五是品牌先导,率先实现民族地区旅游增值。民族地区与国家公园门户社区往往融合在一起,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家公园的品牌价值。特别是国家公园的名称具有显著的品牌标识,比保护区等名称更具吸引力,更能够释放生态红利、助力地方品牌建设。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门户社区就实现了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既实现了国家公园的品牌生产和销售特色产品的融合,也实现了国家公园与科普教育、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生物科技等新型产业同频发展。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借助国家公园的品牌价值,实现“资源—产品—商品”的全程再造,实现旅游业态增值,助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此文为中国节能集团生态产品研究发展中心委托民族团结杂志社“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研究和对策建议”课题研究成果摘要)
作者:吴迪 秦建国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2期
责编:牛志男 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