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巴县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东部、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藏语意为“雪山附近的村庄”。这里孕育了一支英雄部队,驻守于此的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岗巴边防营被中央军委授予“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这里也是孔繁森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是孔繁森精神的重要发源地。还是在这里,“最美拥军人物”确吉接过母亲“爱国拥军模范”拉吉的接力棒,被当地驻军官兵亲切地称为“雪山上的拥军阿妈啦”。
今年9月,确吉荣获首次由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光荣称号。“非常荣幸获得这么大的荣誉,”62岁的确吉激动地对记者说。在表彰大会上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时,确吉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回到家乡后,确吉深入全市18个区县宣讲大会精神,决心和各族干部群众一道,把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
“金珠玛米”的鱼水情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的春风吹遍雪域高原,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拉吉一家也开始了新生活。
上世纪60年代,卫国戍边的“金珠玛米”(藏语,意为“解放军”)进驻岗巴县后,经常给当地乡亲们送医送药、访贫问苦。确吉母亲一家人把驻扎在村庄旁的连队官兵当成亲人一样对待,给他们打酥油茶,还主动随队巡逻当向导。冬天官兵们用水困难,拉吉还发动村民组成背水小队,背来“拥军水”……
一个冬夜,昌龙乡驻地部队播放电影,拉吉和当时在乡里蹲点的孔繁森同志主动协助部队站岗巡逻。“我也是一个兵呢,一个合格的民兵,我也要为保卫国家出点力量。”拉吉朴实地说道。
“格热书记并阿佳啦(“阿佳啦”藏语意为“大姐”)……你们这几年对革命、对部队是有贡献的……我一生中也忘不了你们老两口。”曾任岗巴县委副书记、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在给格热、拉吉夫妇写的亲笔信中如是说。
曾经,确吉的母亲拉吉老阿妈突发心脏病,危急时刻,驻地部队的医生及时赶来给拉吉救治,保住了性命。后来拉吉老人病危,临终前,对女儿只有一个要求:传承爱国拥军光荣传统。牢记妈妈的嘱托,确吉接续踏上了拥军路。拥军爱军既是母亲的身教言传,更是确吉发自内心的情感使然。
“最美格桑花”的拥军情
确吉所在的昌龙乡,藏语意为“冷风处”,海拔高,天寒风大。“战士们穿得暖不暖?吃得好不好?”这么多年来,确吉心中始终牵挂着驻地官兵的冷暖。
平时,确吉常常到部队看望官兵,慰问入伍新兵、老兵退伍,还邀请官兵到自家吃饭。每逢节日期间,驻地官兵都会邀请确吉为大家讲述爱国拥军故事。官兵举行新婚典礼时,还点名邀请她做主婚人。
2017年深秋,部队紧急运送一批物资到前沿阵地。凌晨时分,当车队开到边境高海拔地带时,突遇暴风雪,车辆无法继续通行。时任乃村村委会副主任的确吉得知部队急需救援,立即与乡里取得联系,并组织村民连夜赶着马车、开着摩托车和汽车等前往援助。高寒缺氧,风雪交织,官兵和当地群众共同奋战20多个小时,顺利完成了紧急抢运物资任务。
为保障边境一线部队物资的供给,确吉带头将自家土豆、羊肉等生活物资送到一线部队。同时,她还组织全村妇女为官兵编制羊毛手套、羊毛护膝等保暖品。有一次,她又拿出上万元积蓄,购买了50双手套、100双袜子以及食饮品,亲自送到执勤官兵手中。
“我们就是子弟兵的‘大后方’”“国防是大家的事”,确吉和乡亲们的话真实而诚恳。“待兵如子,视连如家”,驻地部队为确吉送去了镌刻着这八个金灿灿大字的锦旗。
数十年如一日,确吉始终保持着爱国拥军模范的优良传统。在她的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爱国拥军热潮,并在全县乃至全区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军民鱼水情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永远绽放在雪山之巅。尽管驻地官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军民团结的情谊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2023年,61岁的确吉不顾年迈体弱,顶风冒雪,翻过冰山雪岭,前往观察哨所看望慰问边防官兵。曾经用碎石垒成的“地窝子”早已变成了保温营房,她给各族官兵献上洁白的哈达,递上暖热的奶茶,送上亲切的问候和嘱托。今年“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确吉又前往岗巴营等开展慰问。
近年来,确吉每次去部队走访慰问,都带着女儿德吉一起,希望将拥军“接力棒”传递到女儿手中。作为确吉家拥军第三代传承人,德吉学习姥姥和妈妈的双拥精神,努力将拥军工作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续写着爱国拥军佳话。
“我也经常跟妈妈一起去部队慰问,给妈妈当‘翻译’。今后,我也要像妈妈一样,为爱国拥军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确吉的儿子巴桑说。
拉吉、确吉、德吉一家三代模范始终坚守爱国拥军、军民一家亲的铮铮誓言,无愧为“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0期
文:本刊记者 牛志男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