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独龙族整族脱贫,是中国消除千年贫困的一个缩影。摄影师杨学飞在过去十数年间曾五进独龙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这些影像在时间的纵向轴上形成了鲜明和强烈的对比,对独龙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家庭里所实现的巨大历史跨越留存了真实客观的影像档案。
“直过民族”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未经民主改革,由原始社会末期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作为直过民族实现了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关系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跨越。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地形陡峭,交通不便等原因,独龙江地区综合发展缓慢,贫困度深,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穷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独龙族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举全社会之力精准扶贫的政策下,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独龙族迎来了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掀开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之页。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创造了独龙族全面进步和发展的奇迹。
▲独龙江穿越原始森林。
独龙族,因居住在独龙江流域而得名,目前有6000多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2010年起,云南省政府举全社会之力帮扶独龙江地区,精准扶贫,多方联动,上下合力,制定了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的政策,启动了“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六大工程。新时代,独龙族整族脱贫,正向小康生活的美好目标大踏步迈进。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的紧张行程中,特地抽出时间,将7位独龙族干部群众专程接到昆明见面。“建一套新房多少钱?”“原来出山要多长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对独龙族的生活情况细问详察,寄语频频。
2018年,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当地群众委托乡党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喜讯。
实现愿望搬新房
历史上,独龙族经历过巢居、穴居、树居。在较长历史时期内过着屋不挡雨,衣不遮体,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发展,独龙族在沿江平地处或在稍开阔的坡地上建起了简陋的住房,个别房屋仅靠一条山路垂直上下,独门独户建盖于山顶。
▲密林中独家独户木垒房,用圆木围挡以防潮防霉防野兽。
▲独龙族传统住房有木垒房和篾笆房,独木梯用一根圆木凿出一个个台阶。
▲由于峡谷里雨天连绵,很多独龙族木垒房外都泥泞难行。
▲独龙族传统房屋的门窗很小,传说这是因为历史上独龙江外的土司常来独龙族寨子里抢走姑娘,为防止强盗入室抢劫,所以木垒房的门窗修造很小。
▲木垒房里, 曾经的家——柜子、瓷杯和睡觉的地板。
▲文面是独龙族女妇的传统习俗。在一位文面妇女的家里,摄影师拍下了她和她当年的所有家当。
▲文面是独龙族在特有的自然生存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民俗文化。此图拍摄于2014年,画面上的可仍南松出生于1924年,是独龙族仅存世的十多位文面女中的一位。
实施精准脱贫以来,独龙族整体从山高处往平地搬迁,从独居处往集中地搬迁,从远的住处往离乡政府所在地近的地方搬迁,光照足、通风好,整齐排列的新房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独龙族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2015年摄影师到独龙江拍摄时,在一户已经搬迁了的独龙族人家里,发现木垒房里的木板墙上,挂着一串南红珠子,画着一颗心,上面的话表达了已经离开这里的主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望。
▲建盖新房以原先自然村落为单元,户户有居家,住户自主管理。(摄于2014年6月18日)
▲由政府出资为独龙族沿江建造的新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式样,以前的木垒房、篾笆房,被整齐排列的福利房取代。(摄于2013年10月15日)
▲排排新房坐落在独龙江畔,住房跨越式发展成为了现实。(摄于2013年10月16日)
▲政府为独龙族搬迁盖房时,不砍伐树木,不破坏水土,与自然环境协调和谐。(摄于2013年11月9日)
▲以中央财政支付统一建盖的与新房配置的厨房。(摄于2015年11月16日)
▲电水壶、电饭煲、电灶等进入独龙族人的日常生活,生活开始电气化。(摄于2015年11月15日)
▲新房上插着红旗,挂着灯笼,独龙族人迎来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摄于2015年11月15日)
彩虹桥连通致富路
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当地政府着重消除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素质等“瓶颈”问题,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赶上周边地区,告别“与世隔绝”状态,构建特色产业体系,迈上了跨越式发展轨道。
▲溜索是历史上独龙江古老的渡江工具。将碗口粗的竹缆系于两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带或绳索系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俗称“溜壳子”,借倾斜之势滑越渡河。溜索除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
▲过去,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独木桥,已难以保障过江人的安全。
▲过去很长时期以来,独龙江上多是用竹子和铁丝编织的桥。上图是独龙族妇女孟珍芳等人正在过江。
▲为了实现精准扶贫,当地政府加大了对交通设施的投入,上图是村民们在为建造中的钢桥砌筑桥墩护桥。(摄于2016年11月20日)
▲2018年10月20日,新建的斯拉洛大桥即将通车。
▲2019年11月25日,孔当村腊配小组。村口的一座大桥正在架设中。
▲来独龙江的旅行者越来越多,独龙族年青人开始搞起了客运。(摄于2016年11月20日)
▲新落成的彩虹桥,取自独龙族独龙毯的代表性色彩。(摄于2018年10月19日)
▲在最好地段建最好的是学校。(摄于2015年11月15日)
▲独龙江移动通讯基站开建时的情景。(摄于2014年6月17日)
▲独龙江水电站厂房基础开始浇筑。(摄于2014年6月17日)
▲清理上游冲下来的沙石,保护好独龙江。(摄于2016年11月20日)
▲从独龙江乡政府往南线走的一座桥上印着八个鲜红的大字,表达了独龙族同胞的心声(摄于2013年10月15日)
发展特色产业奔向新生活
政府出资为独龙族人建设了福利房,通电、通水、通路、通话,极大改善了交通出行条件,结束了过去每年封山半年的历史,独龙江地区走得出去进得来,人员开始流动。同时根据当地实际,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独龙族人放下拿起锄头和牧鞭,种植名贵中药和草果等香料,蓄养牛、羊、猪、鸡等,架蜂箱收蜂蜜,织龙毯,开面包车,接游客……独龙族人开始走向全新的生活。
▲住上福利房,加上交通出行条件的改善,独龙族人开始走向全新的生活。(摄于2016年11月21日)
▲移民下山的独龙族人积极发展农业,实现了就近开展劳动生产。(摄于2014年6月17日)
▲一家人在刨地准备种玉米。(摄于2013年11月9日)
▲一家人在整理竹子为豆角立杆爬藤。(摄于2014年6月20日)
▲女人们在拔秧、栽秧。(摄于2014年6月17日)
▲在荒山里砍草垦地种菜,自带干粮吃午饭。(摄于2013年11月9日)
▲发展特色旅游,独龙毯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如今,一条五彩斑斓的手工独龙毯价值3000多元,深受游客喜爱。(摄于2015年11月16日)
▲草果是脱贫攻坚中独龙族的优势产业。独龙族种植的草果深受外界欢迎,草果交易装车运出独龙江。(摄于2015年11月14日)
▲在独龙江良好的生态环境里养殖的羊,在市场里供不应求。(摄于2015年11月17日)
▲独龙牛具有品牌效应,一头独龙牛值8000多元。(摄于2015年11月15日)
▲一些独龙族家庭准备开办农家乐。(摄于2015年11月15日)
▲如今有的独龙族家庭已有能力购买私家车。(摄于2016年11月21日)
▲在自家的新房前喜笑颜开的文面女。(摄于2013年11月9日)
▲独龙族文面女迎来了崭新的生活。(摄于2016年11月21日)
(文中照片均由杨学飞摄影。其作品《独龙族住房变化》《即将消失的族印——独龙族文面女》先后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作者:胡彦龙
编辑: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