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华民族乃好客的民族,几千年的待客实践,成就了一套完整的待客礼仪。这些礼仪不仅协调着客人与主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世间带来几分双向奔赴的美好。我国古代待客礼仪是如何产生的?在古代礼仪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如何践行,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呢?就此问题,“道中华”邀请西南民族大学李如嘉副教授为大家解读。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记者:请您谈谈我国古代有哪些礼仪?待客礼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李如嘉:要了解我国的礼仪,儒家经典的《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称之为五礼。
待客礼其实并不是“五礼”之中的某一礼,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宾礼”和“嘉礼”有着密切的关系。宾礼主要指的是诸侯朝见天子以及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的礼仪,其中强调君臣等级秩序的部分可称为“臣礼”,是“三礼”的核心内容;而强调诸侯之间平等交往的部分,可以称为“客礼”。嘉礼中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天子诸侯在重大祭祀活动结束之后,将献祭的肉赏赐给众人),贺庆之礼等礼中也都包含有客礼的因素。所以,客礼是融入在诸礼之中的。
▲古籍《周礼》。
客礼与表现等级关系的君臣之礼不同,它打破了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即客礼的主体与客体是平等的关系。从具体行为上看,君臣之礼最为重要的行为就是“趋拜”和“站立”。
“趋拜”就是小步快走上前进行跪拜,以示恭敬。当诸侯见到天子、下级见到上级、晚辈遇见长辈等情况下行此礼。趋拜之后的“站立”则是表达身份等级的另一种强表达。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影视剧里,下属被“赐座”是一件无尚荣耀的事,因为这会让客体与主体享有短暂平等的地位。
而客礼中,主人和客人以相互作揖、落座而谈的方式进行,表现出平等、尊敬的意象。在等级观念浓重的古代,客礼犹如一抹亮色,温润着中国人的内心,并影响至今。
记者:在我国古代,主人在接待客人时一般是怎样的流程?各环节有何讲究?
李如嘉:古代的待客流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内容包括:
1.准备:整理房间,备齐用品;主人及家人整饰衣着,提前等候。成语“扫榻以待”生动地展现了这个准备过程,就是在客人来之前,主人打扫好客人要坐的床榻,等待客人的到来。院子内也需要精心地洒扫,杜甫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就表达了主人在迎接重要客人时的重视。
▲中国传统的坐榻。
2.迎客:古人迎客的具体过程,《礼记·曲礼》记载十分清楚:“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但在日常操作中,被更高效率的迎客行为所取代。人来时主人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相迎;视客人的来向主人伸右手或左手请客人入内,手掌心向上斜对客人;若有他人在场,应予相互介绍,介绍顺序一般为先宾后主。
在迎接的整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影响后世的词汇:倒屣相迎、虚左以待、拥彗迎门、东道主、拂席、却行等等。“倒屣相迎”的故事则趣味十足:东汉献帝时,左中郎将蔡邕博学多闻,很受朝廷器重,家里经常高朋满座。有一天,蔡邕的仆人通报王粲来访。蔡邕迫不及待地出迎,竟然把鞋子穿倒了。当时众宾客皆讶异是什么人物会让蔡邕如此匆忙?原来竟是个年幼瘦弱的王粲,满屋子的人都觉得惊异。蔡邕说:“这位是王府公子,天赋异秉,我自叹不如。”后用此词表达,主人迎接客人时失态的高兴心情。
▲扶风云塘西周建筑群复原示意图。中庭里的两条道路,客人走西边,主人走东边,“东道主”一词也由此而来。宾阶即西阶,古时宾主相见,宾自西阶上,故称。阼阶则是东阶,主人所走的台阶。(图片来源:《夏商周考古学》)
3.待客:先请客人落座,主人后坐下;送上饮品或点心,顺序为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主动与客人交谈,做到话题有共鸣,目光有交流。李白在款待朋友时,“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的画面,让人动容。
▲陕西长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图片来源:《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壁画墓》)
饭中也会有各种活动助兴。行酒令广泛地调动宾客参与,使宴会气氛活跃。猜测枚数或颜色的猜枚令,随着节奏抛传信物的传递令,报数拍桌的拍七令,两人对猜的划拳令,抽筹行令的筹令,展现才华的文字令,以及射箭、投壶、掷骰等活动。
▲江苏镇江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出土龟负“论语玉烛”酒筹筒。酒筹所镌刻内容,上段选录《论语》文句,下段是饮酒对象、饮酒方法和饮酒数量。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请人伴十分”“出门如见大宾,劝主人五分”“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客五分”“后生可畏,少年处五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等。将孔子的《论语》运用到酒令当中,增加了饮酒的文化品味。(图片来源:镇江市博物馆)
饭后有如三国曹植“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的游玩活动,以践行“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的养生方。也有白居易“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声乐欣赏等等,形式多样。
4.送客:送客是待客礼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起席送客时要待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并合乎情理地表达挽留之意和感谢之情;送客必须送出门,同时应挥手致意,目送客人远去。古代车马为行,山川阻隔,再见很难,送行是情感最后的集中表达。既有“西峰带晓月,十里犹相送”的长送;也有“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短送。既有“劝君更尽一杯酒”的豪气,又有“挥手泪沾巾”的温情。
▲送客。古人送客,陆上一般送至长亭、驿站、关隘,水路送至桥、浦等地。(图片来源:搜狐网)
记者:现代的接待礼仪是从古代的待客礼仪继承发展而来吗?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李如嘉:孟子曾说“恭敬之心,礼也”,所以接待礼仪的核心是要体现出交往双方的“敬意”,这一礼的本质思想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敬”字有“敬畏”“敬重”“尊敬”三重含义。有敬畏之心,才有敬重之情;有敬重之情,才有尊敬之行。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十分有限,对变幻无常的自然现象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认识不足,更无法随意掌控,便产生了敬畏之心。而在众多的现象、关系中,与人类自身最为密切的部分(如天、地、祖先、鬼神),被人们重点关注,进而产生了敬重之情,进行祭祀。随着人们认知和技术能力的提高,祭祀活动逐渐转变为带有尊敬意味的民俗。
▲陕西杨凌举行“农神后稷祭祀祈福暨农耕文化传承大典”。(图片来源:搜狐网)
在具体接待礼仪的体现形式上,现代接待礼仪与古代接待礼仪则存在很大的区别。除了如作揖、鞠躬等少数的古代礼仪至今还在使用外,大多数程式繁杂、尊卑明显的古代礼仪已经被简洁、平等、高效的现代礼仪所取代。
▲现代接待礼仪。(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接待客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接待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环节和礼仪呢?
李如嘉:我们日常的接待活动种类多样,如公务接待、商务接待、朋友接待等,每一种都有自己的接待环节和礼仪。但无论哪种接待,在过程中我们都需以从自律、平等、互尊等原则出发,从仪表仪容、言谈举止、身姿体态等具体的规范要求做起。同时,还需要注意对交往距离、空间方位、互动频度等事宜的灵活把握。
▲与朋友在一起的聚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受访者简介:
李如嘉,西南民族大学旅游策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原副院长,四川省导游协会副会长。2019年5月,获评“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旅游创新突出贡献人物”。长期从事导游与旅行社接待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出版《推销与礼仪》《模拟导游》《导游知识与技能《四川旅游文化》等相关专业书籍。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作者: 王涛
编辑: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