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树木鸟兽纹瓦当
出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遗址的战国树木鸟兽纹瓦当,浅浮雕,边轮外凸,直径14.5厘米、厚0.9 厘米。其当面涂朱,居中饰一树纹将之分为对称的两部分,树冠由上曲弧线组成,树枝向上呈拱形,枝叶两侧对饰飞鸟,树干上对饰攀缘的双猴,树根部即草地上对饰山羊,以小圆圈纹和“∽”形云纹为衬。瓦当整个画面内容丰富、生动活泼。
在我国建筑历史上,瓦当的发明与使用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们被置于建筑物最为显著的地方,起着保护椽头和房檐的作用。瓦当的材质一般为泥质灰陶,当面饰有图案、画像、文字等,以达到装饰和美化的效果,同时体现出建筑物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哲学理念与审美追求。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有着悠久的建城史,是目前内蒙古地区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城市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2001年考古发掘中,此处出土了大量瓦当建筑构件。出土这枚树木鸟兽纹瓦当的第33号灰坑,是已发掘的灰坑单位中出土器物最丰富的,包括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以及釜、罐、盆、钵、瓮等生活用具。其中建筑构件为大宗,有云纹、云鹿纹、树纹等多种纹饰,表明该地在战国时有多处宫殿建筑。城外同期墓葬出土了诸多与“耳铸公剑”形制一致的青铜剑以及赵文化典型器物等随葬品,古城的西城实际上为战国时期所建,这也是呼和浩特地区最早营建的城市。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共出土了10余件树木鸟兽纹瓦当,而树纹瓦当曾大量出土于山东齐国临淄地区,以半瓦当居多。土城子古城出土瓦当的树纹图案受齐文化的影响,但形象又不同于齐文化,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对于画面中纹饰的意义,树干上攀附的双猴代表“封侯”,“猴”与“侯”同音,取封侯之意,表达了世人对追求更高等级生活的向往。画面中的山羊纹饰,从文字学角度来说,“羊,祥也”,古代以“羊”为“祥”,所以羊的形象就象征着吉祥。
这件树木鸟兽纹瓦当反映世俗生活追求的“猴”“羊”“树”纹于一体,是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体,是古代中国北方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也是当地城市发展的结果。
内蒙古地区大规模城镇建置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当时,与今内蒙古接壤的有燕、赵、秦三国。在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沿阴山筑长城,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郡。托克托县古城村云中古城即是赵国在土默川平原上修建的第一座郡级城市,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卓资县城卜子古城以及阴山南麓其他的一些战国时期的障、塞类古城遗址,皆应是赵国所建立的中小城镇。内蒙古地区战国时期的瓦当,亦主要发现于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卓资县城卜子古城、托克托云中古城和包头市的麻池古城等。燕、赵、秦等国相继在这里设置郡县、修建城塞,中原居民大量迁入,带来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这些瓦当展示了战国时期当地中小城镇的建设状况,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见证了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
文:郑淑敏
作者为内蒙古博物院馆员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6期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