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达茂旗)西河子公社社员在修整打谷场时,发现了一组古代窖藏,文物工作人员随即前往现场进行调查。通过发掘,窖藏内出土了5件精美金器,包括2组4件鹿首金步摇冠和1件双首金龙饰,总重量达531克。如今,这4件步摇冠分别展陈于内蒙古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组步摇冠系纯金制作,镶嵌宝石,整体为大角鹿造型,由鹿面基座、鹿角花树、桃形摇叶等几部分组成。其阔面的一组,基座作圆首宽额的鹿面,颊部呈弧线内收,嘴角外撇,吻部平整;鼻尖作等腰三角形,内镶蓝色宝石,上连三道金粟珠,构成鼻梁,鼻孔贯穿且周缘也饰有金粟珠;眉目圈成桃形和圆形,脸框边缘用金粟珠装饰,脸庞两侧的上下部,各附一个圆形装饰,用金粟珠和薄金片围合成圆形镶口;额头开四个圆孔,镶插双角双耳;耳上用狭薄条金片圈出镶口,镶口周围焊缀金粟珠两周并内嵌桃叶形宝石;两耳尖部为圆形金条绕成的圈环,各悬缀桃形金叶一片。
令人惊艳的是,步摇冠分叉的鹿角整体又好似一棵盘曲多枝的连理花树。它由一根分出两支,分别插在额顶的两个孔眼内,上分四个枝干:大枝在后,小枝在前。每个角梢圈成环状,悬缀桃形金叶一片,共悬金叶14片,插入孔眼内根部,前后摆动时,角和耳朵也随之而动,使整个鹿角灵活生动,富有神采。
而窄面的一组,头部狭长,眼面处凸出,两颊下收。其鼻尖镶嵌白色宝石,鼻梁中线的上端颅顶部位用狭薄条金片圈一菱形装饰,虽然内镶宝石已脱落,但上额两侧眉部镶嵌的桃叶形宝石尚存,呈紫蓝色;眉梢上端,另加一对圆圈纹,与眼部对称;耳、角与头部连为一体,采用锤揲法打制而成,做工精细;鹿角分三枝并立向上,中间一枝不分叉,枝干下部纵向焊接一段细细的金条,围绕细金条周缘焊缀金粟珠;该独枝角梢变细绕成圈环,悬挂桃形金叶一片;两边两枝鹿角作对称的三分叉状,各分叉处镶嵌桃形宝石三块,形似三朵花瓣,上面两块宝石为粉白色,下面一块湖蓝色。所有宝石镶口周围和角叉上均焊缀金粟珠,各叉梢处也变细圈成环状,悬挂桃形金叶一片,整个冠饰共10片金叶。
这4件步摇冠造型独特、工艺精巧、别具匠心,均采用铸造、锤揲、金粟珠焊缀、镶嵌等多种工艺,代表了当时顶级的黄金细工工艺水平,是国宝级的艺术精品。
关于步摇冠的基座形制,最初研究者认为是“牛头”“马面”形动物,后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它属于雄性鹿科动物,也就是俗称的“大角鹿”。这种形象早在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青铜饰件、岩画和鹿石上较为常见。花树状的步摇冠主要流行于西晋末、十六国前燕时期。最新研究表明,达茂旗西河子所出的鹿首金步摇冠的年代应为4世纪中期,并且可能与拓跋部和慕容部上层之间联姻有关。
慕容部和拓跋部均为历史上鲜卑民族的分支。东汉初年,随着南匈奴内附,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鲜卑与东汉始通驿使。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以后,鲜卑首领檀石槐“乃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馀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学界认为檀石槐时期中部的“慕容”,就是后来占据辽西的慕容鲜卑之始。
汉末魏初以来,文献对慕容鲜卑的世系和相关史事的记载日益清晰和丰富。曹魏初期,慕容部首领莫护跋率其诸部入居辽西,始建国于棘城之北。其后又经历了木延、涉归两代的发展,慕容部“渐慕诸夏之风”。至3世纪末4世纪初的慕容廆时期,以大棘城(今辽宁北票市三官营村附近)为核心,吸纳了大量西晋儒士和流民,势力逐渐强盛。慕容廆去世后,其子慕容皝建立前燕政权,成为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大凌河流域发现了大量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其中很多墓葬的族属被认为与慕容鲜卑有关。尤其是北票徐四花营子乡房身村墓地、朝阳西营子乡仇家店、十二台乡砖厂墓地、木营子乡西团山墓地等出土的10余件金步摇冠更为引人注目。《晋书·慕容廆载记》:“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或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结合文献记载,研究者公认步摇冠体现了慕容鲜卑最基本的文化特征和核心文化要素。
辽西地区所出步摇冠的共同特征是由长方形基座、树形枝干和桃形摇叶三部分所组成。达茂旗西河子所出的步摇冠,仍然属于该类花树状步摇冠的范畴,与辽西地区慕容鲜卑贵族常见的花树状步摇冠相同。而不同的是,制作者极大地发挥想象力,巧妙地将步摇的基座和枝干打造成大角鹿的鹿首形象,并且在工艺上新加入了炸珠、焊接、镶嵌等多种技术,使其更加繁复华丽和熠熠生辉。
拓跋与慕容两个部族的起源、发展及习俗等都有较大差异,各自占据的辽西、阴山地区距离也相去较远。那么,为何会在拓跋部领地内出现慕容部元素的精美步摇冠呢?《魏书·序纪》记载,什翼犍建国二年至二十五年(339~362年)之间,慕容部建立的前燕与拓跋部频繁联姻。达茂旗西河子发现的步摇冠,可能就是作为慕容皇后的嫁妆被带到了拓跋部境内。作为嫁妆,这组鹿首步摇冠显然体现了制作者的巧思,将拓跋部最喜爱的三鹿纹牌饰中的大角鹿形象,与慕容部传统步摇进行了一番融合混铸。同样在辽西地区,也偶见拓跋部的核心文化因素——三鹿纹牌饰,在前燕首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十二台乡)附近的墓葬中甚至见到了花树状步摇冠和三鹿纹牌饰共出的现象,这似乎也与双方“交婚”的文献记载若合符契。
可以说,鹿首形金步摇冠是我国北方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部族文化融合的最佳实物见证,为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实物资料。
文:程鹏飞
作者为内蒙古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6期
责编:刘雅 贾天粒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