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江淮大地和谐美 “五个聚焦”促团结——安徽省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2023-10-09

      近年来,安徽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着力在制度保障、典型培育、精准扶持、服务创新等方面下功夫,着力以“五个聚焦”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不断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汇聚民族团结进步的磅礴力量。

黄山市组织各族群众茶叶采摘技术大比拼活动.jpg

安徽黄山市组织各族群众开展茶叶采摘技术大赛活动


聚焦顶层设计 夯实创建保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研究制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安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实施方案》,高位推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档升级。在全国率先出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明确新时代安徽创建工作34项新任务。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由省委、省政府作为主办单位的6个省级创建示范活动项目之一,纳入全省综合治理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综合考评当中,不断夯实创建工作制度保障、政策支撑、机制建设。

      加强党对创建工作的领导,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宣传、教育、民族等工作部门加强协作,工会、共青团、妇联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和作用,各地各部门入脑入心入行、各民族同心同向同行、全社会共创共建共享,将创建作为基础性工作抓实抓牢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聚焦精品培育 点“靓”创建典型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挂牌命名工作,在全省设立5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测评指标联系点,有效发挥典型培育“指挥棒”作用,并通过组织开展创建互观互检、交流现场会等活动,促进各创建典型对标对表、交流互鉴、共创共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大别山、革命老区等伟大精神,结合传承和弘扬淮河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等安徽特色文化优势,将红色文化、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元素深度融合,精心打造黄山市黄山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江心回民村民族团结进步展示馆等一批主题类型多样、文化特色浓郁的教育基地。

      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评选表彰,激励各族群众联合创业、扶贫济困、守望相助。先后建成4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9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培育32个国家级、42个省级和175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党的十八大以来,81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06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省政府表彰。芜湖、蚌埠等两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芜湖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合肥市“五色花”志愿者服务队、安庆市“马大姐工作室”等一系列特色做法,已成为各地创建工作的靓丽品牌。

来自新疆的地拉瓦尔_阿布力克木夫妇在合肥市创办艾力口腔门诊.jpg

来自新疆的地拉瓦尔·阿布力克木夫妇在合肥市创办艾力口腔门诊


聚焦精准扶持 汇聚创建成果

      以省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实施方案,部署开展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共同发展”联合攻坚和聚力振兴行动,组织省民委委员单位、经济强县以“3+1”的模式结对帮扶10个民族乡(场),组织省统一战线成员单位对25个脱贫民族村进行结对帮扶,纳入“万企兴万村”行动。省九部门联合出台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有关市县参照省里做法开展帮扶工作,推动民族乡村全面振兴支持体系全覆盖。出台《安徽省少数民族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量化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培育资金分配因素,省财政集中资金专项支持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自2021年国家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调整后连续两年获评A等次。

      引导民族乡村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生产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开展民族乡村“百村千树”行动,以林业产业为突破口,服务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民族乡村积极参加“小田变大田”改造、农业生产“大托管”,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益、多方共赢。截至2022年底,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民族村占比达50.4%,20-50万元的村占比达31.1%,空壳村、薄弱村基本消除。

      统筹协调促进民族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135个民族村实现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62个民族村被纳入美丽乡村重心村建设,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美丽民族乡村初见成效。用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平台,支持民族乡村举办“皖南星7天·畲乡‘三月三’”“中国·肥东杭椒节”等活动。


聚焦交融嵌入 激活创建模式

      针对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接纳11.4万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际,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用11条具体措施力促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民化。协调11个省辖市与新疆、青海等地签订跨区域合作协议,明确15个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确保集体务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站(点)、法律援助站等,为外来各族群众在证照办理、子女入学、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法律援助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

      大力实施国家民委“三项计划”,遴选3家单位入选国家民委互嵌式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扶持艾力口腔门诊作为全国首家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民营医疗机构落户省会合肥,指导省口腔医院对口建立帮扶协议。组织21家单位成立安徽旅游援疆协作联盟,连续3年在合肥等6市开展专场推介。推出“藏源旅游目的地”文旅品牌,开通“藏源山南号”航班、“西藏山南安徽援藏号”高铁、“安徽援藏号”地铁,2020年“安徽援藏走进山南号”主题列车首发仪式在合肥上线。连续7年开行“皖和号”援疆旅游专列,推行“航空+疆内专列”出行方式,动员100多家旅行社共推“万人游新疆”活动,先后向新疆输送游客近10万人。组织皖藏皖疆书信手拉手活动10余万次、结对学生3.2万人,2022年组织231名在皖西藏籍、635名在皖新疆籍大学生参加“民族团结我践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西藏山南市140名青少年来皖开展民族团结融情交流主题营活动。


聚焦创新引领 助“涨”创建热情

      连续16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宣传、统战、教育、民族等四部门连续9年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举办民族聚居地区成果展、开展“石榴籽·民族情”特色系列活动等,引导各族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持续开展“建设伟大祖国 建设美丽家乡”“追忆红色经典 传承爱国情怀”等演讲、诵读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内容嵌入各类大、中、小学“开学第一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坚持创新引领,树立人文化宣传理念,创立大众化活动方式,充实实体化平台载体。通过创新采用实拍和动漫方式创作民族团结公益广告宣传片,委托专业机构策划制作电子展厅(板)开展创建成果展示,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群众性歌咏活动,制作民族团结主题视频节目等一系列活动,进行实时性、互动式宣传,不断拓展社会知晓面和参与度。开展全省民族团结创建成果线上展示活动,利用政府网站等网络平台同步开展评选。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9期

文: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责编:王怡凡 张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