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以“五大工程”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06-11

       近年来,内蒙古包头市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深入实施政治引领、培根铸魂、文化浸润、强基固本、法治护航“五大工程”,推动民族工作走出一条富有时代特点、彰显民族精神、体现包头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4年,包头市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实施政治引领工程 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领导高位推动,形成“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工作机制。市委书记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列入市委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保证“铸牢”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推进。

       坚持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上下贯通、多级联动的工作格局。明确由市委牵头抓总、压紧压实政治责任,在市委办公室设立专项科室,负责统筹协调、调度推进和督促落实,宣传、统战、民委等相关部门协同发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坚持强化职能职责,推动贯彻“铸牢”工作主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把贯彻“铸牢”工作主线写入全市各部门各单位“三定”规定、各议事协调机构工作规则及其常设办事机构工作细则,将“铸牢”工作主线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机关建设、巡视巡察、政绩考核,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实施培根铸魂工程 推动“铸牢”入脑入心

       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体系,夯实思想根基。国民教育抓覆盖,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率达100%。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全市大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推动7所高等(职)院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干部教育抓培训,在党校、行政学院开设“铸牢”专题课程,在各类干部培训班设置“铸牢”专题教学单元,每学期学时占比超20%。社会教育抓常态,依托“一周两月”活动,组建“红石榴民族理论政策宣讲团”等宣讲队伍,组织6000多场“铸牢”主题活动,受众超150万人次。

       创新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推广。充分发挥“报、台、网、端、微、屏”一体化全媒体作用,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近年来,推送系列报道1万余篇、公益宣传5000余次、原创短视频1500余条,布设宣传设施超3万个,张贴各类宣传海报超170万张,在润物无声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阐释。充分发挥党校、高校主阵地作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市委党校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会,加强理论研究。


实施文化浸润工程 推动创建见行见效

       打造内容实、形式新的“立体教材”,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看得见、摸得着。充分挖掘城市特色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史实,打造王若飞纪念馆、“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等2家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命名65个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以“三千孤儿入内蒙”展馆为主的“石榴花开”主题园,使其成为传承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优良传统、展示中华民族形象的亮丽名片。在达茂旗建成的自治区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被国家民委列为边境中华民族历史观宣教长廊建设“包头节点”。

       充分挖掘北疆文化深厚底蕴,展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坚持用文化浸润心灵,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歌剧《双翼神马》荣获全国优秀剧目奖,敕勒组合作品《小青马》入选2024年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漫瀚剧《都贵玛》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工业文化、西口文化等的内涵,实施“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黄河国家博物馆、“包棉1958”等建设项目,在市区两级文化馆及社区设置非遗展厅,以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丰富“红石榴”系列品牌,搭建民族团结“连心桥”。打造88家“红石榴家园”、27个“红石榴文化大院”,组建25支“红石榴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政策宣传、团结共建、纠纷调解等活动,打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最后一公里”。


实施强基固本工程 推动发展走深走实

       围绕工作主线推进经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3+5+N”重点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稀土、晶硅光伏、风电装备制造三大旗帜型产业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现代氟材料、铝后加工、氢能储能等一批新的增长点加速形成,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1%,增速领跑全国百强城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3%,连续52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1%,全力推动各族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围绕工作主线推进社会建设,增进民生福祉。把改善各族群众生活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5%。高质量打造教育、医疗、文化“三个高地”,高考成绩创近十年新高,实施“医在包头”品牌建设行动,来包就诊人次增长50.4%,建成包头文学馆、天下黄河第一村等一批文旅项目,不断擦亮城市新IP。创新实施“夹心房”和平房区改造,完成362个“温暖工程”项目,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围绕工作主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享美丽家园。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2024年完成防沙治沙治理任务215.5万亩、大青山南坡绿化15.9万亩、林草生态综合治理266.6万亩,率先开展1.14万亩荒漠草原“草光互补”模式试点建设,正式发行全国第一张“草票”。2024年,包头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名单,绿色福利更多惠及各族群众。


实施法治护航工程 推动治理落实落细

       抓实法治宣传教育,营造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氛围。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周”“八五普法”等活动,深入宣传宪法、民法典、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法治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学校、企业、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普法宣传,助力提升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抓实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精细化,构建民族事务协同共治体系。在全区率先将民委列为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强化民委在各类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设计中对贯彻落实工作主线情况的审核把关作用。把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配备915名民族工作助理员,招募1.2万名“小巷管家”,常态化推进“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为545个村(居)委会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坚持底线思维,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各类风险隐患。建立涉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季报排查工作制度和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信息零报告制度,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