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道中华
中华文化中最原初最紧要的东西是什么——散文、文章与中国之“文”|道中华大讲堂系列之⑤
发布日期:2024-02-03

      “ ‘文’,是表达和交流的载体,是文明和文学的根底,至关重要。”

      1月10日,第五场“道中华大讲堂”在中央民族大学开讲,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在讲座上说。

1111.png

▲李敬泽在道中华大讲堂上。(黄哲 摄)


“散文”与中华文化之“道”

      散文是一条河。它是有生命的,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就像个水系、流域,有时候水大、漫天漫地,有时候水很小、河变得很细很窄。

      散文也是这样,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散文的所指是不一样的。以前的散文是相对于韵文而说的,不押韵的一切都是散文;但是,现在所指的散文,是相对于小说和诗歌而言的。

      散文是一种生活文学,它类似于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生活中基本的一件事。不管学什么专业,文学、法律、经济、自然科学……只要受过教育、有读写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散文作者。生活中,人们以各种各样意识得到的和意识不到的方式进行散文写作。写情书是在写散文,上班写总结、文案、报告,甚至发个朋友圈、发个微博,写上几百字,也是一种散文的书写。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是散文作者。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就有写作的内容。教人们用文字去叙事、议论、抒情,以书面的方式表达想法情感,而且要尽可能的准确有力、清晰,有说服力、感染力。生活在社会上,我们不得不表达,不得不交流,表达交流靠什么?靠“文”。

      过去,很多人不识字,表达交流全靠一张嘴,靠喊、靠说;现在,识字的人多了,字比人走得远,也就是我们讲的“见字如面”。社会文化的生存条件就是写作文、写散文。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散文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中国这么大、中华民族这么大,自古以来靠什么?靠喊肯定是不够,靠的是“文”,“文”是表达和交流的载体,文学是中华文明传播的一种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如何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传情达意,靠什么?靠“文”。“文”,至关重要。


“文”的起源与发展

      《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古代陶器上错画相交的纹饰、纹路,是“文”的最早、最原初的意思。

      “文”,出于仁心仁手。工匠们把这些纹路画在陶器上,用以装饰。而这些纹路,正是古人对于天地万物及其运行秩序的一种抽象模仿。随着时间推移,陶器、铜器上的“文”越来越复杂,这表明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越来越深,模仿就越来越复杂。

      《易经》中讲,“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古人从老虎、豹子身上纹路的变化中,得到对事物进行抽象的能力。《易经》里还讲,“物相杂,故曰文”,事物交杂而成文。

      “文”,首先是天地之文,被古人看到、领悟到,再被抽象模仿,然后古人把它画在陶器上,渐渐地大家就知道了。天地之文变成文字的文,就有了汉字。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这种不同实际上是“文”的观念的不同,我们的“文”从万物的运行规律中来。所以,“文”字,一头接着天地自然,另一头接着人的审美、认知、抽象、造型。

      “文”还有一重本意,是文字。安阳殷墟发现了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为什么不称为“甲骨字”?因为“字”这个概念是比较晚近才出现的,在汉代之前没有“字”只有“文”。再一次体现了“文”的重要性,它是文字的生成,又由文字才有了文章。

      “文”,最早是纹饰,然后是文字,最后是文化、文明。文字的出现至关重要。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系统,按照常理推断,前面应该有一个萌芽发展的过程。但是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考古证据。从良渚到二里头的遗址,考古学家们拿着放大镜仔仔细细地查看着出土的陶罐,就是在认字、找字。

      文字,像火一样照亮了人类。控制、掌握火,在人类进化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当第一堆篝火点燃、第一支火把支起,火光照亮了人的世界;光照不到的地方,是茫茫黑夜,令人满怀恐惧。而文字使人获得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超出了我们的身体,超出了我们的目光所及、足迹所及。当人类掌握了文字,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意识投射到世界上。

      西汉淮南王刘安所主持编撰的《淮南子》中有关于汉字如何诞生的记载。“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发明了文字,大白天天上就下起粟米雨,整整一夜山林里的鬼在号哭。鬼为什么要哭?因为人类通过文字获得了对大自然的主导力量,意味着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成为自然的主人,所以鬼受惊了。

      有了“文”,我们得以用文字来命名世界、书写世界。一个字和另外一个字连起来是一个命名,几个字连在一起是在说一件事,几十个字连在一起是在对世界做出一个描述,更多的字连在一起是对世界做出一个判断、叙述或言说。这也就是文章。文章,是一个系统性的“文”,是对世界、对人自身的讲述。


追寻中华文化之“道”

      中华文化中最原初最紧要的东西,正是对“文”的观念建构。古人有一说法叫“三才”。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我们的世界只有三件事——天、地、人。而“文”连接起天地人“三才”。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完成了《文心雕龙》,这是古代第一部成系统的文艺理论专著。其中第一篇叫做《原道》,就是要追寻“道”的根本在哪里。“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文”很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它和天地并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人们不仅把握了日月山川之形,还从中领悟出天地之道,并落实到“文”上。或者说,天地再有道,如果没有“文”,道就不能被发现,所以“文”至关重要。

      刘勰认为,天地是有道的,但是天地无心、无言,而人在天地中,人有心、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所以,我们的文化一直高度重视“文”的能力。

      回顾中华文明史,从商代,到西周、春秋战国,“文”的能力如何得以传承,如何得以保持和发展?

      在古代,受教育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说话的能力是自然形成的,但是写的能力需要接受教育、进行学习。如何在非常有限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传承“文”的能力,成为我们早期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商代,能够用甲骨文的,是王室、大巫等极少数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文字都是极少数人的特权。

      孔子为什么这么伟大?因为,他提出“有教无类”,使教育不再限定在特权阶层,使用文字进行书写和表达的能力在更广大的社会阶层中传播。这在当时的社会具有巨大的革命性意义。

      文章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在商代,文字主要是为了沟通人和神,殷墟甲骨文的卜辞是很简略的。在西周金文中,文字的叙事功能逐渐增强。

      春秋时期,发展出最早的历史叙事,不仅是讲故事,还要讲道理,甚至还要抒发情感,越来越复杂。再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呈现出文章的大盛。

      “文”在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卜辞不是私人的创作,而是王朝的大事。直到春秋,“文”仍然是大事、是公事。“文”一直是文明建构中的最基本的公共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文”来建立共同体,并维持共同体的发展。“文”是支撑中华文明的重要力量,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

      三国时期,曹丕在《典论》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是治理国家的大业,是永垂不朽的功业。他正是在深刻领会了“文”的重要意义后,才作出这样的判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围绕“文”来思考、来追根溯源,不断深化对中华文化中“文”这一特性的认识,重新认识中华之道、拓展中华之道。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文:李敬泽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