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国政协第十九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发布日期:2024-05-2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纽带。5月24日,十四届全国政协召开第十九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协商议政,现将有关发言情况摘登如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 张裔炯

      5月上中旬,全国政协民宗委调研组赴内蒙古西部地区,重点调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生动实践;赴山西雁北地区,重点调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渊源脉络。

      委员们深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和农林牧场、文博场馆、边境口岸等地调研,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反映的,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有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在理想信念上,面向各族群众加强“五史”宣传教育,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就是要在价值理念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就是要在道德观念上,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升各族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调研组认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要的是加强思想指引、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调研组建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着力从文明、文化、文字入手,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加强对各族群众的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进一步发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载体作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和氛围。

      强化中华文化对各族群众的心灵浸润,不断夯实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深入发掘、阐释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地域文化在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意义。大力加强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类教材编写和使用,深入拓展推进“大思政课”全面育人格局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并将相关教育融入幼儿教学。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新技术扩大宣传教育,让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增量。

      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


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全国政协常委、青海省政协副主席 王绚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是中华文明千年不息广土巨族的精神和文化纽带。

      多元包容、求同存异、以和为贵,是中华文明的底色和主流。以青海为例,唐蕃联姻、丹噶尔古城、“汉藏金桥”瞿昙寺、“红色寺庙”查朗寺等文化遗迹丰富,但受研究能力限制,历史资源、红色文化“富矿”挖掘解读不深、学术成果不多。

      为此,建议青海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准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加快长征、长城、长江、黄河、昆仑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青海原子城、瞿昙寺等地挂牌一批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实践基地,在文旅融合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支持青海省中华职教社结合职业教育在社会面搞好“通用语文+就业技能”培训。

      同时,要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在全党全社会开展中华民族史宣传教育。构建以内宣为主、兼顾外宣、内外同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体系。用好载体,支持优秀文艺创作,如近年问世的小说《雪山大地》、电影《雪豹》等作品反响好,受到广泛好评。开展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掌握民族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民委原专职委员 孙学玉

      精神家园是家庭成员寄托情愫、承载认同的精神场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义重大。增进共同性与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原则,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遵循。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凝聚发展的内核。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要精准理解和把握“五个认同”“四个共同”和 “四个与共”的思想要义,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建议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编辑出版通俗易懂的教材读本。赋予实物实景实事等文化符号以共同体的意义。实物实景实事是携带意义感知的文化符号,是文明发展历程的记载,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核,有助于唤起和固化各族群众的集体记忆。许多物、景、事内涵丰富,应让其不再沉默、开口“说话”,通过挖掘、提炼、转化,用好这些宝贵资源,跳出标语、展板、图表等概念窠臼,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部长 伊力扎提·艾合买提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根本上打牢新疆长治久安基础的关键所在。在抓实“铸牢”工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如何把“铸牢”叙事体系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切身感受“链接”起来,做到有形有感有效。

      用品牌工作的意识,推动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所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长在新疆、传遍全国,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的过程中,要用好“红石榴”这样家喻户晓、代表民族团结精神的品牌效应,更好地唤起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更加形象生动地凝心聚力。建议支持进一步总结提炼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爱党爱国的感恩精神、手足相亲的团结精神、和谐和睦的包容精神、携手发展的奋斗精神,形成品牌意识和效应,用老百姓看得见的东西、听得懂的语言和感受得到的情感,更好推动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发挥文化体育活动潜移默化作用,浸润各族群众心灵。文化体育表达着各民族美美与共的共同愿景,讲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情、比的是奋斗、舞的是乡韵。去年,新疆阿图什市全疆足球邀请赛在全国“火出圈”;知名演员迪丽热巴在海外自信介绍新疆服饰艾德莱斯;中国体育也正不断上演“新疆惊喜”,篮球运动员阿不都沙拉木摘得CBA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奖项、足球运动员拜合拉木等4名新疆小伙儿入选中国国奥足球队等。建议发挥新疆歌舞之乡、冰雪之都、文旅胜地等优势,多在新疆举办一些全国性的文化活动等,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开辟场域,既让更多的人来新疆,了解新疆、感知新疆,也让新疆各族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感受一家人的温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路径思考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青觉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昂扬向上、生命充实、身心安顿的存在。观察、分析并反思精神家园建设时,要着眼共性,从文明的角度,反思各民族共同面临的精神层面的问题,积极应对。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现代化的发展不是以现代取缔传统,而是传统不断转化以适用和支撑现代社会的过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着深层次的哲学、思想、文明底蕴作支撑,但在现实中一定是落脚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层面,有助于各族群众愉快舒适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各族人民的生命意义问题,离不开物质经济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社会文化生活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需要物质价值,但不能忽视人文价值。各族人民的生命意义感来自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为此,建议尊重共有历史传统,着眼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确立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在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等关乎精神家园建设的工程体系时,重点明晰这些工程建设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共同的主体性,“谁的家园”应该成为实施这些工程的前提性追问,着眼共同承担的使命责任、共同分享的精神财富来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注重生活体验,关注物质发展的同时,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面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任务,在重视经济为重要评价指标的同时,开辟出意义生产的多元路径,创造“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生命意义导向,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 加强文化遗产阐释和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郑茜

      近年来,全国文博机构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引领,加速构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博阐释和宣教话语体系,已取得可喜进展。但在调研中发现,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博阐释和宣教实践,目前还存在一些难点和堵点,亟须通过相关政策加以疏通引导。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发展格局中,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大地至今存留着许多反映“要素和动力”的多元文化遗产,它们是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机制和发展规律的重要史料见证。但是,由于对这类遗产的阐释需要大历史观观照以及较深的理论修养,目前一些地方出现了回避和忽略这些遗产的现象,为此建议:

      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系统梳理涉边疆稳定、国家统一等重大核心利益的多元文化遗产清单,包括实物形态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以及非实物形态的传说、故事、习俗、记忆等。

      增强对多元文化遗产的阐释和利用能力,解决“不会讲”“不会用”的问题。加强多元文化遗产研究力量,设立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建设多元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开展专题研讨,举办学术论坛,集中解决多元文化遗产的阐释与表述难题。加强基层理论培训,为地方文博提供智力支持。

      各地探索建设以正确历史观为引领、利用古代多元文化遗产的示范项目,依托各级博物馆开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多元文化遗产主题展览,推出具有大历史观教育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推出具有权威性和示范引领性的研学旅游产品等。


广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郑大发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激发活力,获得动力,形成合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国家富强、制度民主、社会文明、人民幸福且和谐相处是支撑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条件。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在保证各民族自由平等权利的前提下不忘公平和正义,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达成思想共识,才能为实现民族团结创造坚实的社会基础。最后,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社会关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各民族待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和传统美德。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积极建设以日常生活为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空间形式,如把博物馆、展览馆等空间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空间化、生活化,让各族人民在公共空间中长期感悟中国元素、体悟家国情怀。国家仪式应着力于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建设涵盖民族传统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活动、日常政治生活仪式等在内的稳定仪式系统。

      同时,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以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生命力,使之古为今用,焕发超越时空的价值和魅力。 


对外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阿拉伯语首席翻译 王茂虎

      近年来,越来越多精彩纷呈的中华民族故事火爆出圈,在国际上掀起“中国风”热潮。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应进一步提升对海外华人华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优化顶层设计。建议中宣部牵头,文旅部、国家民委等有关单位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制定对外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总体规划。各级文化思想宣传部门、地方民委等应尽快将“对外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列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好新时代侨务工作的重点任务,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对外传播提质增效。

      加强话语创新。外宣媒体应大力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在内容表达、叙事方式、技术应用、传播策略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如灵活运用多重视角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借助丰富的叙事话语阐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依托技术创新,生动形象地展现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能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加强合作交流。各地相关部门应充分挖掘并用好本地资源,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如邀请海外华文媒体、华人学者走进民族地区,合作报道、研究我国各族人口流动融居、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召开华人华侨青年对话会,与国内青年共话青年发展、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等议题;加强与海外华人社团合作举办文化市集,走进当地华人社区,通过系列展览、快闪演出、文旅推介等活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不断增强文化认同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委统战部部长、民宗局局长 强巴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非遗传承保护与民宿产业相结合,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议充分利用山南市文化资源优势,持续优化文旅融合,努力实现群众增收,增进文化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探索形成具有当地历史传统、红色资源的精品文旅路线,将昌珠寺、克松“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等具有历史渊源和红色资源的旅游线路,串联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区”和“体验线”,不断深化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工程。加强红色文化挖掘利用,强化社区“五个认同”教育,将红色文化和区域文化深度融合,使之相得益彰,促进各民族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

      深挖本地非遗资源,并不断注入中华文化精髓,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打造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文旅产品,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浓厚的精神熏陶。 

      在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成为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和心灵归宿。


紧扣主线,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 葛全胜

      过去10年,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边境地区极大改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强化文化引导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了社会稳定水平。建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

      实施“美丽边境”建设工程。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更加突出“美丽边境”建设,筑牢边境生态安全屏障。开展边境地区常态化自然灾害风险点监测,推进冲沟堰坝、冻土加固、滑坡泥石流边坡支护等工程建设,建立洪涝、泥石流、雪崩、山火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出台边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积极推进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及应对生物入侵等跨境合作,系统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深化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充分挖掘利用边境地区反映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编制国家边境文化传承保护专项规划,实施国家边境传统古村落抢救修复和数字测绘、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传承人培训等,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设立“石榴籽”民族团结线上线下讲堂,开展国家主流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宣讲传播。


来源:中国民族报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