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与共 · 看见新疆
丝路明珠新传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喀什掠影
发布日期:2024-06-06

      今年5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古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在保护的基础上推动古城顺应时代、更好发展。专为一座古城“量身定制”一部法规,足见喀什在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上的非同一般。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那么,喀什到底有着怎样的巨大魅力?

      它是张骞走过的疏勒,班超驻守的盘橐,玄奘脚下的西域,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开罗”……喀什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始终驼铃声声不绝于耳、商旅往来不绝如缕。它诞育于中华文明沃土之中,生长在古今丝绸之路上,洋溢着古韵与新潮。

      喀什古称“疏勒”,位于我国新疆西南边陲、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北接天山山脉、南枕喀喇昆仑,东连塔克拉玛干沙漠、西临帕米尔高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荟萃的舞台。1986年,喀什市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曾经,数不清的驼队载着来自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和来自中亚等地区的香料、细毡、珠宝、琉璃,从喀什集散流转、互通有无。“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丝绸之路的活体记忆”,都是对它的妙喻。

      如今,乘着扩大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的强劲东风,喀什作为我国西部对外开放前沿、新疆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正发挥“东联西出、西引东来”的区位优势,加快“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全力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2024年初,喀什作为央视春晚分会场之一,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奉上了一场新疆风味十足的“文化年夜饭”,更加令人向往,旅游热度居高不下,成为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这个“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超过240万人次,同比增长116.9%。而这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也让当地各族群众引以为傲、津津乐道,分会场表演舞台成了喀什新的网红“打卡”点。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喀什正敞开怀抱,以更加开放之姿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既是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最鲜活、最动人的注脚,也成为续写新时代“丝路传奇”的新使命。

202308062845311a.jpg

新疆喀什古城喜迎八方游客 中新社 孙自法/摄


古丝路孕育的璀璨明珠

      西汉使者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成就了“凿空”之举,建立起汉朝同西域的紧密联系,使联通东西的丝绸之路传扬千古。当年,张骞抵达古城疏勒时,就被城中景象深深震撼,“王治疏勒城……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奇珍异宝,往往有之;牲畜果品尤不可枚举”“街衢交互,廛市纠纷”。

      公元前60年,汉朝设西域都护府管理地方军政事务,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伟大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丝绸之路也由此进入兴盛时代。

      古代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是连接东西方的文明之路。河西走廊将中原大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的敦煌相连,丝绸之路从敦煌向西深入新疆,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南、北两条通道,汇合于喀什。古道从喀什再向西延伸,翻越险峻的帕米尔高原,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由克什米尔向南进入印度次大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喀什成为“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商贸集散中心,在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眼中,这里“货如云屯,人如蜂聚”,蔚为大观。

      如今的喀什古城,既是集民俗文化与历史风貌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居民生活区,也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开放式景区。

WechatIMG9e8d6857107b44612a0e6e3574f3e8bd_副本.jpg

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喀什城区 约提克尔·尼加提 /摄

      古往今来,当年商贸繁荣的盛景一直在延续,并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新形态。2023年6月,中吉乌多式联运通道+陆海新通道测试班列接发车仪式在喀什北站举行。同年11月,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揭牌成立,此举将大力推动进口资源落地加工,培育国际物流、跨境电商等现代服务业,打造联通中亚、南亚等市场的商品加工集散基地。作为中吉乌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城市,喀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先行者

      喀什古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高台民居原汁原味,木器、土陶、乐器、花帽、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至今,古城内还生活着数十万各族居民。

      伴随数千年来繁荣的商贸活动,古城喀什逐渐形成多民族流动融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生活过游牧半游牧状态的羌人、塞人,擅长经商的粟特人,来自高原的吐蕃人,来自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西迁至此的游牧部族回鹘人,西辽时期迁居而来的契丹人,驻扎屯田的中原官兵,等等。直至近代,各国商贾、旅行者在此汇集,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

      英国作家凯瑟琳·马嘎特尼在《外交官夫人的回忆》一书中写到,19世纪末期,“走在喀什大街小巷,看着不同的面孔,听着不同的口音,你仿佛走进了万国博览园”。确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喀什各民族逐渐实现了汇聚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喀什市生活着汉、维吾尔、塔吉克、回、柯尔克孜等民族的71万多居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景象比比皆是、习以为常。

      喀什古城分布着数十条迷宫式的街巷,每条街巷的功能划分、结构布局各有特色。其中,安江热斯特巷可谓喀什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的典型写照。

      巴扎,维吾尔语意为“商业繁盛之区”或“集市”,是新疆的传统贸易形式,承载着商品交换、资源互通、人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功能。至今,喀什城区仍分布着数十个不同行业门类的传统巴扎。它们因丝绸之路贸易而兴起,丰富着喀什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舞台。漫步喀什,土陶、铁器、木器、乐器等传统巴扎热闹非凡,人们在巴扎上买卖互易、互学互鉴。

      喀什人的生活,时时处处体现出团结友爱、和睦和谐的氛围。他们传承孝顺父母、亲睦手足的传统,几代人同堂而居的现象十分普遍。古城内建筑空间有限,人们便巧妙地向上向下、向左向右拓展生活空间,建成了遍布古城街道的标志性建筑形式——过街楼、半街楼、悬空楼。这种建筑设计蕴藏着喀什居民的聪明智慧,体现出互帮互助、睦邻友好的良好风尚。

      古城里的百年老茶馆门庭若市,大家都喜欢在这里歇脚、喝茶、闲聊。至迟在唐代,来自江南的茶叶就沿着丝绸之路进入如今的喀什地区,茶文化逐渐盛行于南疆地区,并一直延续至今。无论吃烤肉还是馕饼,喀什人都喜欢配上一杯浓茶,咸甜的奶茶也是日常不可或缺的饮品。

      通过丝绸之路,喀什精美的土陶器传入中原,成为老百姓家中的实用器具和装饰物。而中原盛行的祥云、仙桃、牡丹等传统纹样与符号,至今仍是土陶制品的主要纹饰,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青睐。

      每逢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喀什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与左邻右舍一同庆贺。大街小巷常有售卖粽子的商贩,他们极富创造性地将粽子与当地饮食习惯相结合,配以蜂蜜、酸奶,别有风味。在日常生活中,喀什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也非常丰富,人民广场上总有表演京剧、秦腔的文艺爱好者,在二胡与手鼓的伴奏中大家纷纷跳起传统的麦西来甫、锅庄、鹰舞,当然还有年轻时尚的街舞。总之,无论你来自何方,都能在喀什收获充实、快乐的生活。


现代化建设的受益者

      穿越数千年的岁月沧桑,喀什依靠“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区位优势,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0年,喀什获批设立经济特区,被确定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城市,由广东省深圳市对口支援喀什市;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喀什、霍尔果斯成为我国向西开放重要窗口,构建向西开放新格局;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喀什备受瞩目;2021年,新疆“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以喀什为区域中心的南疆城市群,辐射带动南疆发展;2023年,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揭牌成立……一个个重大的历史机遇,使喀什站在了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潮头。

202404103333460a.jpg

2024年4月9日,新疆喀什古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分会场之一的喀什分会场主舞台举办系列文艺演出 中新社 蔡增乐/摄

      一轮轮扎实有力的对口援疆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祖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交往交流。深圳高度重视援疆工作,通过智力援疆、文化润疆、民生援疆、产业援疆等各个领域的组团式援建,进一步推动了深喀两地的深度合作。深圳市全力支持喀什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助力古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同步实施“送客进喀”工程,开通“深新号”援疆旅游专列、旅游包机;通过“石榴籽计划”旅游项目,推动深喀两地各族居民结对认亲,不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地实施,让喀什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从2009年开始,总投资超过70亿元、“一户一设计”的喀什老城区改造全面展开,历时5年,终得落成。改造后的喀什古城保留了传统的街道肌理与文化风貌,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科学合理地活化利用,既让古城焕发新的生机,也守护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文化,更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项目官员赴喀什古城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古城改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改造原则,是世所罕见、令人钦佩的举措。

      在解决“安居”的同时,“富民”也在加快推进。进入新时代,喀什市全力实施“旅游兴喀”战略,持续打造“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就不算到喀什”的旅游品牌,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以古城景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城乡经济发展,逐步构建起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2015年,喀什古城获批成为国家5A级景区,文旅产业迈上新台阶。仅2023年1月至10月,喀什地区累计接待游客3156.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1.14亿元。

      还有许多人在旅途中爱上了喀什这座城,留在这里创业,从游客变“创客”,与当地居民合作开民宿、茶馆、咖啡馆,开发文创产品,为古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今的喀什古城游人如织,巴扎与街巷共存,生活于此的手工艺匠人们忙碌而欢乐,百年茶馆、铜器世家、乐器世家等特色店铺生意红火。孩童在街巷无忧无虑地玩耍,他们用标准的普通话热情地与远道而来的客人打招呼、交朋友。居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家中传统的壁龛、挂毯、梁柱等十分精致,电视、冰箱、沙发、茶几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街头巷尾,时常有民间艺人弹着琴、唱着歌、跳着舞出现在往来的人群中,大家情不自禁地拉起身边人的手,围成一个天然的舞台,共同欢庆源自天南海北的相聚……就这样,人们在不经意间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了讲好新疆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主角。

WechatIMGee42a25b3652827a484f893e32be4d21.jpg

各地游客欢聚喀什古城民宿“古丽的家” 约提克尔·尼加提 /摄

      古老与现代交织共生,历史与现实遥相呼应,繁荣与和谐动人心弦——喀什,就是这样一颗璀璨的丝路明珠,这样一座“活着”的传奇古城!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5期

文:欧阳红 本刊记者 龙慧蕊 张昀竹

作者欧阳红为喀什大学旅游学院讲师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