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细君、解忧两位汉朝公主向西远行,迢迢数千里赴伊犁和亲,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密切往来,传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佳话。
180多年前,告别伊犁的林则徐慨然作诗:“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为自己戍守三年的祖国疆土留下无尽眷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一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其州府伊宁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伊犁九城之一”宁远城,同样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与城市传统格局。如今,致力于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现代气息、时代风貌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伊宁,重新修建了汉家公主纪念馆、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等展馆,赓续历史血脉,传承中华文脉。
每个到过伊宁的人,都会对它念念不忘——
有着“花城”美誉的它,明艳而秀丽、古老而富饶,是足以与苏杭媲美的边塞江南;
作为古丝绸之路北道重镇的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灿烂的历史文化如同伊犁河水一般绵延不断,始终是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作为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重要门户的它,如今正演绎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故事新精彩……
2012年,伊宁市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伊宁城区一瞥 刘灵波/摄
“远方安宁”的美好愿景
伊宁,古称“固勒扎”(盘羊出没的地方);清统一新疆伊犁后,改称宁远,有“远方安宁”之意,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乌孙国领地。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代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伊宁成为伟大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明末清初时期,被誉为“西陲一大都会”的伊犁位居天山南北政治、经济中心,及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代中央政府设伊犁将军并驻惠远城,统管新疆军政事务,巩固西北边防。此后,清廷在伊犁地区相继建起9座城池,其中宁远、熙春、惠宁等城的原址都位于如今的伊宁市。“伊犁九城”的创设,有效巩固了伊犁作为祖国边疆安全战略要地的地位,影响至深至远。
伊犁河北岸,惠宁城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正在进行中。这座建于约250年前的古城,规模仅次于惠远城,残留的城墙超过2公里,曾有6个城门。惠宁城遗址及其与宁远城、熙春城原址的关系,集中展现了西北游牧地区各民族共守边疆而采用的独特的多城格局,见证了伊犁的军事、政治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梳理伊宁乃至伊犁的发展脉络,必定会提到林则徐。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被发配至伊犁。心忧家国的他从未消沉自弃,而是与当地各族民众并肩垦荒,修筑了至今仍造福伊犁的“林公渠”,浇灌了当地万亩良田,更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田。
不仅如此,林则徐还在伊犁戍所夜以继日,用心用情辑成《衙斋杂录》一书,记录了以屯田为主的朝廷经营新疆的情况,成为后人研究新疆史迹的重要文献。随着对当地语言文字、民俗风情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他又挥毫写下《回疆竹枝词三十首》,以寄情志。这些诗作多有嵌用维吾尔语,既写实又富有诗意,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如今,位于伊宁市区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是传承林公精神的重要平台,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众多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
近现代以来,六星街、前进街、伊犁街、阿依墩街……这些伊宁人耳熟能详的百年老街,无不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活”历史。伊宁作为新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域,是新疆近现代民族工商业、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同时,这里既是辛亥革命向新疆地区推进的战略据点,也是抗战时期西部国际交通线上的重要陆路和航空口岸。伊宁烈士陵园、中苏民航飞行员培训教导总队旧址等诸多遗迹,见证了伊犁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所作出的努力与牺牲。
缤纷多彩的喀赞其
如果城市有颜色,那伊宁一定是蓝色的。
春暖花开时节,坐上一辆哈迪克(传统马车),穿过古色古香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苹果花、海棠花、梨花沿街渐次盛放,几乎每栋民居都拥有蓝色的门窗、外墙,格外醒目。间或有屋主人将自家的房子刷成黄色、粉色等各种色彩,共同扮靓着伊宁城。走进其中任意一家,都会见到有着硕大葡萄架的小院、许多被精心装饰的房间,以及热情好客的屋主人。
“南有喀什高台民居,北有伊犁喀赞其。”如今游人如织的喀赞其,既是一个大型原生态人文景区,也是伊宁这座城市的重要文脉、形象窗口。“喀赞其”意为“铸锅为业的匠人”,“其”便是“工匠”的意思。历史上这里就是伊犁地区手工艺品制作销售中心,包括有蔬菜、皮革、花帽、钉马掌匠人等9个“其”。至今,这里仍然生活居住着13个民族、约12万人。沿街的上百家手工作坊里各色产品琳琅满目,烟火气升腾,百年民居也见证着伊宁多元文化的交融与老百姓生活的变迁。游览喀赞其,就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沉浸式体验着古老与现代交织的伊宁。
喀赞其的前进街上,一家手工冰淇淋老店生意红火。店主迪力木拉提·阿卜力克木忙着与线上线下的人们分享传统制冰技艺。这家经营快40年的小店,从简陋土屋起家,如今已在新疆开设了3家分店。尤其是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更是让小店声名远扬,这份“甜蜜的事业”给迪力木拉提和家人带来了“甜蜜的生活”。
在伊宁,像迪力木拉提这样传承老手艺的工匠有上千人。其中不少手工艺品被设计成文创产品,许多还被纳入“新疆礼物”系列,深受游客喜爱。不仅如此,特色农家乐、民宿、“马的”经营户等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关乎个体发展的营生,共同点缀、丰富着这座古老城市的每个角落,向人们展示着它的悠久、开放、多元与包容。
今年“五一”假期,伊宁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69.27万人次,同比增长27.55%,实现旅游收入4.33亿元,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9.88%。“民宿+非遗”“民宿+艺术”“民宿+民俗”等融合旅居方式大受欢迎。
就在今年初,《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性法规,也进一步为伊宁市以旅游促“三交”明确了方向、开阔了思路。包括喀赞其、六星街在内的伊犁老城,正在全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添彩伊宁全域旅游。
伊宁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 吐尔逊买买提·吾斯曼/摄
多民族文化交融之城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地理区位,自古以来,伊宁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典范。如今,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锡伯等42个民族、80万人长期生活于此,彼此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共同建设着和睦和谐的美好家园。
这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文化博览馆”,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维吾尔族民歌、恰克恰克、俄罗斯族巴扬艺术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伊犁木刻版画、乌孜别克族婚俗、满族颁金节3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伊宁市伊犁老城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掠影 赖宇宁/摄
每年,伊宁市举办的各类活动都会吸引不少各地游客。人们能在热闹的市集上购买到用传统技艺制作的香皂、刺绣、手工皮包、剪纸、葫芦雕刻、烤馕、冰激凌……品种丰富,应有尽有。这些地方特色浓郁的非遗产品,推动着传统民族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体现着伊犁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了新的活力。
伊宁市伊犁老城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掠影 赖宇宁/摄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六星街,因独特的六角形街巷而得名,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互鉴、兼收并蓄的历史进程。如今的六星街,已成为伊宁集旅游观光、文化展览、特色餐厅、工艺加工于一体的热门景点,文旅深度融合给这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自治区历史文化街区增添了新韵味。
在这里,悠扬的手风琴声时常萦绕飘荡,宛如一首首古老的诗篇,诉说着伊宁的美妙故事。当地手风琴乐队的主创亚历山大·扎祖林,是一名俄罗斯族巴扬艺术的守护者。他说着一口带有新疆口音的普通话,向慕名而来的朋友介绍自己最心爱的琴。2018年底,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手风琴文化,伊宁市修建六星街民俗文化陈列馆,还专门开辟了一个乐器珍藏馆,用于收藏展示亚历山大的800多台手风琴。
乐队中的另一位成员海扎托拉·艾尼瓦尔是塔塔尔族,他与亚历山大的缘分始于30多年前的琴音之交。2019年,他们携手其他6位琴友,共同组建了六星街民族团结手风琴乐队。如今,乐队已汇聚13名成员,经常受邀到各地演出。乐队演奏的曲目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歌曲,也有《思念》《阿拉勒木》《黑走马》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民歌。每首曲子都是伊宁民族文化多元交融的生动展现,也是伊宁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有力见证。
伊宁多彩厚重的文化底蕴,也给许多现当代作家留下深刻印象,带来创作灵感。“人民艺术家”王蒙曾在伊犁生活16年,创作了新疆题材的著作《这边风景》,他深情地表示:“新疆是个好地方,伊犁是好地方里的好地方。”而在1982年,汪曾祺一行特地在伊宁举办了读者见面座谈会和文学讲座,此后还两次为伊犁题画,表达对这个地方的喜爱。毕淑敏、艾克拜尔·米吉提等作家出生在伊宁,更是对这片包容、温暖的故土深怀眷恋。
伊宁市伊犁老城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掠影 赖宇宁/摄
两个“江南”的相遇
浩浩伊江水,春来浪拍天。明清时期,许多千里迢迢来到伊宁的官员、贤士,常常在伊犁河畔凭栏而立,以诗抒怀。甚至大家还将伊犁河称为“伊江”,以表达对江南水乡的思念。
金陵南京、花城伊宁相距4100多公里,自2011年以来,江苏援伊·南京工作组长期对口支援伊宁市,一批批援疆干部扎根祖国西北,将伊宁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想必,伊犁河与秦淮河的缘分早已存在数百年,如今又演绎出新时代的“宁伊情”。仅2023年,南京援建伊宁的项目就达31个,投入资金超过1.7亿元,涵盖民生、教育、医疗、产业、文旅等多领域。无论是“苏医生在行动”医疗援疆工作品牌,还是“乡村游礼”援疆帮扶共享品牌,亦或是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大力培育本地各领域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高科技企业,这些年来,南京对口支援伊宁的成果非常显著。
特别是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南京,紧紧围绕文化润疆、富民兴疆,助力伊宁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打造“丝路天府 多彩伊宁”文旅品牌,不断推动当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2023年以来,南京援疆工作组常态化开展伊宁市“文化润疆”“旅游兴疆”群众文化艺术展演活动1000余场次。积极促成伊宁市与中央民族大学成功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伊宁分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挂牌落地。举办第38届秦淮灯会伊宁分会场暨首届伊犁河秦淮灯会、首届伊犁河跨年音乐节,连续两年举办中国田协A1赛事认证的全程马拉松 — 伊犁河马拉松。
伊宁市第十一届金秋民俗文化旅游节上,越剧、云锦制造技艺、剪纸、金箔锻造技艺等10多项南京非遗亮相伊宁。利用这次机会,南京云锦研究所特地收集了一批伊宁的特色材料,有品质精良的羊毛羊绒、纹样百变的艾德莱斯绸,“让江南的丝织技艺和新疆的织造技艺进行融合,寻求突破和创新,争取创造展现两个城市风采的新产品。”
“2023宁·伊民族团结一家亲”夏令营、“石榴花·宁伊一家亲”最美家庭活动的圆满举办,让宁伊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并肩携手、团结奋斗,两个“江南”共铸跨越万里的“苏韵伊情”。
美丽动人、滔滔不息的伊犁河,哺育和滋养了勤劳善良、多才多艺的伊宁人民。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城市,一个多么让人不舍得离开的地方啊!
远眺伊宁城区新貌 赖宇宁/摄
作为曾经的丝路要冲,新时代的伊宁在新疆打造向西开放的明珠城市、建设北疆区域带中心城市等重大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肩负着新的使命,必将大有可为、令人期待。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5期
文: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本刊记者 龙慧蕊 张昀竹
作者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为民族出版社编辑
责编:牛志男 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