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与共 · 看见新疆
多元一体 文明互鉴——“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发言集萃
发布日期:2024-07-30

      “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疆考古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新疆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西域丝路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新疆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本刊摘录部分专家学者发言,以飨读者。

3-2圆桌论坛:新疆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png

3-1圆桌论坛:新疆考古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pg

5-1与会专家学者认真听会。.jpg

“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现场


      姆哈森埃及开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大学客座教授):

      丝绸之路是最早连接东西方世界的贸易路线之一。陆上丝绸之路包括多条路线,以古代中国的各大商业中心为起点向西延伸,其中最著名的路线有两条,即陆上丝绸之路北线和南线,穿越了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罗布泊。这两条路线最终都抵达埃及,因此埃及被认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和终点埃及,虽然相隔数千公里,但双方的关系被认为是自古以来最为理想的关系之一。这种关系扎根于千百年之前,两国之间存在着诸多共同的文明特征。


      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当代历史和国际研究系主任、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教授):

      数个世纪以来,中亚和中国一直是亚洲与欧洲之间贸易、经济、文化和智力交流的重要枢纽,是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新疆在中国与中亚的历史和现代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当着一座独特的历史和文明桥梁。同时,现代中国和中亚国家作为当代文明史的重要参与者,与全球进程紧密相连。“一带一路”倡议便是这种跨区域和全球伙伴关系和而不同、百花齐放的典型例证。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领域的进一步合作,以及更广泛国际合作的拓展,对于确保欧亚大陆的持续发展和增强地区稳定性将起到关键作用。


      魏正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中国新疆位于生态重要区域和古代文明的交汇之处,其悠久历史的各类要素被记录在了历史典籍以及该地区发现的多种语言文献中。对新疆佛教遗迹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理解中亚佛教的历史提供更加深刻的洞见。这些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的考古工作提供宝贵参考,新疆也可以在这一事业中发挥关键作用。


      马戎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1949年至2020年,新疆人口从433万增长至2585万,汉族人口占比42%,少数民族人口占比58%。如今,新疆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形成完整教育体系,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医疗体系全面形成,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新疆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维吾尔族,近10年间自然增长1.1%。与此同时,新疆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特别是汉族人口,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动力。多民族和谐共居、相互尊重、共谋发展,已然成为新疆的常态。


      杨圣敏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9世纪中叶前,塔里木盆地的居民主要有操印欧语系的胡人、古代藏羌语系的羌人以及汉语言的汉人等三种居民。840年以后,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也迁徙而来,与维吾尔人的先民回纥人逐渐融合了。所以说塔里木盆地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之地,也是多民族融合之地,这种情况在中国多数边疆地区的历史上都是类似的。


      牛汝极新疆师范大学教授):

      中华文化的结构就是儒释道传统,回鹘文化中的儒释道内核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用“东融西鉴”来概括回鹘文化的核心,那就是向东融会贯通、向西交流互鉴,由此促成高昌回鹘文化中的中华文化属性和标识。中国历史就像一个庞大的有向心力的漩涡,无论是什么人,参与进来最终都会成为中国人,合众为一。回鹘人就是这样的典型。回鹘人自觉地把中华语言文化作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传袭践行,也为当今的人们树立了榜样。重温回鹘人的中华文化情怀和底蕴,可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沙伯力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荣休教授、清华大学伟伦特聘教授):

      2023年,新疆人口的迁徙完全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的现象;而2022年23个欧盟国家有8.3%的劳动力,都处于低密度的就业状态。在历史上的北美洲,白人入侵后,99%的可使用土地被其掠夺走了;而中国各民族的农民都可以改变土地使用权,还能够出让使用权获得租金。在澳大利亚只有9.5%的原住民还能说他们族群原本的语言;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99%的维吾尔族都会说维吾尔语。


      湛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新疆在中外交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连接了四大文明,参与创造了灿烂无比的古代丝路文明。这些年来,新疆在石窟寺保护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作为唐代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我们见证了多年来新疆在石窟寺保护、研究及整理方面作出的不可替代的成绩。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承载多元文化记忆的新疆石窟寺,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距今5000年左右,新疆地区已有来自华北地区的农作物黍;距今4000年左右,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人群及其彩陶已较多进入东部新疆地区;约距今3500年彩陶文化已遍布天山南北,新疆正式成为早期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来新疆纳入政治上的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新疆进入青铜时代,再往后进入早期铁器时代,更多文化、人群也从不同的方向进入新疆,并与当地人不断交往交流交融。


      魏坚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

      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是在汉武帝时期。从那以后的2000多年里,这条路一直是畅通的。有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影响,比如战争和其他方面的影响,但总的来说是畅通的。所以说,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一直是存在的。


      彭无情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新疆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东西方交往交流的必经通道。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处于东西方交流大动脉枢纽地带的新疆,不仅是东西方各大文明进行经济往来的主干道,也是文化传播交流融合的大动脉,还是世界多种宗教和文化的汇聚之地。


      肖小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丝绸之路与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

      通过5年的发掘,我们在莫尔寺遗址发掘出土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分布密集的佛教寺院建筑基础。莫尔寺遗址是一个完整的寺院,它有塔,也有殿,还有佛堂、僧房,各类设施比较齐全。除了这些基础建筑之外,还出土了3万件各类遗物残片,包括陶器、石器、木器、玉器以及动植物标本,最重要的是出土了大量的石膏佛像残片,以及具有年代意义的钱币,像五铢钱、开元通宝等。这为进一步探讨新疆地区的早期宗教信仰演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新例证,也为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一个新的典型代表。


      衣丽都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终身教授):

      在新疆发现的莫尔寺遗址是一座桥梁,它连接了中国与中亚、南亚以及东亚等不同地区。随着未来对新疆众多考古资源的深入发掘和研究,进一步研究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佛教寺院遗址的碑文、壁画等遗存,可以发现中国新疆地区、中原地区与域外大犍陀罗地区的佛教更多的相同之处。


      柯马凯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北京京西学校联合创办人):

      “丝绸之路”这一提法是西方人从他们看东方的视角提出的,但实际上任何一条路都是双向的,在交流过程中不仅是两头的双方受益,还有中间地带也会受益。伴随着整个国家的飞速发展,加之有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组织及亚投行等的助力,未来,新疆很可能会变成世界经济的一个中枢地带,也会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6期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本刊发表时略有删改

文:本刊综合报道

责编:王孺杰 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