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与“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嘉宾——美国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教授玛丽·塔克,高级研究员、高级讲师约翰·格瑞姆进行了对话。
记者:二位长期从事生态文明研究,那么,生态文明对于中国新疆、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具有怎样的影响?
玛丽·塔克、约翰·格瑞姆:我们知道,中国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目标,正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的目标是创建新型的生态文明,既可以保护生态系统,也可以保障人民生活。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
我们认为,虽然生态文明看似是一个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动的倡议,但是不尽然。当然,习近平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也在不断提升这一理念,例如习主席在“两山”理论中提出了协调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影响力,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这一理念作为中国的伟大愿景而被人广泛接纳,同时具有具体的实际应用,因此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生态文明有许多定义,但最重要的愿景是要从经济增长造成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的工业文明时代,转型进入以生态文明为基础、能够促进人类与地球和谐共生的新的时代。
尽管可持续性或者可持续发展的术语在中国和西方国家被广泛提及并应用,但从可持续发展迈向系统性变革,则意味着要超越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将生态文明视为变革理论,呼吁在教育、政治、经济和商业等方面进行更加全面的系统性变革。这一系统性变革愿景自2017年以来在中国宪法中就有体现,即推动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不仅向中国人民发出呼唤,也向人类社会敞开怀抱。这不是空洞的改变而是引领具体使用的理念,涵盖生态、教育、经济、能源、交通和产业等多领域,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持续强调的议题。这一观念转变意味着从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转向生态中心主义世界观,转向绿色发展。
而构建生态文明更宏观的问题是,希望人类的未来仅仅是可持续状态,还是实现真正的繁荣?前者被描述为进入科技时代,该时代以技术为主要的解决方案;而后者则是生态时代,其中生态系统的韧性和文化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与生俱来的天人合一观念早就克服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其中,人类被置于地球和宇宙之中,这意味着存在的连续性,不依赖于上帝,与西方有神论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实际上,人类被视为宇宙和地球的共同创造者。此外,在天人合一视角中,人类并非孤立于世界,而是与自然的动态力量相互依存。这一理念与科学发展、生态文明思想不谋而合,与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相契合。
记者:二位与中国有着怎样的缘分?又如何看待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儒家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
玛丽·塔克、约翰·格瑞姆:1986年以来,我们数次访问中国,见证了近40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2023年9月的中国之旅当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生态文明理念已经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学术机构广泛传播。
近年来,中国关于生态文明的讨论热度显著攀升,如今几乎每所大学中都有以生态文明研究为基础的学院或研究所来进行环境教育和培训。例如,作为中国的顶尖思想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生态文明研究所以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我们对中国最初的兴趣,来自我们的老师即佩利和托马斯·贝利,托马斯·贝利早在1948年就来到中国研究汉语和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同时,著名的新儒家学者杜维明也是我们在儒家和生态学研究方面的一位重要的老师和合作者。三年来他与哈佛大学合作举行了10次世界宗教与生态学会议,过去十年里他一直参与组织举办在中国河南省召开的嵩山论坛会议,重点研究儒家文化对现代化挑战的回应。
此外,我们还深受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的启发,他是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在中国,泰亚尔分别在1926年到1935年间,以及1939年到1945年间进行两次重要的科学考察,参与了发现北京猿人这一重要的考古工作。他关于动态进化的独到见解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灵感,并成为影片《宇宙之旅》和同名书籍的核心内容。
我们对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多了解始于2008年,当时有幸结识了潘岳先生,得到他的热情接待。他熟悉耶鲁大学宗教与生态学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也了解我们在哈佛大学进行的长期研究项目,我们共同探讨了世界各大宗教对自然和环境的看法和伦理观念。
潘岳在其研究中,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对构建中国生态文化和伦理的重要性。他积极倡导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认为中国的这种文化背景更有利于推行环保法律。
记者:请结合你们的研究,谈谈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价值?
玛丽·塔克、约翰·格瑞姆:我们看到,通过近些年来的不断发展,朝气蓬勃的中国正在现代化浪潮中破浪前行,在应对环境挑战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如何恢复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国人正努力复兴儒家文化等传统,以寻求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从全球各种文化当中挖掘生态价值,有望激发多元而互补的环境伦理观念,这是我们近三十年来一直进行的工作。
儒家文化的整体世界观与环境伦理已经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之一。尽管儒家文化在历史变迁、文化特色和国家差异上呈现出多样性,但是其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已经从中国传播到韩国再到日本,遍及整个东亚地区。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儒家的宇宙观,也是现在西方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刚才我们提到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已经从中国传播到整个东亚地区,这些价值观构成传统的主要元素,尽管经历了历史变迁、政治动荡、环境恶化等而依然得以延续,它们不仅是中国环境伦理的重要资源,也是新兴全球环境伦理的宝贵资源。
在中国,道家和佛家传统思想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态智慧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而言,儒家的宇宙观尤为关键,它倡导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对于将自然视为内在价值并理解人类在自然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认为,这一世界观涵盖四个核心要素:一是天人合一,而非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二是存在连续性的绿色整体概念;三是物质力量的动态活力论,这在中医和传统气功中得到很好的验证;四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这四大核心要素,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中华先贤的这段文本,描绘了人类作为广袤宇宙中渺小的一部分,自大地丰饶中涌现,集天地之性灵,实现了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关怀惠泽天下众生,为构建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福泽千秋万代奠定了深厚基础。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6期
文:本刊记者
责编:张红彬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