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与共 · 看见新疆
论道古今新疆 聆听文明交流互鉴的交响——“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侧记
发布日期:2024-07-31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

      大美新疆,中华文明根脉绵延,多元文化交相辉映。

      仲夏六月,天山南北迎来最美时刻。6月12日,“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举行。5位中外嘉宾致辞、8位专家学者主旨演讲、4场圆桌论坛,来自国内外的170余名专家学者论道喀什,围绕新疆考古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新疆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西域丝路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新疆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多位外国学者走进喀什、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参观考察,见证新时代新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近悦远来,文明互鉴。6月10日,是联合国设立的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两天之后,这场在丝路明珠喀什举办的人文盛事,为中西文明花园再添芬芳。

      “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系列活动是高质量的学术文化之旅,是大美新疆的发现之旅,更是弥足珍贵的中外友谊之旅。作为多元文明交融荟萃之地,新疆的历史与未来,生动地诠释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人类文明发展原理,为推动形成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更多中国样本。

WechatIMG334.jpg

“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会场一瞥 民族画报供图


多元一体在新疆

      “新疆文化既有多元,更有一体,这一体就是中华文化。”论坛开幕式上,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在致辞中说。

      来到新疆,才能知道中国之大;读懂新疆,才能读懂中华文明之久。多元“可大”,一体“可久”,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新疆大地上留下了无数交融汇聚的历史印迹。首场圆桌论坛,围绕“新疆考古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主题,深入解读包括西域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历史。

      天山南北,古城烽燧星罗棋布;丝路沿线,石窟佛寺相继发现。持续关注新疆佛教考古进展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魏正中表示,新疆拥有极为丰富的古代遗迹,它们是新疆历史的见证,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考古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认为,距今4000年左右,来自黄河上游的彩陶文化出现在新疆东部,到了距今3500年以后,天山南北都出现了彩陶文化,“这就是新疆在早期中国文化圈内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证据。”

      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原住民?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杨圣敏在主旨发言中表示,“通过将历史资料和体质人类学方法结合后可以发现,历史上的胡人、羌人、汉人以及来自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都曾在此活动。塔里木盆地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之地,也是多民族融合之地。这种情况在中国大多数边疆地区都是类似的。”

      中央民族大学考古队在喀什地区发掘的古代大型地面佛教寺院——莫尔寺遗址,为理解文明多元交融提供了又一例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肖小勇介绍了最近5年带领团队在莫尔寺进行考古发掘的情况。莫尔寺遗址是目前我国最西部、始建年代最早、延续至唐末、且保存至今的大型土建筑地面佛寺遗址。

      一座莫尔寺,足以成为见证多元融成一体、一体反哺多元的考古例证。它前后跨越700年的历程,体现了西域特色佛教向东传入中原,以及几百年后中国化佛教又反哺西域的历史过程。这为探讨新疆地区的早期宗教信仰演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新例子,也为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一个新的典型代表。

      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终身教授衣丽都就跨文化佛教寺院遗址表示,“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共同研究佛教寺院之间的异同。以考古、历史领域的国际交流,进一步推动新疆历史人文的多元一体研究,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参加论坛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表示,新疆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得天独厚,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更见证了自古以来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热米娜·肖凯提从语言、艺术、文学和物质文化等角度阐释了维吾尔文化中蕴含着深邃的中华文化基因。

      “历史上的中国正是具备了各个方面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经历5000多年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与发展了今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西北大学社会科学名家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厉声说。

      正如潘岳在论坛致辞中所说,“国际上还有一种违背事实的叙事体系,把新疆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描述成‘被同化’,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中华文化共同体是由包括西域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发生在新疆大地的故事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多元通和论新疆

      新疆历来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形成了多元通和的文化。

      在圆桌论坛“新疆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上,与会嘉宾探讨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重要的“儒释道合流”“伊儒会通”等现象。不管是佛教进入中国,还是伊斯兰教进入中国,都经历了碰撞融合,最终都成为了中国化的佛教与中国化的伊斯兰教。这种碰撞融合,不是为了消灭彼此,而是为了提升彼此,交融出更先进的文明,续写出“伊儒会通”乃至多元融通新篇章。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主动适应中国社会,学习儒家经典与文化,融合修身明道、知行合一等理念,展示出积极理性的态度和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金述龙表示:“当代伊斯兰教中国化要传承伊儒会通的优秀历史经验,促进伊斯兰教在中国健康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张圆桌,论道多元。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牛汝极在主旨发言中解析了回鹘人对儒、释、道、伊的理解与发展并将其中华文化观凝练为“东融西鉴”。他表示,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问题是群体内部的合作问题,约一千年前的回鹘人的文化观、宗教观对如今的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技术和艺术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富艾莉介绍了于阗与内地围绕丝绸制造等技术进行的文化交流。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史瀚文考察了莫高窟第98窟于阗国王的供像。“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幅图,因为它看起来就像是中原地区的一位帝王”,他表示,通过李圣天的形象可以看到多元一体概念的显示,这种符号和风格融合不仅仅是艺术而且也是对于阗和广阔的中亚地区复杂的文化和政治动态的深刻阐述。匈牙利罗兰大学副校长、东亚研究所所长郝清新则以《华严经》为例分析了于阗佛教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文明互鉴道新疆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驼铃声起,喀什便在中华文明的滋养中生长。新疆是古丝绸之路核心地带和东西方文明交流汇聚的黄金通道,彩陶和青铜、玉石与丝绸在此相遇,农耕文明、草原文明与绿洲文明在此交相辉映。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成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论坛上,无论是用中文还是用外语,总能听到“丝绸之路”“多元”“纽带”“交流”等高频热词。

      开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姆哈森教授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和终点埃及虽然相隔数千公里,但双方的关系被认为是自古以来最为理想的关系之一,这种关系扎根于数百年之前,两国之间存在着诸多共同的文明特征。

      “我们应当推广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探讨国家、区域以及世界的历史和国际关系时,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包容性,以及在多样性中寻找统一性。”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对中国与中亚关系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在圆桌论坛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研究员贾伟明从新疆发现的粟、黍和水稻出发,探讨了史前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新疆的唐朝墩古城发现的1200年前始建的景教寺院,壁画描绘了“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的典故,古城内还清理出1000年前古罗马式的浴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介绍了唐朝墩古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他表示,多民族交融体现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古城中,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的文化发展繁盛、丝绸之路的繁荣。在如今“一带一路”建设中,这些研究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推动作用。

      “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艾力·吾甫尔表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融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枢纽。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自古至今从未中断的根脉。

      千年丝路,万里相交。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高奕睿介绍了敦煌、西夏和吐鲁番写本反映出的文化交流现象。蒙古国立大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系教授乌鲁木巴雅尔·额尔德尼巴特和人类学与考古学系副教授、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查干·图尔巴特,分别介绍了蒙古高原考古的一些最新进展和关于匈奴与中亚游牧民族文化互动的学术成果。


现代发展看新疆

      长号高亢,锣鼓铿锵,上午10点半,喀什古城上演最具人气的开城仪式。汉代的“班超”与清代的“香妃”一起欢迎八方来客,“阿凡提”骑着毛驴和新疆少女带着游客们共同起舞。参观喀什古城的国外专家学者们,有的忙着拍摄,有的挥手舞动,沉浸在新疆歌舞的欢乐之中。

      论坛期间,多位国外专家来到喀什、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参观考察,走进莫尔寺、交河故城等遗址触摸历史,走进喀什大学、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见证新时代发展硕果……

      “我想,新疆将是世界文化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北京京西学校创办人柯马凯,谈到新疆的发展变化,不由得发出连连惊叹。他表示,新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未来的新疆将会极大助力并受益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柯马凯说:“丝绸之路的这个提法源于西方,是西方人的视角看东方。实际上,任何一条路都是双向的,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应仅仅是两头的双方受益,中间地带也会受益。”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国各地的有力帮助下,在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疆民生不断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势头良好,正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篇章。中国的新疆治理既包含了成功的历史经验,也为新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0到2020年全疆(人口)增长率为18.52%,年平均增长率1.71%,明显比全国高。中国各省区市中,新疆是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戎围绕新疆的人口及其结构变迁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表示,经济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都可以充分体现出新疆取得的巨大进步,“这些年很多外国学者访问了新疆,也亲眼看到了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现实情况”。

      “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喀什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和便利的地缘优势。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马克林表示:“新疆和喀什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比很多西方人承认的要大。”他还驳斥了一些国际上的不实报道,“在2018年访问莎车期间,我参观了一所培训舞蹈和《十二木卡姆》表演的学校,留下了非常积极的印象。如果中国真的试图消灭维吾尔文化,那么国家就不会投资建设这种旨在保护传承传统表演艺术的学校。”

      论坛期间,专家们来到喀什地区疏附县“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热瓦普、都塔尔、艾捷克、手鼓等多种乐器齐奏,大家手舞足蹈,其乐融融。

      圆桌论坛“新疆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当下,引人瞩目。

      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吐尔文江·吐尔逊表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新时代的文化润疆提供了价值理念基础和方向指引。刚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调研归来的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黄达远感受很深,新疆铁路的发展史就是活生生的新疆现代化建设史的缩影。新疆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孟楠认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认同以及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中国方面首席代表扬· 图洛弗斯基则提出,新疆现代化话语可以打破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话语霸权。

      “生态文明不仅向中国人民发出呼唤,也向人类社会敞开怀抱,更会向这种兼具意识与良知的理念迈出更大的转变步伐。”美国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荣休教授约翰·格瑞姆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智慧资源,以应对今日人类社会所普遍面临的西方中心主义现代性危机。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荣休教授沙伯力围绕 “脱贫和就业”“人均预期寿命”“土地权利”等方面,对中国新疆少数民族和一些西方国家少数族群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揭露和批驳了部分西方媒体对新疆的不实报道。

      中国新疆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离不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潘维在主旨发言中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新疆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更包含全世界所有“政治共同体”(暨国家)维护和增强内聚力的社会治理思想。

      6月16日,“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的系列活动“开放的新疆:印象与期待”座谈会在新疆大学举行。中外专家结合在新疆实地考察交流的情况,分享了在中国新疆的真实见闻和学术考察、比较研究成果,从多维度讲述了对新疆的思考和见解。他们表示,中国新疆参与和见证了欧亚大陆上的漫长发展和各领域交流,对丝绸之路发展和世界文明史作出了独特贡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灿烂鲜活的多民族文化有力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和兼收并蓄。如今生机勃勃、开放自信的新疆,绝不是一些西方国家的虚假叙事所能抹黑的。

      论坛内外,智慧在激荡,共识在凝聚。

      正如潘岳在座谈会上所言,“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系列活动是高质量的学术文化之旅,是大美新疆的发现之旅,更是弥足珍贵的中外友谊之旅。作为多元文明交融荟萃之地,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将更好诠释以文明对话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尊重超越文明优越、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人类文明发展原理,为推动形成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更多样本。

      中国的新疆,世界的新疆。从新疆放眼中国、举目全球;从当下回眸历史、眺望未来,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长河奔流不息,中华文明之光熠熠生辉,携手共赢的潮流势不可挡。

      大美新疆,未来可期。看见新疆,读懂中国。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6期

文:本刊通讯员 孙尚彦 本刊记者 刘雅 太平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