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以乐为媒 讲述中华各民族波澜壮阔的交往交流交融史 ——民族音乐交流特别节目《乐在其中》观后评论
发布日期:2024-09-06

      近期,民族音乐交流特别节目《乐在其中》在湖南卫视播出。该节目由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国际司策划指导,以乐为媒生动讲述了中华各民族波澜壮阔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在文艺领域创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新形式。节目中一件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一首首动人的民歌、一个个多民族搭配的乐队、一支支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串起各民族间的手足情深,配以歌手们精湛的演绎与友好互动,展现出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温馨感人场景,充分说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事实。

第一期直播大合影_副本.jpg

第一期直播大合影

      在第一期节目中,由汉族、彝族、哈尼族乐手组成的山人乐队使用了陶笛、镲、泰国小鼓与口弦等乐器进行表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们巧妙地将云南的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摇滚乐相结合,融合了云贵地区原生态音乐、民乐、摇滚、雷鬼与Ska等多种元素,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音乐形态。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口弦至今仍被我国30多个民族使用,不同民族叫法不一,比如彝族叫“洪洪”或“弄果”,白族叫“毕协”,傣族叫“拜”,佤族叫“合朗”,羌族叫“阿珠”,锡伯族叫“玛肯”,赫哲族称“悲琴”,满族称“莫库尼”,黎族称“口弓”,台湾少数民族则称之为“嘴琴”或“嘎洛波”,等等。

      据考证,距今约4000多年的石峁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市)中曾发掘出土20余枚由琴鞘和簧片组成的骨制乐器,被专家确认为古代的口弦。先秦时期,口弦在文献中被称作“簧”,如《诗经》中提到“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汉代时,口弦艺术成为宫廷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口弦由中原地区流传到我国广大的边疆地区。从青藏高原到蒙古高原,从西南山林谷地到东北林海雪原,从西北荒漠戈壁再到东南茫茫海疆,口弦被各民族广泛喜爱、演奏与传承。小小口弦流传数千年,传播辐射如此之广,每一次拨奏,都会引起听众的心灵共鸣和情感共振,这正是中华文明亘古绵长、延续不断的象征,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互动的见证。

      这期节目中,还有蒙古族歌手阿云嘎带来的婉转悠长、抒情性很强的科尔沁长调《诺恩吉雅》。这首歌描述了清朝晚期美丽善良的诺恩吉雅远嫁他乡的故事。婉转的旋律配以深沉雄厚的蒙古族呼麦唱法,充分展现了辽阔的北疆草原独特风俗民情,表达了歌手对家乡故土的深深眷恋。

      这首歌的歌词写道:“老哈河水长又长,岸边的骏马驮着缰……”,其实,站在更宽广的历史时空来看,这个故事的发生地老哈河地区正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诞生地。那里曾孕育辉煌灿烂的红山玉文化,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红山文化玉龙”,属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处于农牧交界地带的老哈河流域,历史上就是农耕族群与草原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熔炉”。而老哈河流域所处的辽西走廊,作为连接东北渔猎文化、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走廊,是众多族群如东胡、濊貊、肃慎和中原汉人的迁徙聚居地,发挥了族群迁徙往来交融的廊道作用,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来自新疆的汉族歌手马条与3位十二木卡姆的表演艺术家共同演绎了一首《塞外》,并融入了艾捷克、萨塔尔、手鼓、热瓦甫等多种特色的民族乐器。“一盅狂酒伴长歌,不吝山荒荒;春风一夜生青绿,塞外有江南……”在如诗般吟唱的旋律中,十二木卡姆的音声诉说着古代西域大地上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壮丽篇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不仅是中国的民乐瑰宝,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值得一提的是,木卡姆作为古丝绸之路上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是古印度、西域与中原乐舞艺术交融的结晶。它是在唐宋大曲基础之上,融合疏勒乐、龟兹乐、于阗乐而集大成的音乐舞蹈艺术,而唐宋大曲又深受汉代西域音乐《摩诃兜勒》影响,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来自西藏墨脱的门巴族女歌手央吉玛带来一首意境空灵的《世界》,将门巴老调的空灵纯净融入现代流行音乐,还融入了意大利铃鼓、udu鼓(尼日利亚)与口弦等特色乐器,可谓是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大交融。“一路上,经过草原,朝阳落在湖面上嬉舞,金鱼在湖面自由地腾跃……”央吉玛的歌声带有高原音乐的空灵、悠长,仿佛远方的吟诵从山谷中传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这与中原文化强调的仁民爱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参赞化育的思想与精神是一致的,唱出了中华文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与境界。

      第二期节目中,朝鲜族歌手卞英花与金润吉带来了一曲热情洋溢的《鸟打铃+Disco》,现代音乐的节奏感将朝鲜族原生态民族音乐衬托得更加出彩动人。卞英花介绍了“打铃”在朝鲜语里有“念叨”之意,现在一般用来指朝鲜族民谣,比如鸟打铃、花打铃、阿里郎打铃,等等。

卞英花_副本.jpg

歌手卞英花演唱改编版《鸟打铃》

      回望历史,隋唐时期东北地区的高丽乐就曾风靡中原,并成为宫廷燕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一部,广为流传。李白曾以“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的诗句赞美高句丽乐舞的优美,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乐舞交融的盛况,反映了中原文化辐射边疆、边疆文化反哺中原的交融模式。

      在节目音乐客厅里发生的一幕更是感人——在卞英花优美的歌声中,配合着朝鲜长鼓鼓点的节奏旋律,各民族乐手与主持人翩翩起舞,集体跳起了经典的朝鲜族舞蹈。这一幕成为第二期节目的高潮之一,真正让节目实现了民族大联欢、大交流。舞罢后,卞英花激动地说道:“各民族兄弟姐妹,我们都是欢乐的一家人!”

      来自福州的歌手万妮达用福州方言演唱了略带调皮的《七溜八溜WAIYA》,将现代的嘻哈音乐、R&B、Urban等多种风格与传统的民乐风格相融合。这首歌的伴奏使用了南萧、南琵琶两件乐器,它们也是南音艺术不可或缺的乐器。南音由汉、晋、唐、宋时期中原移民不断传入闽地的音乐文化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而成,因较完整地保存了古代音乐的丰富元素,被称为中国音乐发展史的“活化石”。在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南音逐渐被福建的回族、畲族等群众所喜爱,成为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南音不仅盛行于闽南地区,还逐渐传播到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包容开放的南音艺术跨越时空、联结古今,架起了联结广大闽台同胞和华人华侨的精神桥梁,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赓续中华文脉的典范。

      在节目中,蒙古族著名歌唱家腾格尔与来自甘肃的“花儿”歌手张尕怂相遇了。腾格尔调侃自己是“草原之鹰”与“草原萌主”,用自己的风格特点去演绎不同曲目,是音乐上的一种交流与碰撞,而他为人民创作的初心是不变的。歌手张尕怂则以他“魔性”的甘肃方言将其他乐手的代表曲目都唱出了西北花儿的韵味。这两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新时代民族音乐融合创新的鲜活案例。

歌手腾格尔演唱《天堂》_副本.jpg

歌手腾格尔演唱《天堂》

      其实,从音乐交融史来看,草原民歌与汉族民歌长期互相交融,风格互相影响。以产生并流行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的“漫瀚调”为例,它是蒙古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歌唱形式。它不仅将蒙古族曲调配以汉语歌词演唱,还吸收、改造了晋陕地区的民歌旋律,使得各族音乐文化的融合更加浑然天成。正如腾格尔所说,“这就是一种民族大交融”。

      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吴彤带来一首摇滚乐风的《离骚》,震撼全场。古朴浪漫的《离骚》撞上不羁摇滚乐,带给观众一种古今对话的美感。之所以要唱《离骚》,是因为吴彤在屈原身上看到了个体对民族、对国家的赤诚。而说到楚辞,它本身就是古代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着春秋楚地文化的浪漫瑰丽与奇特想象,又有着中原文化厚重的家国情怀,是多族群文艺交融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

音乐人吴彤演唱《离骚》_副本.png

音乐人吴彤演唱《离骚》

      “……山对山来崖对崖 ,蜜蜂采花深山里来,蜜蜂本为采花死,梁山伯为祝英台……”来自云南的傣族姑娘朱婧汐与来自北京的汉族姑娘计听然合作了一首热情四溢、活力四射的电音版《弥渡山歌》。弥渡曾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马帮不仅给这里驮来了繁荣,也捎来了包括赶马调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千百年来,弥渡境内汉、彝、回、白等民族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南诏文化又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等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创作出了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真实反映群众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弥渡民歌。

      来自湖南湘西的土家族歌手阿朵与来自西藏的说唱歌手巴邓顿珠合作,给观众带来了两首耳熟能详的民歌《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康定情歌》。其中,《康定情歌》是由四川甘孜古老的“溜溜调”演变而成的,诞生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溜溜调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康定曾是各民族茶马贸易、文化交融的重要枢纽。原生态民族音乐与潮流电子乐的碰撞,土家族姑娘与藏族小伙儿一人一句的对唱,好像隔着山在对话,这正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依存的生动体现。

阿朵与巴邓顿珠合唱《八百里洞庭&康定情歌》_副本.jpg

阿朵与巴邓顿珠合唱《八百里洞庭我的家》与《康定情歌》

      总之,《乐在其中》节目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传播形式,以多民族乐舞同台演绎、交相辉映的舞台表演,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各民族音乐舞蹈交流交融所盛放出的中华音乐舞蹈的绚烂之花,有形有感有效地展示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展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也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可以说,这档节目为新时代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了一次很好的示范,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探索。


文:王凯歌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讲师

责编:龙慧蕊 王孺杰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