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秋节,人们自然会想起奔月的嫦娥、伐桂的吴刚和乖巧的玉兔,但很少有人会联想到唐玄宗李隆基。其实,这位通晓音律的大唐皇帝对赏月可是情有独钟。
▲唐明皇游月宫(图片来源:雅昌艺术网)
01 明皇醉心游月宫,仙乐飘飘传大唐
传说在大唐开元年间的一个中秋夜,月色如银,万里一碧,唐玄宗邀请了申天师和鸿都道人一同赏月。畅饮之际,玄宗突然起了遨游月宫的念头,天师随即施法,三人便乘云而上,抵达了月宫。
他们来到了“广寒清虚之府”,那里寒气袭人,仙乐飘飘。只见庭前的大桂树下,数百仙女翩翩起舞,还有仙女手执乐器随舞奏乐。眼前如梦如幻的景象看呆了玄宗,他默默将这仙乐记在心中,回宫后根据记忆创作了《霓裳羽衣曲》,留下了“明皇游月宫,仙音留世间”的佳话。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但《霓裳羽衣曲》却是确有其曲,乃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杰作。
据说,唐玄宗下令乐工们不分昼夜地排练《霓裳羽衣曲》,并专门让爱妃杨玉环参与演出,自己担当舞蹈设计,把宫廷中的梨园作为排练场地。
玄宗亲自挑选了百名梨园弟子,容貌俊美的宫女身穿虹裳霞帔,衣袂飘飘、恍若仙子,伴随着磬、箫、筝、笛等乐器悠长婉转的旋律,翩翩起舞。
▲五代墓室彩绘浮雕女子乐队,反映了唐代乐队组合(琵琶、琴、箫、笛、笙、箜篌、筚篥、鼓、拍板)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所记乐器也在此图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西安市华清宫梨园遗址博物馆,是迄今唯一发掘出土的唐代梨园遗址(图片来源:西安市华清宫梨园遗址博物馆)
当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奏起,翩若惊鸿的杨玉环带着宫女们起舞时,玄宗兴奋地对高力士赞叹道:看了玉环的霓裳羽衣舞,才知道这优美的舞姿真是可以回天转地、撼人心魄啊!
从此,宫苑内时时急管繁弦,仙乐飘扬,正如大臣张祜在《华清宫四首》中所描绘:“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梨园始祖”唐明皇亲自演奏《霓裳羽衣曲》(图片来源:搜狐网)
《霓裳羽衣曲》不仅在宫廷风靡,成为梨园弟子竞相传唱的佳作,在全国的藩镇中也广为流传,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
02 佛道交辉映霓裳,中西联璧结羽衣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以开放包容的气象,接纳吸收各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正是根植于这样的土壤中,唐朝的乐舞繁花似锦,达到了中国古代乐舞的巅峰。
作为盛唐乐舞的代表,《霓裳羽衣曲》既继承了中原传统音乐的典雅庄重,又融入了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
▲敦煌莫高窟晚唐《观无量寿经变图》(局部)。上图底部为七人一组组成的乐舞图,有乐工六人对坐,演奏鼙鼓、横笛、拍板、箜篌、阮咸、琵琶;下图为其中的箜篌伎。(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不仅如此,《霓裳羽衣曲》还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文化元素,这与唐代崇尚道教有密切关系。曲名中的“霓裳”“羽衣”均带有浓厚的道教意蕴,舞者上身羽衣、下身霓裳般彩裙的设计,也与道教中的神仙形象相呼应,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仙境氛围。
据记载,唐玄宗最初创作此曲的目的就是用于太清宫的道教祭典。南宋高道谢守灏在《混元圣记》中有云:“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荐献太清宫,贵异于九庙也。”
▲西安市大唐不夜城开元广场中“霓裳羽衣”的碑刻介绍(图片来源:今日头条)
不过,由于唐朝的宗教文化政策奉行佛道并重,佛教与道教一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霓裳羽衣曲》还明显融入了佛教音乐的元素,甚至吸收了来自印度的《婆罗门曲》的音调。
多元文化的交融,赋予了《霓裳羽衣曲》独特的艺术气息,彰显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包容性。
03 千年回响音不绝,此乐长存人世间
《霓裳羽衣曲》作为唐朝宫廷诞生的燕乐,理当具有皇家气派。那么,其节奏如何呢?
白居易在《早发赴洞庭舟中作》一诗中写道:
阊门曙色欲苍苍,星月高低宿水光。
棹举影摇灯烛动,舟移声拽管弦长。
渐看海树红生日,遥见包山白带霜。
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
舟行十五里,一支《霓裳羽衣曲》刚好奏毕。可见,其曲调是悠长舒缓的。
音乐史家杨荫浏以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为主,结合其他史料进行考证,认为此曲结构可分为36段:《散序》6段,为器乐演奏;《中序》18段,以歌唱为主;《曲破》12段,以舞蹈为主。这样的设计将各个部分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音乐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创造。
《散序》为前奏曲,由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风格自由而舒缓。白居易在《卧听法曲霓裳》中描述此部分为“朦胧闲梦初成后,宛转柔声入破时”。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段慢板抒情乐段,中间经历了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边歌边舞,经过数次变奏,至入破(唐、宋大曲的最后一部分)时节奏变得快速: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
……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乐音铿锵,节奏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至急拍,最终缓慢收尾,余音绕梁,舞而不歌:
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电视剧《杨贵妃秘史》霓裳羽衣舞剧照(图片来源:搜狐网)
与《霓裳羽衣曲》相结合的霓裳羽衣舞,表演形式多变,从《杨太真外传》中杨贵妃的独舞,到白居易诗中描述的对舞(“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再到《册府元龟》记载的大规模群舞,展现了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细致描绘了舞者的动作: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舞者们身着绚烂的霓裳羽衣,随着旋律翩跹起舞,轻盈旋转如雪花,翻滚如游龙,舞袖如弱柳,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诗意与动感。杨玉环对此舞的自信评价“可掩前古”,以及诗句“月闻仙调曲,霓作舞衣裳”所描绘的,正是霓裳羽衣舞那令人陶醉的曼妙风姿。
舞者的装扮同样精美,从仙髻到步摇,从淡雅的“月色裙”到绚丽的“孔雀翠衣”,再到璎珞、珠翠、钿璎等饰品,随着舞者的动作摇曳生姿。这些精致的装饰彰显了唐代对美的追求,为舞蹈营造了梦幻般的艺术氛围,让观众仿若置身仙境。
▲2023年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晚会,舞者唐诗逸演绎的《霓裳羽衣曲》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大唐盛世风华。(图片来源: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
岁月流转,这首古曲并未因历史的变迁而消逝。在宋代,尽管原曲已不复存在,但文人雅士们依然通过诗词文献,努力复原其神韵。明清时期,它的旋律和舞姿融入戏曲,继续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流淌。
近现代以来,随着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学者和艺术家们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对《霓裳羽衣曲》进行了系统的复原与创新,使其在当代艺术舞台上重焕光彩。
▲唐风演艺《霓裳羽衣舞》的演员在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表演。(图片来源:新华网)
“真正精彩的文化,就像天上的明月一样,它是永远都在的,就像月光一样永远普照人间。” 河南卫视2023年中秋节目《霓裳羽衣舞》主创之一杨现岭如是说。
月亮,数千年来连接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今,我们仰望着这轮见证过唐玄宗梦游月宫、创作《霓裳羽衣曲》的澄月,感受着这穿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与共鸣。
(作者简介:张利国,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叶蓓,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文:张利国 蔡叶蓓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