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铁骨风华聚浩气 薪火相传启征程——北京市密云区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侧记
发布日期:2024-11-01

      初秋时节,古北口长城,巍峨浩荡,云卷云舒,气象万千。

      1933年3月至5月,中国军队在古北口打响了北京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以古北口长城抗战为创作背景的电影《风云儿女》激励了亿万中华儿女,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更是作为国歌,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奋勇前进。

      初心不忘,薪火相传。这些年来,北京市密云区弘扬光荣传统,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实干担当、砥砺前行,助推高质量发展。


忆往昔峥嵘岁月

      红色密云,革命历史浩气长存。

      1933年,中共密云地方组织建立;全民族抗战时期,以密云为中心的丰(宁)滦(平)密(云)、承(德)兴(隆)密(云)等抗日游击根据地相继建立;抗战胜利后,密云解放区成为人民军队控制华北、东北战略通道的重要支撑;新中国成立后,密云各族群众舍小家、为国家,从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投身修建密云水库大会战,到坚持“举保水旗,吃环境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伟大精神、动人故事永载史册。

      追忆往昔,铭记历史。今年2月,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密云区历史(1933—2020)》出版发行,系统记述了党领导密云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重点记述了党在密云的理论探索史、不懈奋斗史和自身建设史。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实事求是、主线清晰,事实准确、论述得当,旨在更好地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郭生河说。47万字的著述背后,是一支由30多年前参与过《密云革命史》编纂工作的资深专家和高校教授、文化名家,以及来自全区各行各业有志于讲述红色故事的人们组成的编撰团队。近年来,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还积极开展史志著作数字化工程,通过区政府网站将丰富的红色史料呈现给广大读者。

      卷通古今,馆藏千秋。

      在密云区档案馆,密云地区发现的第一枚抗战时期的印章、平北丰滦密县委会总结报告、150多份革命烈士证明书等40余万卷(件)馆藏档案资料,见证了密云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今年6月,在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以“筑梦现代化 奋斗兰台人”为主题的区档案馆开放日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打卡。密云区档案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积极向各族群众宣传密云红色历史及新时代建设史等。

      以实录捍卫历史,以文物纪念历程,以铭记激励前行。在《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中,密云区拥有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为各区最多。深入挖掘红色历史、保护红色资源、修好红色家谱,密云区在媒体开设“密云红色故事”专栏,持续开展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的保护工作,引导各族群众重温峥嵘岁月、坚定理想信念,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蔚然成风。


“声声”不息聚丹心

      红色密云,不乏红色故事的讲述者。

      今年6月29日,密云区檀营第一社区举办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庆“七一”文艺演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母亲是中华》等节目精彩上演。演出尾声,现场300多位各族群众齐声唱起《社会主义好》等,气氛极为热烈。

      “每年‘七一’,我们都会组织文艺演出,大家都踊跃参加。”社区文化队队长骆柏玲是本次演出的组织者之一,谈起此次演出,她难掩激动之情,“红歌响起,无论是坐着轮椅前来的老同志,还是三四岁的孩子,都齐声唱响。”社区居民王丽萍参加了舞蹈《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表演,她说,“我会继续以舞蹈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展现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从社区到村庄,红色精神点亮家家户户。今年5月,在密云区西田各庄镇,30多位各族群众聆听了由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带来的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宣讲。宣讲人钱海侠说,工作人员悉心挖掘当地红色历史,讲述镇上及周边地区曾经发生的抗日英雄故事,引发了村民们的强烈共鸣。年初以来,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已经在全区的社区、学校、乡镇等地举办20多场红色文化宣讲活动,获得了良好反响。

      述英烈故事,守初心使命。今年清明节来临之际,“忆满京城 情思华夏”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白乙化纪念馆启动,宣讲员将抗日民族英雄、原八路军晋察冀步兵第十团团长、丰滦密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基人白乙化烈士的英雄事迹娓娓道来。参观者纷纷表示,要铭记英烈事迹、弘扬英烈精神。

image.png

白乙化烈士雕像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这些年来,密云区持续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阐释和主题教育活动,在国庆节、“七一”建党节等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如举办“红色密云 英雄颂歌”原创作品专场演出,推出《乡愁潮白河》《密云十姐妹》《英雄母亲邓玉芬》等原创话剧。今年7月以来,“革命精神永传承 牢记嘱托谱新篇”宣传文化月系列活动以及千场红色电影公益展映相继开展,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image.png

英雄母亲邓玉芬雕像


文旅融合映山红

      红色密云,将奋进力量赋予诗与远方。

      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深情讲述了一位英雄母亲的抗战故事:“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邓玉芬舍家纾难,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先后献出了7位亲人的生命,她自己则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治八路军和县区干部。如今,位于密云区石城镇的“英雄母亲邓玉芬”雕塑主题广场,各族群众纷纷前来缅怀这位英雄母亲,这里也已经成为北京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巍巍长城,丰碑不朽。

      “古北口长城抗战是长城抗战中战时最长、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战役,予以日寇沉重打击。浴血长城,光照日月……”伴随着讲解员慷慨激昂的讲述,记者走进密云区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一尊尊雕塑,展示着以古北口为代表的密云地区抗日战争的光荣历史,将观众带入那个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纪念馆东侧,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掩映在苍翠的茂林间,前来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公墓大门两侧,“大好男儿光争日月,精忠魂魄气壮山河”的黑色挽联苍劲有力,寄托着后人对抗日爱国军人的崇敬与哀思。

image.png

各族青少年北京夏令营营员在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合影留念

      到密云旅游的马阿姨专程来到这里参观。回首壮怀激烈的抗战历史,她感慨道:“战士们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崇敬。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1943年建立的承兴密(承德、兴隆、密云)抗日联合县政府,是三县抗日指挥中心。如今,位于密云区北庄镇的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纪念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500多件文物、照片生动展现密云东部地区的烽火岁月。2023年,纪念馆举办了10次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活动,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5900多名观众。

      “红绿”相映,脚步铿锵。密云区通过建立红色文化旅游联盟,实现各镇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互补,整合白乙化烈士纪念馆、英雄母亲邓玉芬等红色文旅资源,成立“红色联盟”,大力发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打造“红色人家”特色民宿,建设爱国主义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形成精品红色教育旅游线路产品,持续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力。今年,密云区推出包含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胜利广场、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蟠龙山长城等10余处红色旅游景区(点)在内的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为全国各地的游客带来“红绿交织”新体验。

      以史为鉴,勇毅前行。

      未来,密云区将进一步弘扬革命文化,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提升红色旅游品质和影响力,以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滋养各族群众,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8期

文:本刊记者 王怡凡 冯伟烨 李怡萱(实习)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