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中国芯”助力“籽籽同心”——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
发布日期:2025-01-08

      image.png

团队部分成员在新疆

      从“一条鱼”,到“一批鱼”,再到“一群鱼”,从新疆、西藏到广西、云南、贵州、宁夏、内蒙古等,这正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专家学者团队的奋斗历程。他们坚守在祖国西部的土地上,为保护和发展当地的渔业资源辛勤付出,把当地的各族群众视为亲人。“将当地渔业资源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发展优势,助力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就是我们水产人最大的追求,也是我们团队的初心使命”——这便是他们的心声。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以下简称“水产团队”)成立于1982年,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重点科研团队,核心成员9人。首任负责人是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李思发教授,现任负责人是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教授。团队始终坚持把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民族地区发展新动能,深耕西部一线,着力将当地渔业资源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发展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团队致力于水产动物优良种质开发和创新利用,培育技术人才,为特色渔业种子装上“中国芯”,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心潮澎湃,暖流涌动,深刻感受到全国各族人民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要将大会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深厚的感情和更加持久的激情,为民族地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才智和力量,继续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王成辉教授如是说。


“一条鱼”“游”在西藏

      在西藏,一种叫“亚东鲑鱼”的冷水鱼生活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水域,人工繁育一直是难题。2015年,水产团队接到了助力西藏亚东县精准扶贫和稳藏守边富民兴业的任务。此后,他们克服高原缺氧所带来的头痛脚轻,在气温零下20度的基地,常常把双手浸在0.6~0.8摄氏度的流动冰水中开展工作,嘴唇冻得乌黑发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费时3年,终于攻克了“高海拔”“超低温”“受精卵奇少”“孵化期超长”“驯食成活率偏低”等制约鲑鱼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期间,精准扶贫共有84人次深入西藏。

      此后,1个鲑鱼繁育基地、4个苗种培育基地、5个工厂化车间和1个成鱼产业园在亚东相继建成,这里也因此成为西藏面积最大、现代化和规模化程度最高的冷水鱼类基地。

      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精准扶贫手把手传授技术,引导当地群众跟着学、试着干,自主参与鲑鱼产业,掌握关键技术。经过200余人次的培训,许多当地人顺利完成了从农牧民到“渔民”的转变。他们感慨地说道:“是上海专家让我们获得了实在的利益。”旦增拉杰曾是一名牧羊少年,如今已成为驻村科技特派员,不仅自己成功脱贫,还带动身边群众养殖鲑鱼。

      建成一片基地、攻克一串难题、传授一套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支撑一项产业、致富一方民众,从东海之滨到雪域边陲,上海与亚东虽相隔万水千山,但共同家园、共同梦想把两地紧紧连在了一起。


“一批鱼”“游”在新疆

      近年来,水产团队着力把新疆独特鱼类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助力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

      为此,水产团队100余人次入疆,“找鱼”的行程超80万公里。他们率先攻克额尔齐斯河流域特种鱼类繁育与养殖相关技术,并推广至全国20个省区市养殖,掀起了养殖新疆冷水鱼类热潮。

      塔里木裂腹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河流中。水产团队开发出塔里木裂腹鱼的人工繁育与资源保护技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设计了我国第一个木裂腹鱼专用养殖场,抢救性保护了这一物种。

      水产团队还选育出新疆第一个水产新品种,开展河蟹和小龙虾良种推广,每年为10万余亩养殖基地提供技术服务;编撰新疆首本《虾蟹养殖技术手册》,为民族地区的高效养殖提供了技术蓝本;耐盐碱罗非鱼新品种首次在新疆养殖应用成功,推广养殖8000亩;连续25年到阿勒泰地区开展渔业科技服务,足迹遍布7个县8个团场……科技支撑的渔业成为新疆特色产业的一张“新名片”,团队成员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鱼博士”。


“一群鱼”“游”在民族地区

      要端牢中国饭碗,良种培育是关键;要建设渔业强国,种质开发是核心。为此,水产团队耗费巨大的精力,建立了涵盖形态、组学遗传等八个层次的水产动物种质研究方法与评价技术体系,首创了“系内群体选育+系间配套杂交”育种理论与技术。

      在广西,瓯江彩鲤“龙申1号”在苗种扩繁基地欢快地游动。近两年来,团队已向周边民族地区免费提供约100万尾的苗种。在贵州、宁夏、内蒙古等17个省区市,中华绒螯蟹“江海21”早已“爬”上当地群众的餐桌,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还为青海门源县冷水鱼繁育基地提供全套技术服务,支撑青海成为全国产量最高的鲑鳟鱼类养殖区,科技赋能让云南芒市虾蟹飘香、陕西黄土高原蟹稻共生……水产团队把以“鱼”“蟹”为代表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新技术带到了民族地区,带去了团结致富的希望。

      无数人的命运因“鱼”而改变,无数人的幸福由此而成就。水产既是上海海洋大学的特色专业,也是团队服务民族地区的优势所在。近10年来,学校每年为西部地区培养上千名渔业技术人才,开展50余项科技服务。

      今后,水产团队将一如既往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双一流”学科优势切实转化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用渔业种子“中国芯”赋能特色渔业产业发展蓝图,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0期

文:牛志男 江菊美

作者牛志男为本刊记者

江菊美为上海海洋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

责编:王孺杰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